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有明文規(guī)定,一個作家即使寫得再好,一生中也只能頒給他一次。但是有個作家卻獲得過兩次,而且截至目前是唯一兩度摘此桂冠的作家。如此非同尋常的人物便是生平與創(chuàng)作皆極富傳奇?zhèn)€性的羅曼·加里。
1956年,羅曼·加里因長篇小說《天根》首獲龔古爾文學獎。事實上,早在1945年他就以處女作《歐洲教育》一舉成名。此后,他更以外交官和電影編導的身份為人所熟知。但在榮獲法國最高文學獎項十余年之后,羅曼·加里決定考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因為作品本身,還是僅僅因為羅曼·加里這個名字而大受歡迎?于是,自1974年開始,他決定暫時告別“羅曼·加里”,啟用埃米爾·阿雅爾這一筆名發(fā)表作品。沒RcPH80h7ZfvlBHWIIO5NVth6KqXKML3hS1H+jSVIbss=想到,作品的出版依舊非常順利,當年便以埃米爾·阿雅爾的署名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年竟然又以《來日方長》這部向維克多·雨果表達敬意的作品再次榮膺龔古爾文學獎。
顯然,龔古爾文學獎的評委們是被羅曼·加里成功地欺騙了。不過要是說句公道話,這哪里又算得上什么欺騙?羅曼·加里本來就不是沖著第二次拿獎去的嘛。要知道,羅曼·加里雖是在考驗自己,豈不同樣也是在考驗著法國的出版界和龔古爾文學獎的評委們?問題的關鍵是,法國的出版界和龔古爾文學獎的評委們雙雙經受住了他的考驗。這次誤頒的龔古爾文學獎非但未能使其權威性蒙受損失,反倒讓它的公正性變得顯而易見了。評委們或許可以從中接受點兒教訓的,無非就是下次在決定頒獎之前別忘了先看一眼作者的身份證罷了。不管怎樣,此次事件讓我見證的是法國文學界的一次全面性勝利。也就是說,從作者到出版再到評獎,沒有哪一方不是贏家的。
就此不由得聯(lián)想起咱們中國的情況,有哪位著名作家膽敢照羅曼·加里那個樣子去做呢?倚名賣名那可是求之不得的機會呀。怕的就是沒名或者名氣還不夠大,怎會去想洗盡鉛華素面出場的事情呢?那不就是自絕生路嗎?沒了耀眼的鉛華,誰還認識你那張臉呢?人們想要看的根本就不是你本來的面目啊。唉,所以也就不能只怪咱中國作家了,誰讓咱出版界都是那么的勢利呢?如果說中國的作家不自信,那也首先是因為中國的出版界太不自信。結果,雙雙自卑成了虛名的傀儡,自然也就殃及了大面積的讀者。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作家是需要出版界來造就的。由于沒有法國當時那樣的出版界,所以我們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羅曼·加里出現(xiàn)。當然,就更別指望我們有龔古爾文學獎那么純粹的獎項了。想想茅盾文學獎吧,有哪一屆頒給的是評委們都不認識的圈外無名小卒呢?難道是說無名小卒的作品肯定不夠水準嗎?實際情形是,那些默默耕耘的真正寫作者的作品無論好壞,幾乎都沒有進入評委們法眼的可能。他們所能見識到的只是那些有名的作品,抑或是有名作家的作品。茅盾文學獎代表的與其說是作家或作品的實力,還不如說代表的就是一個名氣而已。也正因為是名氣的象征,所以才會招引得中國作家們都那么的趨之若鶩。久而久之,我們的作家已然完全忘記文學是什么了,個個都淪為了名利場上的交際花。
要交際就得人緣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羅曼·加里那樣的個性可千萬使不得。因此,能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們,人緣在圈內大抵都是不賴的。我不想說歷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沒有多少是當時的“好”作品,但若是論起“真”作品來,我敢說夠格的可謂寥寥。連起碼的個性都談不上,又遑談什么真呢?虛名的渴望早已將與真有關的一切本質深深掩埋。
我唯一寄予奢望的就是哪一天,突然聽到哪位神經正常的作家在得知自己被授予茅盾文學獎時,當場就干脆對評委們說起“不”來。這樣的話,中國的文學也許還會有救,但這樣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