吳曉春
(銅陵有色技術中心,安徽 銅陵 244000)
粗銅氧化精煉的原料為轉爐吹煉所得的粗銅,一般銅的質量分數(shù)為98.500%~99.500%,雜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0.500%~1.500%.粗銅中一般含有Fe、Ni、S、O等雜質以及Se、Te、Ag等有價元素.因此,熔融粗銅是一個多組元溶液,溶劑是金屬銅,溶質是粗銅中含有的雜質元素.
雜質S的危害是增加銅液中SO2的含量,在銅液凝固時造成氣孔,多孔的銅陽極對電解精煉是非常不利的.雜質Fe的危害是化學溶解進入溶液,當溶液中含有Fe2+時,在陽極上將會發(fā)生氧化反應:Fe2+-e→Fe3+;Fe3+在陰極又被還原:Fe3++e→Fe2+.這樣,Fe離子在陰極和陽極之間來回“拉鋸”,降低了電流效率,無意義地消耗了電能.按年產(chǎn)4.5萬t電解銅計算(取銅電解回收率為99.930%),每年多進入溶液的Fe量為5 400 kg,將多消耗H2SO4約9 500 kg.因此,在粗銅氧化精煉的生產(chǎn)中,最被關心的問題是:粗銅中的雜質哪些能氧化,哪些不能氧化,可能氧化的雜質的氧化順序及其被除去的程度.本文將通過熱力學計算解決這些問題.
表1為某廠2012年6月份粗銅的化學成分.
表1 粗銅成分Tab.1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rude copper
生產(chǎn)中,氧化段操作時,空氣經(jīng)空壓機后的壓力為0.20~0.25 MPa,壓縮空氣經(jīng)插在銅液中的鐵管鼓入熔體,用來氧化雜質.本計算中取壓縮空氣的壓力為0.20 MPa,則與熔體相遇的O2的分壓PO2=0.042 MPa[1].
熔銅中的雜質M′按下列公式氧化成M′O:
Cu2O+M′=2Cu+M′O
(a)
反應式(a)由以下反應綜合而成:
4Cu+O2=2Cu2O
(b)
2M′+O2=2M′O
(c)
M′為Fe、Ni、S、Ag等,M′O可能進入爐渣或進入氣相[2].為了對反應(a)進行熱力學分析,本文基于1 mol O2分別計算反應(b)和(c)的自由焓ΔG.
在1 400~1 500 K的氧化精煉溫度范圍內,根據(jù)各氧化物生成反應的標準自由焓ΔG0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數(shù)據(jù)表和有關Cu-S-O系的試驗數(shù)據(jù),將有關各元素氧化反應的自由焓ΔG與T的關系式列在如下各ΔG的計算式中[3]:
4Cu+O2=2Cu2O
(1)
ΔG1= -361 740+156.25T+
2Fe+O2=2FeO
(2)
ΔG2= -529 210+129.54T+
2[Ni]+O2=2(NiO)
(3)
ΔG3= -529 210+129.54T+
4Ag+O2=2AgO
(4)
ΔG4= -361 740+156.25T+
S+O2=SO2
(5)
ΔG5= -361 740+156.25T+
式中,γ為活度系數(shù),X為物質的量分數(shù).γ與X的乘積為活度a.式(1)中aCu和aCuO及式(2)~(4)中的aM′和aM′O的標準狀態(tài)是純物質,式(5)中aS的標準狀態(tài)是含S的質量分數(shù)為1%的溶液[4].
通過式(1)~(5)對Cu的氧化精煉過程進行熱力學分析,即可判斷氧化反應發(fā)生的順序和計算各種雜質氧化除去的程度.
以表1中粗銅成分為研究對象,進行標準自由焓ΔG0計算.
式(1)中,溶劑Cu在溶液中的含量很高,故可認為γCu=1.由于溶解在Cu中的Cu2O始終處于飽和狀態(tài),故可近似地取aCu2O=1[5].此外,在起始狀態(tài)時,XCu=0.987 4,PO2=0.042 MPa.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1)得:
(1′)
根據(jù)Cu-Fe二元系狀態(tài)圖,求得γFe=17.取aFeO=1.初始狀態(tài),XFe=0.001 3,PO2=0.042 MPa.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2)得:
(2′)
式(3)中,Cu-Ni二元系可認為是理想溶液,故取γNi=1,aNiO=1.初始狀態(tài),XNi=0.001 3,PO2=0.042 MPa.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3)得:
(3′)
式(4)中,根據(jù)氧化物生成反應的ΔG0與T的關系數(shù)據(jù)表,查到ΔG0=-56 270+121.33T只適用于298~1 234 K的溫度范圍.本計算中已考慮了相變過程4Ag(l)=4Ag(s)的關系式ΔG0=-45 050+36.51T.從而,兩者相加得到式(4)中所示的ΔG0-T關系式.此外,由于Ag與Cu形成正規(guī)溶液和Ag在Ag-Cu溶液中對拉烏爾定律出現(xiàn)正偏差,根據(jù)Ag在1 300 K時Ag-Cu溶液中a表及γ表,取γAg=5.0,aAg2O=1.起始狀態(tài)時,XAg=0.000 6,PO2=0.042 MPa.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4)得:
(4′)
(5′)
根據(jù)式(1′)~(5′)作ΔG-ψ(T)圖,如圖1所示.
圖1 銅氧化精煉中各有關反應的ΔG-T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線(3′)和線(4′)均位于線(1′)之上.這說明原始粗銅中的Ag和Ni在氧化精煉過程中都不會被氧化,而是完全留在精煉后鑄成的陽極板中.因此,為了使Ag、Ni與Cu分離并加以回收,必須在氧化精煉之后對Cu進行電解精煉.同時,線(2′)和線(5′)均位于線(1′)之下,而且線(5′)的位置最低.因此,在Cu的氧化精煉過程中,這兩種雜質將按S→Fe的遞減順序發(fā)生氧化.
隨著氧化精煉的進行,熔體內的S首先被氧化,Fe的含量也逐漸減少.當Fe和S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降低到0.001%和0.100%時,粗銅中的Cu、Ni和Ag因未被氧化而保持表1中的含量比例.從而,得到新的粗銅成分,見表2.
表2 Fe和S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降到0.001%和0.100%時的粗銅成分Tab.2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rude copper when Fe and S were reduced to 0.001% and 0.100%
將表2中的粗銅成分及a、PO2和PSO2等數(shù)據(jù)分別代入式(1)~(5)中,得到新的關系式:
(1″)
(2″)
(3″)
(4″)
(5″)
根據(jù)式(1″)、(2″)和(5″)作ΔG-ψ(T)圖,如圖2所示.
圖2 Fe和S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降到0.001%和0.100%時的ΔG-T圖
從圖2中可以看出:線(1″)和線(2″)相交于1 425 K.說明在Cu的氧化精煉溫度范圍內,按反應Fe+Cu2O=2Cu+FeO可使Fe的質量分數(shù)降至0.001%左右.這與生產(chǎn)中的結果幾乎一致,驗證了熱力學計算的準確性.同時,線(5″)仍位于線(1″)之下,從而可以預見粗銅中的S還將繼續(xù)氧化除去至比0.100%低得多的程度.
Ag、Ni在Cu的氧化精煉過程中不被氧化,因此,式(3″)和式(4″)的圖形未包括在內.
下面通過計算分析氧化精煉粗銅中的S可除去的程度.當S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降到0.010%和0.005%時,作上述類似計算,得到相應的S氧化反應的ΔG-T關系式如下:
當YS=0.010%時:
ΔG?5=-258 577+85.58T
(5?a)
當YS=0.005%時:
ΔG?5=-258 620+91.30T(J)
(5?b)
在1 400~1 500 K,根據(jù)式(5?a)和式(5?b)作ΔG-ψ(T)圖,如圖3所示.
圖3 銅氧化精煉中S氧化反應的ΔG-T圖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氧化精煉溫度下,線(5?b)仍在線(1″)之下,而線(5?b)和線(1″)相交于1 424 K,最下方的為線(5?a).下面將分析交點溫度1 424 K的由來.將方程(5?b)與方程(1″)相減,得到反應式:
[S]+2[Cu2O]=4[Cu]+SO2
該反應的ΔG-T關系式為:
ΔG=103 120-72.40T
當反應達到平衡,即ΔG=0時,T=1 424 K.可見,通過氧化精煉可使粗銅中S的質量分數(shù)降至0.005%左右.這與生產(chǎn)中的結果基本一致.
下面討論該成分的粗銅最佳氧化精煉溫度.
S在氧化精煉過程中的氧化反應是吸熱反應,故其ΔG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得更負.這一點與雜質Fe的氧化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情況相反.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升高溫度有利于S的除去,而降低溫度則有利于Fe的氧化,結合圖2和圖3可知,適宜于精煉除Fe和S的溫度為1 425 K左右.
經(jīng)過上述熱力學分析可知,粗銅經(jīng)氧化精煉后產(chǎn)出的陽極銅的質量分數(shù)為:99.500%Cu、0.001%Fe、0.144%Ni、0.090%Ag和0.005%S.
在此以某生產(chǎn)廠家陽極板化學成分實例(表3)作對比[6].
從表3中可以看出,理論分析結果與精煉后產(chǎn)出的陽極銅實際化學成分基本一致.
表3 陽極板化學成分實例Tab.3 The examples of the anode plate chemical composition (質量分數(shù)/%)
通過上述熱力學分析可知:
(1) 有價金屬Ag、Ni在Cu的氧化精煉過程中不被氧化,完全留在陽極板中.因此,在氧化精煉之后必須進行Cu的電解精煉,以使Ag、Ni與Cu分離并回收.
(2) 除去有害雜質Fe、S的最佳精煉溫度為1 425 K.同時,在生產(chǎn)中,只要嚴格管理,精心操作,減少故障,可以將Fe、S等雜質去除至最低程度,減少雜質在電解過程中的危害.
(3) Cu的冶金工廠產(chǎn)出的陽極銅的合理化學成分可以通過熱力學計算獲得.
參考文獻:
[1] 魏壽昆.冶金過程熱力學[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0.
[2] 張鑒.冶金熔體和溶液的計算熱力學[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7.
[3] 黃永峰.無氧化陽極銅生產(chǎn)工藝研究與應用[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07(2):51-54.
[4] 北京有色設計研究總院.重有色金屬冶煉設計手冊(銅鎳卷)[K]. 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6.
[5] 傅崇悅.有色冶金原理[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4.
[6] 梁英教.物理化學[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