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菲
在被喻為祖國的花朵時,我們就知道了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其實,我更喜歡這樣的比喻:“我希望老師像導游,帶領我們?nèi)ビ斡[各種美好的風景,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只會聽話的植物。”我最喜歡將良師喚為導師,為我指引方向的同時,也能夠找到自己。
李老師為了信守陪伴她的第一屆學生走完初中三年的承諾,選擇打掉了自己肚里的孩子。對此我完全無法理解。必須承認,我欽佩李老師的勇氣,但涌上我心頭的是一股心酸與擔憂。
心酸的是她的忍痛付出,心酸的是她肚子里的生命。擔憂的是我們的愛仿佛被“犧牲”綁架。那些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師,那些為了學生活得像螻蟻的教師,那些為了學生犧牲家人幸福的教師被我們反復歌頌。誠然,他們的付出令人感動、欽佩、震撼。但是,那不應該成為頌歌的主旋律。教師也必須考慮到自身的成長和幸福。只有她成長了,才能給予學生更多;她幸福了,才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更加持久地把幸福滲透給學生。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天天跟著我們打掃的教師,早讀到得比我們還早的教師,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指引方向,用她的幸福,用她的生活態(tài)度感染著我們的導師。事實上,很多老師忙于親力親為的監(jiān)督,他們自身沒有時間去成長,難以感受到幸福。當一個老師離開了她的班級,她的班級就亂成一鍋粥,并不說明老師厲害,恰恰相反,厲害的老師不應該是讓學生離不開你,而是你離開了,班里的一切還是井井有條。
其實,我慶幸我不是李老師的學生,因為這樣的愛,會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愛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又輕松。其實,很多時候,是你幸福了,然后不自覺地溫暖了我。倘若,教師滿腹心事,還得頂著壓力,隱藏辛酸強顏歡笑,自身本無熱量,還總是要求自己發(fā)光發(fā)熱,這樣的愛,能持久嗎?愛,不能持久地忽視自己心的感受;愛,應該順著自然的規(guī)律。
只有教師幸福了,才能溫暖學生。師生關系應該是雙贏的,也必須是雙贏的,如此,才能持久,如此,生命花蕾才能自然又盡情地綻放。
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般高,這樣,他才能看到學生迫切需要的,也是他迫切需要的。
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般高,等價地放在生命的天平上,生命與生命一起學會感知與理解。
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般高,這樣的理念會有助于他在“師德”的迷宮中自由穿梭。
責任編輯 顏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