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從長安到拉薩

2013-12-29 00:00:00王蓬
延安文學 2013年2期

引 言

地理學委實是門了不得的學問,能告訴我們許多生命的奧秘。它嚴格準確地區(qū)劃著經緯、物候、寒暖、河流、植被、動物乃至國家與民族。那些代表著各種地形,長長短短、彎彎曲曲的線條引導我們情不自禁地在偌大的地圖上尋找自己生活的那片火柴頭大小的地域。剎那間會有眾多的莫名其妙的問題涌出:我是誰?人世上為何有我?天地間為何有我?我怎么生活在這里而不是那里?我怎么屬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而不是別的國家和民族?惶惑之間,你的目光會由熟悉的鄉(xiāng)土伸向廣袤無垠的原野與叢林,伸向那些名聲顯赫的國家和都市。你會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對人產生誘惑,它們或因遙遠或因陌生,但都不重要。吸引你的可能是從小就耳熟能詳?shù)牡胤?,比如長城,比如運河,比如神秘的青藏高原。

但是,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交通工具和道路來實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可以乘坐火車、汽車乃至飛機去任何地方。但歷史上,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一切都難如夢境,僅僅一百多年前,林則徐流放新疆,從西安出發(fā),就走了四個多月。關山阻隔,車馬不易,古人出門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交通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漢時期,不僅有通向全國各地的驛道,有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有通往四川和西南的蜀道,還有溝通雪域高原的唐蕃古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從文學寫作轉入文史研究,由蜀道而絲綢之路,很自然地關注到唐蕃古道。這條古道因延伸至印度與尼泊爾,也被學者們認為是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是一條不僅馳驛奔詔、和親納貢的官驛大道,更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科技傳播的“文化運河”,千百年間,在祖國版圖完整,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與青藏高原的第一次邂逅,當追溯至1985年。其時正在北京中央文講所8期學習,假期應四川《青年作家》雜志社邀請,參加阿壩藏區(qū)筆會,訪古老羌寨,游松潘古城,引發(fā)了對青藏高原的濃厚興趣。之后,多次去青藏高原,曾環(huán)繞青海湖一周,穿越祁連山腹地,到達海拔5400米的雪峰,還去阿壩、紅原、瑪多、瑪曲、碌曲、???、若爾蓋、日月山、倒淌河、海北州等藏區(qū)草原;到過屬于藏傳佛教的六大寺院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愣寺以及郎木寺、馬蹄寺、木梯寺、禪殿寺、金塔寺、北禪寺、黑錯寺、禪金寺等大大小小幾十座寺院。驚嘆這些建筑莊嚴巍峨,各種佛塑金碧輝煌,栩栩如生;千萬盞佛燈一齊點亮的神奇光芒;酥油花燈的精致精彩,美輪美奐;唐卡壁畫的艷麗多彩,絢爛奪目。也見到了開名車的僧侶,打手機的喇嘛;還曾沿著那如箭般射向草原深處的青藏線無止境地奔馳,考驗適應高原的耐力;在年過六旬時冒著高寒缺氧的風險探訪黃河源頭,赤足站立于黃河第一曲寒冷清冽的水中,感受母親河在青春期的體溫;參加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jié)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慶典,目睹十幾萬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藏族裕固族同胞,霓裳浪涌,長袖舞動,如彩云飄落草原的壯闊情景;多次在青藏腹地行走的成果是擁有超過3000張的藏區(qū)圖片。拍攝過前藏與后藏的雪峰原野,布達拉宮與大小昭寺的朝陽落霞,八廓街穿流不息的轉經人潮,高聳入云的雪峰和蔚藍色的湖水,深切的峽谷和雅丹地貌,藏族同胞放牧、轉場、跳鍋莊、奶孩子、打酥油茶、轉經念佛等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珍稀的藏羚羊和飛奔的藏野驢,還有鹿群、藏犬、旱獺、黑頸鶴、斑頭雁等高原禽獸構成的動物世界……

每次去后都有新的收獲與發(fā)現(xiàn),都有新的感受與震撼。在色拉寺,一位老藏醫(yī)僅靠拉脈,就告訴我血脂偏高,需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與醫(yī)院專家疹斷一模一樣。我由此對藏醫(yī)藏藥有了興趣,去藏藥廠,了解到,茫茫草原,牧民若是生病,只需用牛角把尿接下,讓家人騎馬跑幾十上百公里找藏醫(yī),藏醫(yī)則根據(jù)尿的色味下藥,便會藥到病除。藏區(qū)高寒,植物不曾污染,又經千年積淀,藏醫(yī)藏藥成為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的奇葩,也深受世界醫(yī)學界重視。

不僅是藏醫(yī)藏藥,“一葉知秋”,藏族在文學、宗教、建筑、音樂、舞蹈、繪畫等許多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有許多卓有成就的大師。藏族創(chuàng)作的長詩《格薩爾王》能夠說唱數(shù)日而不重復,是公認的史詩,這是有著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才會有的藝術成就。在探索青藏高原的過程中,隨著視野延伸,疑惑也不斷誕生,比如青藏高原如何形成,藏族有哪些族源,達賴班禪兩大活佛金瓶掣鑒,靈童轉世的由來始末,清代改土歸流的歷史作用,近代西藏經歷的種種風險以及三江并流、藏羌走廊、土司制度、母系遺風等等,無異于闖入一片廣闊博大的世界。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古代先賢教誨我們如何在任何領域取得一星半點建樹的唯一途徑。多年來伴著行走的便是閱讀。每到一地,書店與書攤是必去之地。再是尋找方志與文史資料,了解到一批上世紀初就深入藏區(qū)的學者:比如著有《西藏六十年大事記》的青海的朱繡;著有《寧海紀行》的周希武;著有《更敦群培文集精要》的更敦群培;曾任班禪返藏行署參贊,在甘、青、康滯留三年,著有《甘青藏邊區(qū)考察記》的馬鶴天;我國現(xiàn)代藏學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的任乃強——他早年深入康藏,索性娶藏婦為妻,撰寫《康藏史地大綱》《西康圖經》,書中論點成為西康建省依據(jù);我國著名藏學家柳陞祺——原為國民政府駐拉薩英文秘書,在藏五年,熱心調查社會,真切關注民生,著有多種文字;攝影家莊學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徒步穿越西康青藏,拍攝大量藏羌照片,在報紙連載《羌戎考察記》,在成都舉辦“西康影展”,并參與班禪返藏;還有我國電影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孫明經教授——民國時曾獨立拍攝各類紀錄影片49部,抗戰(zhàn)時曾深入西康拍攝大量圖片(“文革”散失,從工宣隊退還的資料中,山東出版社曾選編出版一冊《1939:走進西康》,我亦有幸購得)。

以上所敘,均可謂中國近代走進藏區(qū)的先驅。他們無不學有專長,術有專攻,性格光彩,閱歷傳奇,具備中國知識分子執(zhí)著認真、歷經坎坷、百折不改其志的優(yōu)秀品質,均為中國的民族史、邊疆史、康藏史做出過填補空白式的貢獻??上?,他們均已作古。我對他們懷著一種虔誠的敬意,每每在合適的章節(jié)中介紹他們的事跡,傳承他們的精神,這么做亦是對先賢的懷念。

2009年赴藏時,我專門拜訪西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宗英先生。他是北京人,1964年中央民族學院畢業(yè)后來西藏,娶藏族姑娘為妻,在拉薩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成為一位著名藏學家。那次,他贈送我由他和羅廣武先生編著,多達150萬字的《西藏地方史通述》。這部作品對我寫作《從長安到拉薩》一書,幫助多多。他還仔細審閱拙作并寫出序言,更令我感激不盡。

不僅中國學者,國外的學者從十八世紀就不斷去雪域探險考察。英國的福格森著有《青康藏區(qū)的冒險生涯》。法國神父古柏察的經歷十分傳奇,1844年,他從熱河出發(fā),穿越蒙古高原,經過寧夏、甘肅、青海到達拉薩,成為第一個進入西藏腹地的歐洲人。駐藏大臣琦善震驚之余驅逐古柏察出藏,使這位法國神父又有幸充分享受沿途驛站供給,由川藏線至成都,用18個月時間在中國11個省進行了長途旅行,返回后寫出《韃靼西藏旅行記》,成為西方最早介紹西藏的一本名著。美國學者梅·戈爾斯坦研究西藏長達40年之久,娶了藏族妻子,熟練地掌握了藏語,寫出名著《喇嘛王國的覆滅》,出版了一部《現(xiàn)代藏英詞典》,其藏學著作達20余種,成為國際上著名的藏學家。加拿大學者譚·戈倫夫著有《現(xiàn)代西藏的誕生》。美國女學者阿吉茲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在珠穆朗瑪峰山下,海拔超5000米的定日縣,歷時一年,考察藏族的家庭與婚姻,女性及生態(tài),寫出《藏邊人家》。另外,還有許多中外學者一直關注著西藏民間藝術系列,西藏宗教經典系列……

不難看出,盡管國籍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有一點共同,那就是只要走進西藏,中外學者莫不為這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然后執(zhí)著地傾其畢生精力去了解這片土地,再盡其所力地寫出自己的見解和認識。其實,人類的所有文明,也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接觸到這些,深深感到自己是在閱讀一本無盡的大書,也啟迪自己用歷史意識、文化意識來認識藏區(qū)雪原,來對待一次次的行走,來拍攝一幅幅圖片和寫作一篇篇文字,小心翼翼,盡可能無愧于藏族同胞世代在雪域高原的辛勤勞動和偉大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代先賢對這片土地的了解和發(fā)現(xiàn),無愧于那些隨處可見的牧民燦爛的笑容和兒童純真的目光。

拙著長篇報告文學《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是我繼《山河歲月》、《中國蜀道》、《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之后,完成的第三部文史行走系列作品。其創(chuàng)作過程歷時10年之久,分上下兩冊,包括60篇作品與420余幅圖片,計約60萬字(40萬文字,20萬文字版面的圖片)。在具體寫作中,以史學的視角看西藏,以文學的筆法寫雪域,是我遵循的原則。力圖盡可能勾勒出雪域高原的歷史事件、人物剪影、風物風情和今昔風貌,盡可能表達出自己親歷、親見、親聞的種種感受和心路歷程。試圖讓人們看出從長安到拉薩這個巨大空間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信,讀者只要打開這本書,便會欣賞到從青藏、川藏、滇藏不同路線進入雪域高原的不同風貌與風景,深入了解到西藏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實、宗教及民情、風俗與美景,更會觀賞到一幅幅關于青藏高原百科全書式的人文景觀,并由此開啟您的青藏之旅……

扎西德勒!

后 記

2011年9月,在高原燦爛的秋陽中,我第三次來到拉薩。下榻布達拉宮東側不足200米的四通賓館,正是期待中的位置,開啟窗戶就能看見那萬眾景仰的圣殿。我把在拉薩的時間暫定為20天,這與此行的目的緊密相關,這部《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文字部分40萬字已出框架,主要篇章已完成,需交西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藏學家何宗英先生審閱把關并做序。何先生是我2009年來拉薩認識的,學識淵博,為人謙和,我就涉及藏學方面的一些問題向他請教,他回答的十分專業(yè)透徹,讓我受益匪淺。

之后,我們互贈著作,電話聯(lián)系,何先生愿意審閱拙著并作序,20天是不能再少的時間。另外,書中還需補充圖片,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心中總不踏實。比如拉薩河與尼洋河發(fā)源的米拉山,我一直懷疑這便是藏學家任乃強主張的康藏地界;百年前趙爾豐、陳渠珍駐軍之地工布江達;藏軍抗英要塞江孜古堡;西藏僅存的帕拉貴族莊園;??蛋泊髷±獱柨ΥA⒂谠矀惒妓碌墓Φ卤鹊龋美每諜n時間前往。還有一個想法是:如果時間允許,就在拉薩完成這篇后記,對于這部《從長安到拉薩》的書稿來講,也含有某種象征性的意義。

其實,這部《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與已經出版的《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年元月)應該說是孿生姐妹篇。當然,想法不是最初就有,而是逐步形成。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舍文學而習文史,歷時10年踏訪蜀道,完成《山河歲月》《中國蜀道》之后,很自然地開始絲綢之路的踏訪,先后20次西行,一段段地考察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古道。最初,是把唐蕃古道也包含其中的,因有專家認為,唐蕃古道從長安到拉薩,之后又延伸至尼泊爾與印度。這條溝通中外的商貿大道,應視為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亦被部分學人稱為絲綢南路或西南絲綢之路。

1997年7月,絲路探訪踐行,前后20天去了甘肅、青海、寧夏,返回首次寫作一組關于絲路的6篇作品,其中就有收入本書的《如鏡湖泊·轉瞬四季》《草原·帳篷·孩子》等。之后,多次西行,其中也包括了沿青藏、川藏、滇藏的行走與探索,在沒有去拉薩與日喀則,前藏與后藏,深入西藏腹地之前(第一次去拉薩為2004年),已經寫了關于藏地的不少篇章,甚而應廣州出版社之邀,編出過一本《行走在青藏的邊緣》,后因計劃調整,這套叢書沒有出版,但卻促使我及時寫下了深入藏地的印象、感受,否則事過境遷,有些篇章可能永遠不會再寫。

2006年,出版文集時,絲路卷六卷中就含有一卷《唐蕃古道》。2008年,應三秦出版社之邀,我編出兩本各約12萬字的《秦蜀古道》《唐蕃古道》加盟陜西歷史文化百部叢書。這時,我已經意識到唐蕃古道是一個蘊涵深厚的大課題,值得下功夫去挖掘、去鉆研。這樣決定之后,我斷然把《從長安到羅馬》中關于唐蕃古道的部分全部抽取出來,當時《從長安到羅馬》已列入陜西重點作品,需要全力以赴做好,唐蕃古道就暫時放下了

轉瞬之間,三年過去,《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也正式提上我的創(chuàng)作日程。首先,《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已經塵埃落定,全書上下兩卷,由50萬文字與近500幅圖片,5卷100章構成,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應該說這部作品在我的寫作生涯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歷時之長,費勁之大,感悟之多,讓人銘心。至于社會反響,這里僅援引新華社西安6月26日一則電訊: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蓬的力作《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在入選省重點精品圖書和國家“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圖書之后,又獲殊榮:入選2011“經典國際出版工程”。這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專家嚴格評審而入選的。今年全國共申報297部作品,入選47部。《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是陜西唯一入選作品。入選作品將由國家資助組織專家翻譯向海外推薦。

這就不僅為寫作姐妹篇《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積累經驗,提供范例,還樹立了必要的信心?!稄拈L安到羅馬》寫作原則是“以史學的視角看絲路,以文學的筆法寫歷史”,《從長安到拉薩》很自然地成為“以史學的視角看西藏,以文學的筆法寫雪域”,并非形式上簡單的繼承,而是決定著如何布局,如何謀篇,如何表現(xiàn),一句話:“怎么寫?!蓖瑯邮且怨诺镭炌ㄈ缘乩矸纸绺髯猿删?,再把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曾經活躍又消失的部落;一度輝煌又毀滅的遺址乃至于土司制度,母系遺風,藏羌走廊,川藏邊情,宗教演變,民族起源……盡可能編織進去,盡可能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又不露破綻。這些目標,要做到還得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下一番大功夫。

機遇在2011年來臨,原因簡單,我退休了,有了充分的完全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之前,任漢中市文聯(lián)主席、作協(xié)主席長達15年之久,不是如省作協(xié)副主席那樣的兼職,是實際主持工作。一個黨外人士,也算罕見。這首先得感謝漢中歷屆黨政領導的信賴與支持,使我能在任期內盡職:購置文聯(lián)辦公樓層及車輛;組建協(xié)會,出版叢書;倡導為左翼戲劇先驅抗戰(zhàn)時寫出“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左明修葺陵地,為國畫大師方濟眾故居立碑;策劃金賢文學獎,鼓勵文藝新人。再是,做為群團組織,獨立單位,日常應對考核檢查,下鄉(xiāng)扶貧,爭取編制,申請經費,迎來送往,協(xié)調紛爭……當今所有單位都難以避免的行政瑣事,文聯(lián)概莫能免。

值得慶幸的是我始終認為:作家是以作品存在的,并不因日常行政瑣事干擾影響寫作。蜀道系列、絲路系列、學人傳記系列相繼完成。朋友見面,包括領導總問:“最近寫什么?”可見在人們心目中,我是作家而非官員。2006年貫徹國家公務員法,文聯(lián)做為黨政群團組織,納入公務員系列。我堅持走職稱,為此向人事局專門打了報告??渴裁窗采砹⒚??應自己清楚,與利益無涉,與操守相關。中國“官本位”歷史悠久,有廣泛基礎,任何人的成就價值多以“官位”衡量?!疤扑伟舜蠹摇弊钚∫仓葜?,歐陽修、司馬光更位居丞相,權傾朝野。尋常百姓眼中,縣長遠比專家威風。

中國據(jù)說列為事業(yè)單位約有3千萬人,多為知識階層,按晉升職稱取酬。多年中人們以為正高便到頂級,其實不是?!罢摺边€分四級,國家1956年曾給教授定級,在《新文學史料》中看到回憶文章:大作家茅盾可評一級教授,也可按文化部長定級。中斷半個世紀,2007年中央下文啟動,職稱共分13個檔次,教授為1—4檔,副教授為5—7檔。歷時4年,塵埃落定,接到省委組織部與省人社廳文件,我評為“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二級崗位”(即二級教授)。同一份文件二級崗位的還有史學泰斗張豈之,國學大師霍松林,國畫大家劉文西,陜西文學界僅陳忠實與我兩人(賈平凹為公務員正廳)。與這些大家同榜,我誠惶誠恐。我認為他們都應該是一級,可文件規(guī)定兩院院士參評一級。參評二級的標準是:“在正高工作崗位15年且現(xiàn)在三級崗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我1994年評上正高,至今已18年,文件要求的條件一項,我有兩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所以順利通過。對此,我十分知足,也很看重。因為這是國家和社會對一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40年,誠實勞動者的公允評價。

按說,2008年底,我已年滿60,我也當眾宣布:到站退休。只因群團換屆,又拖兩年,直到2011年4月底才完成換屆,我一身輕松回家。離崗的最初一個星期,竟然收到296條短信或電話,有各界朋友,亦有黨政官員。欣慰之余,5月4日,便迫不及待在窗桌前攤開了大稿本。坦誠地說,我至今不會電腦打字,僅學會處理照片。寫作仍是手工勞動,用一種八開本的大稿紙,翻過來在背面中間寫字,兩邊修改,幾十年已成定局,要改也難。我很注重寫作環(huán)境,當年在農村的小書屋曾讓陳忠實羨慕不已?,F(xiàn)在條件好,我居漢中城南政府小區(qū),窗外便為漢中飛機場,視野開闊,可遠眺漢水??上?,今年也開始修建樓宇,幸虧不是高層,還不太影響視野。書桌置于陽臺,一邊為書架一邊為魚缸花架,桌上則置奇石與全套茶具。寫蜀道時,書架全部為蜀道參考書籍;寫絲路時,則更換為與絲路相關參考;《從長安到羅馬》交出版社之后,又全部更換為與藏地相關書籍,任乃強、柳陞祺、何宗英、索甲仁波切等藏學家的文集與著作看一眼便讓人心動;再是房間懸掛上唐卡、牛角、哈達……營造出濃郁的藏地氣氛,形成足夠的氣場。一切皆為迎接一次新的挑戰(zhàn)。

首先是閱讀,其實,這項工作從2008年就斷斷續(xù)續(xù)開始。2009年5月又專程去拉薩補充,拍攝圖片,購回一箱藏學書籍,大致清楚明白了一些關鍵性問題,比如: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的起源,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達賴、班禪兩大活佛形成的淵源,轉世的由來,金瓶掣簽在歷史上起到的關鍵作用等等。至于整部作品的結構謀篇,由于有《從長安到羅馬》可資借鑒,省去了不少煩惱。甚至于已謀劃出若干篇“旅途小憩”。順便說一下,一些朋友閱讀《從長安到羅馬》,對正文中插進的“旅途小憩”頗感興趣,三五百字加上相關圖片,輕松活潑,生動耐讀。問及怎么想起這么做的?其實不是我的發(fā)明。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國蜀道》時,責編王建華曾提議,可插一些小文章專門寫正文中沒有的小場景、小情趣。既是對正文的補充,亦是對讀者審美情趣的調整。但當時書已發(fā)稿,來不及了,于是就在《從長安到羅馬》中實施。當然也會用在《從長安到拉薩》中。可以說這時《從長安到拉薩》已是胸有成竹,呼之欲出。

需要說說西安出版社,《從長安到拉薩》與他們緊密相關。在寫作《從長安到羅馬》的同時,我還選編了一部傳記文學集。這也是20多年的積累,最早的《臺兒莊敢死隊隊長沉浮錄》寫于1987年,最晚的《破譯“天書”——記著名西夏學專家李范文》完成則為2009年,我從發(fā)表出版過的17部中篇人物傳記中選了與學人相關的10部,另外就篇幅和規(guī)模上說還不能稱為中篇傳記,多為萬字上下,所以歸為“人物寫真”。這20篇作品的傳主大多為學人或與文化藝術相關,旨在表現(xiàn)這批學人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工作崗位,為中國西部經濟與文化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書名定為《中國的西北角——多位學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這批人物中有開發(fā)西部的先驅安漢,修筑西漢公路保護石門石刻的工程師張佐周,章草大師王世鏜,國畫大家方濟眾,左翼戲劇先驅左明,茶葉專家蔡如桂,再是王汶石、路遙、陳忠實、查舜等學人大家,為這批大寫的人樹文字豐碑的社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宋代關學大師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賢倡導的責任與擔當,不敢標榜,但應努力。

這部50多萬字上下兩卷的作品能夠順利在西安出版社出版,要特別感謝西安出版社張軍孝先生,他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政教系,對歷史人物素感興趣,曾對陜西辛亥革命以來百位人物做過研究并出版專著。他以學人眼光對《中國的西北角》表示支持,安排資深編輯李宗保先生為責編,使作品順利出版,并組織在西安嘉匯漢唐書城隆重簽售。多家媒體曾予報道,這里只引用《文化藝術報》總編輯陳若星女士的一段評述:“燈下細讀《中國的西北角》,感涕連連,唏噓不0394aa3ca044c0e7072ca3c9b00be825e3cbc58229f053596c39facfb036281f已!你讀還是不讀,巨著就在那里,然感動永恒,它源于事跡的永恒,創(chuàng)造者的永恒,發(fā)現(xiàn)者的永恒,書寫者的永恒,出版者的永恒,下期辟兩個專版隆重向讀者推介?!标惾粜桥渴腔謴透呖己蟮诙每既胛鞅贝髮W歷史系,又曾去美國留學4年,有學人素質,亦有實干的經驗,她目下主持4種報刊,其《文化藝術報》發(fā)行35萬份。把旗下報刊都辦的生機勃勃,好評如潮。這里特別要感謝的是《文化藝術報》曾全文連載拙著《中國蜀道》,目下又正連載《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

出版優(yōu)秀作品是出版社與作家的共同目標,也是合作的基礎?!吨袊奈鞅苯恰辔粚W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的出版為《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打好基礎,社長張軍孝先生誠懇表示:你只需要全力寫好作品,其余事情我們來做。

所以,我必須寫好這部作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習慣,我注重“蓄勢”,實地踏訪、閱讀史料,訪問大家,拍攝圖片,甚至許多人物、場景已在心中呼之欲出時,才伏案工作,先列提綱,寫上大稿本,反復修改,再請人打印,許多年一成不變。但這次有所改變,因為有了充分的時間,這部書稿文字40萬字,圖片400幅,已經寫出的文稿約10萬字,還需補充30萬字,圖片雖系多年積累,但也需挑選與補充。計劃6個月完成。我視結構作品如同建筑房屋,需四梁八柱支撐,重要篇章被我視為“梁柱”,往往拼足力氣,全力以赴,反復修改,直到意盡詞拙;在“梁柱”之間,則營構一些輕松篇章,宛如險山之野花,流水之落英,讓讀者在沉重之后獲得輕松。我也想把這次寫作搞的輕松,安排了個時間表。

每日清晨7時起床,不是寫作而是去鍛煉,南行不足一公里便是飛機場?!稘h中文史資料》說:這是抗戰(zhàn)后期修建的西部最大的飛機場,占地六千畝,美國重型轟炸機B—29曾由此起飛,轟炸當時敵占區(qū)武漢的軍事目標。解放后停用,四周被幾個村落占為耕地,僅存一條1800米跑道,支線飛機時開時停,機場沒有封閉,正好為群眾晨練提供了場地。我來回步行,再沿跑道走個來回,約五公里,一個小時,風雨無阻,雨天最好??諢o一人,獨自打傘,眼前筆直的跑道,四周空曠的視野,思緒清晰,正好把當天要寫的篇章過濾一遍。

返回早餐、喝茶,再伏案工作,上午四個小時,少則千字,順手也曾達到3000字,一口氣三個月,檢閱成果,“四梁八柱”主要篇章皆已完成,惟差“川藏線風景”、“滇藏線風情”需完全新寫的兩卷,暫且放下。累了,需要休息。一方面手寫的稿子需請人打印,一方面正好用這個空檔探訪黃河源。

探訪黃河源,并非心血來潮,而是蓄謀已久。黃河源頭鄂陵湖古稱柏海,是唐蕃古道重要驛站,亦是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并舉辦盛大婚禮之地,留有迎親灘、多卡寺等多處遺跡。作為一本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的紀實之作,我不想留下空白。再是,我也有種河源情結,多年來在蜀道與絲路的探訪之中,曾先后尋叩過漢水、褒水、嘉陵江、白龍江等江河源頭,但這些都無法和母親河黃河源頭相比。2004年,我曾探訪黃河首曲瑪曲,那壯闊神奇的萬千氣象曾給我留下至深印象。探訪黃河源,往返十天,安全順利。到了現(xiàn)場,拍了圖片,又寫出專章《探訪黃河源》,這里不再重復。惟感不能忘懷的是,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牛頭碑下,俯瞰鄂陵湖、扎陵湖,兩湖皆廣漠無邊,壯闊如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時間,嗓眼發(fā)酸,眼眶充盈盡是淚水。

回顧從事創(chuàng)作40年,前20年文學,后20年文史,10年踏訪蜀道,10年20次西行,古人教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非訪民間疾苦無以充實胸臆;非登臨名山大川無以恢弘氣概;我深以為然。更深知自己,非聰穎之輩,惟勤能補拙。回顧40年來,無一日不讀,無一日不寫,與創(chuàng)作相關的日記一天不差。每年注定從有象征意義的元旦開始。當初學習創(chuàng)作,尚在農村務農,沒有任何背景,更無名人可交,作品能夠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延河》《北京文學》《天津文學》《上海文學》等國內知名報刊發(fā)表,全靠反復修改,萬字小說能夠背過。有幸的是經歷了新時期文學的萌動、崛起、輝煌到平靜的整個過程,而沒有被淘汰。

更值得慶幸的是興趣成為職業(yè),能夠讓自己安身立命。也許,還有空間有待攀登。不止一位朋友說:“你咋不寫個《白鹿原》,得個大獎多好?!笔前。矊懽鞯娜藷o不想寫部好作品。除了陳忠實,別人并沒有寫出《白鹿原》,全國近萬名中國作協(xié)會員,肯定都寫出過屬于自己的作品,但顯赫如《白鹿原》者則為少數(shù),這其中除了作家閱歷、修養(yǎng)和功底外,還有社會、時代、供需等客觀因素乃至文明傳承規(guī)律的制約,因為遼闊無垠的俄羅斯也誕生不了或不需要10個托爾斯泰。

第三次來拉薩的日子緊張、充實、又饒有興趣。在把作品交給何宗英先生審閱的空檔,我去了日喀則和林芝,參觀了江孜古堡和帕拉莊園;尋訪到了清乾隆時大敗廓爾喀的功德古碑;去了米拉山口和西原的家鄉(xiāng),陳渠珍進軍的魯郎古鎮(zhèn);甚而還領略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雄奇,和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雪峰的壯美。待我返回拉薩,正好接到了何宗英先生約談的電話。

在拉薩期間,我與何宗英先生有過三次長談,每次都超過3個小時。

作品他已認真讀過,并把不確之處一一用紅筆劃出,比如文中表述的“西藏嘎廈政府”,便只能寫為西藏地方政府,“嘎廈”只代表四名俗官,而西藏地方政府由僧官和俗官組成。西藏許多方志辦都搞錯,何先生曾專門講課糾正。再是十三世達賴在羅布林卡圓寂,而非布達拉宮;時間應以公歷為準,免與藏歷混淆;文中盡量不提“佛國”而說“佛界”……諸如此類。先生的仔細、認真、淵博讓我受益并感動。

交談中,我更多是就西藏近代許多問題向他請教,話題廣泛而隨意:晚清治藏的得失,駐藏大臣的優(yōu)劣,趙爾豐與陳渠珍,任乃強和朱繡,18軍進藏與昌都戰(zhàn)役,近代西藏經歷的種種風險,英軍的兩次入侵,榮赫鵬與古柏特,宗教在平衡人的心理、調理人的心性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與負面影響,1959年平叛與拉薩3·14事件,帕拉莊園與帕拉家族,近代藏學的研究和拓展。伴著擊節(jié)與嘆息,回顧或展望,先生又找出幾種新出的藏學書籍贈送我。有兩次都是下午6時前往,拉薩偏西,8時晚餐,我邀請先生小酌,邊吃邊談,先生連連擺手,既不喝酒又不吃肉,只好作罷。近晚10時告辭,才匆匆尋小店晚餐充饑。心中卻無比充實。

鑒于這部作品由42萬字和430幅圖片共同構成,有必要說到圖片。有人講現(xiàn)在是讀圖時代,并把原因歸結為生活節(jié)奏加快,讀書時間缺失,人們心性浮躁,有道理卻趨于表象。在我看來,書籍圖文并茂,是出版業(yè)的進步,是與時俱進替讀者著想的表現(xiàn)。圖片對于文字,尤其內容涉及文史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文字的有力補充。有些歷史人物,縱有生花妙筆,也難描述清楚,比如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珍妃……一張張發(fā)黃的照片上人物的神情、眉眼、服飾、環(huán)境透露著那難以捉摸的內心世界,復雜多面的民族性格,傳遞給我們的竟是整個末代王朝的背影。信息太多,太過豐厚,一下就把我們帶進那個早已逝去的時代。二是對作品真實性的有力佐證。作者會用文字和圖片共同講述“史實”論證觀點,不至于天馬行空,憑空編造。圖片無形中起著制約作用,盡可能接近事情真象。再是要作者親臨現(xiàn)場,不留空白。比如本書這樣的行走類紀實作品,能增進作品的現(xiàn)場感,讓讀者也有親臨現(xiàn)場之感。當然,圖片也會讓讀者獲得審美上的愉悅,因為每張照片都在靜默中向所有的讀者敞開,讀者則會因不同的年齡和文化背景獲取無比豐富的信息,這些都是文字不易達到的效果。因此,我對圖片和文字同樣重視。

我從踏訪蜀道和絲路起就重視對圖片的拍攝,至少有20年歷史,但我從不以攝影家自居,也不用攝影家的修養(yǎng)要求自己,因為目的不同,理由如上闡述。依據(jù)寫作蜀道與絲路的經驗,每一千字配一幅圖片比較合適,因為會有新的場景或人物出現(xiàn)。這些圖片基本按文字順序排列,力爭使每個重要事件、人物與驛站都有現(xiàn)場圖片,并盡量爭取用自己拍攝的圖片。但就這本書來講并沒有完全做到,在430余幅圖片中,有380幅系自己拍攝,其余的歷史圖片,比如十三世達賴、九世班禪,晚清駐藏大臣吳忠信、趙爾豐等,再是文物及地圖為西藏博物館提供,這里表示衷心感謝!

如今,面對最終修定的厚可盈尺的書稿圖片,讓人百感交集?;仡櫶剿魈妻诺赖臍v程,需要感謝的實在太多:審閱作序的何宗英先生,胡悅、陳忠實、郭加水、高洪波、雷濤、賈平凹、鄧賢、查舜、夏鑫森、趙本夫、陳若星、張尚中,以及陪同我探訪黃河源和藏區(qū)的王維賓、盧惠杰、吳寶恒、吳全民、駱志慶,自然還有我的家人,以及幫助打印、校對文稿的朋友。

最后,特別要感謝的是西安出版社的社長張軍孝先生和責任編輯李宗保先生,他們以學人的眼光認定這部作品,從文字的處理到圖片的選定,從版式的選擇到封面的設計都傾注心血,切實盡到了責任。

至此,再說什么都顯得多余,沒有上述朋友的大力相助,此書的寫作與出版則無從談起。我將和他們一起分享這部作品出版的愉快。

責任編輯:魏建國 高權

安化县| 石棉县| 香格里拉县| 灵寿县| 游戏| 芒康县| 墨竹工卡县| 高邮市| 赞皇县| 德钦县| 浦江县| 博客| 惠安县| 华池县| 灵宝市| 社会| 和顺县| 驻马店市| 疏勒县| 漳浦县| 江安县| 永德县| 韩城市| 赤水市| 成都市| 镇安县| 榆中县| 公安县| 曲周县| 汉中市| 京山县| 郓城县| 临汾市| 儋州市| 徐汇区| 肃北| 洞口县| 九龙城区| 阿鲁科尔沁旗| 克拉玛依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