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中國攝影》編輯部的這個命題時,確實有些猶豫,不知從何說起,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命題。關于風光攝影中的Ps問題,首先,我不太認可影像后期就是Ps的說法,傳統(tǒng)影像后期也需要做很多調整工作的,后期更應該是對作品深刻的理解與心靈的詮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Photoshop雖然很熟練,而調整出來的作品卻無法達到藝術家水準的原因。另外,諸如涉及Ps中有關銳化、飽和度的把握以及對“移花接木”等看法的問題,在我多年從事攝影后期工作中,有很多攝影人問過這些問題,當然,大家在心中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在我的心里,風光攝影和風景攝影是有區(qū)別的。有一次我在馬爾代夫的海灘上看落日,整個落日過程持續(xù)了兩個小時。我癡癡地看著天空中不同區(qū)域色彩的變化,夕陽的光影穿梭在云層之間,緩慢交替的光變換著角度。一瞬間,時間、光影的交錯讓我產生一種空間的錯覺感。我沒有拿出相機去拍照,因為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大自然讓你去感悟的東西,你是無論如何也拍攝不下來的,只能用心去體味,去記憶,在心中慢慢發(fā)酵。正所謂同一個風光在100個人心中有100個風景,風光在不同人們的心中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是因為人有主觀的思想,但相機是比較客觀的,而如何再現(xiàn)我們心中的風景,這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去體味的。
目前有很多人熱衷于拍攝風光,尤其是數(shù)碼相機的即時觀看功能,更加助力了快速拍攝,卻忽略了想象的空間。很多人僅僅是在記錄大自然的偉大及壯麗,所以也造成了很多人拍攝出非常雷同的風光作品。
其實,不是所有的攝影都是藝術,藝術應該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思想、情緒及表達的獨特性,而非簡簡單單依靠自然的光線、色彩物化的東西。長槍大炮不一定出大作,小小的手機也可能拍出上乘佳作。所以,我以為風光攝影的發(fā)展之路應該是走向風景攝影,記錄大自然的風采固然很重要,但作為藝術攝影家更需要表達內心的思想及情緒。一個自然風光可能只是素材,而作品要表達的則是自己的內心。如《山的力量》是王令浚先生的作品,原始的素材和結果在表述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普通的景物成為素材,是因為他知道最終他想要的效果是什么,兩幅作品在力量上的對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以上鋪墊了那么多,主要是為了說明我在調整影像時是什么心態(tài),如何去把握調整的度。我經常作為鑒定人員參加一些重要比賽的鑒定工作,對于比賽規(guī)則中所強調的不得移除與更改像素,對飽和度的控制等問題,我是這樣對待的:首先嚴格按照規(guī)則執(zhí)行,因為這里邊有一個如何保證比賽相對公正的問題,但在實際中有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比如,修臟點算不算修改像素;當作品進行裁剪時,會有更多的像素消失;當一個較大的文件縮小尺寸時,也會有相應的細節(jié)消失,是否算作移除像素;當數(shù)字文件呈現(xiàn)在不同的紙張上時,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細節(jié)及層次損失;就是在實際拍攝時也可以通過曝光而忽略掉一些細節(jié)。所以不必太糾結,歸根到底紀實不等于真實,只要不影響對作品真實意圖表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