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補語系統(tǒng)是一個相當重要而復雜的結構系統(tǒng)。趨向補語一直以來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重點,也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趨向補語既有簡單趨向補語又有復合趨向補語,其用法復雜,結構繁多,意義抽象,又由于漢語簡單趨向補語自身的特殊性,從而導致了留學生在使用漢語簡單趨向補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的偏誤。下面我們從簡單趨向補語和復合趨向補語兩個方面,對漢語趨向補語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一、趨向補語的內涵
要了解趨向補語的教學策略,就要知道什么是趨向補語。趨向補語表示事物運動的方向,主要由趨向動詞“來”、“去”、“出”、“上”、“進”、“下”、“回”、“上來”、“出來”、“回來”、“上去”、“下去”等充當。趨向補語和中心語之間不加“得”。例如:
走進 流進 取回 跑回 送來 拿來 交上 貼上 脫下 換下
走出去 跑進來 拿出來 蹲下來 爬起來 扔過去 縮回去 堅持下去
由趨向動詞“來”、“去”作補語的格式里,賓語可以放在述補短語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補短語之間。例如“送來兩本雜志”可以改為“送兩本雜志來”。但賓語是表示處所的,只能放在“來”、“去”之前,“進”、“出”、“上”、“下”、“回”、“過”之后,例如“進門來”、“回家去”、“跑回家”、“走進里屋”。有時趨向動詞并不表示動作的真正趨向,而是趨向動詞的引申用法。例如:
(1)夜晚久久地平靜不下來了。
(2)他慢慢變得堅強起來。
動詞“了”一般加在補語后面、賓語前面,例如:
(3)他匆忙走進了辦公室。
“了”也可以出現(xiàn)在補語之前,這時述語后面就不再出現(xiàn)賓語,例如:
(4)叫聲使樓道里過往的人聚了過來。
(5)周圍的人都“轟”地笑了起來。
從以上例子看來,趨向補語是由趨向動詞來充當的,趨向動詞可以在句子中直接充當謂語,一般地常用在動詞和形容詞后面充當補語,這便是趨向補語。趨向動詞是表示動作趨向( 方向性) 的一種動詞。分為單純趨向動詞和復合趨向動詞,單純趨向動詞由一個趨向動詞表示, 復合趨向動詞由兩個趨向動詞組成。因此,趨向補語可以分為由單純趨向動詞充當的簡單趨向補語和由復合趨向動詞充當的復合趨向補語。
二、簡單趨向補語的教學
我們知道,簡單趨向補語是由單純趨向動詞充當的。這樣的動詞一共有10個: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開。之前作為單純動詞,它們通常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成分,現(xiàn)在作為趨向動詞,它們在句子中成為了補語,因此要使留學生在學習中明晰這一轉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重視其教學策略。
1.通過手勢動作引導學生認識感知
相對于復合趨向動詞,單純趨向動詞表達的方向性更加直觀,因此也需要比較直觀的方法去講授。一般地根據第二語言習得順序,我們可以先從“來/去”入手。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把作為謂語的單純動詞“來/去”和作為補語的趨向動詞“來/去”區(qū)別開來。例如給出詞組讓學生們進行對比:
拿來 出去 走來 回去
來拿 去買 來看 去看
通過反復的練習對比, 可使學生感知明了V +“來/去”這一結構形式。在此, 教師需要強調在此結構中“來/去” 須緊跟動詞出現(xiàn), 不同于“來/去”+ V 連動句的形式。
然后給出一些句子,例如:
(6)我給你帶來了一些好吃的。
(7)你寫完作業(yè)就回去吧。
在講解句子時,教師要借助手勢讓留學生明白: 表示動作向著說話人或所談及事物的方向時用“來”;表示動作背著說話人所談及事物的方向時用“去”。操練時, 要強調動作產生的方向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話表演,親身體驗這些動作表達的方向感。
2.借助多媒體展示
要想直觀地體現(xiàn)趨向動詞的意義,多媒體的使用就不可或缺。在語法教學中,展示語言形式的語法意義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外國學生只有準確理解和把握了一個漢語形式的語法意義,才能把它與其他形式區(qū)別開來,在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不會產生障礙,順利地與中國人用漢語進行交流。
以“來/去”為例。學習者要有效掌握該語法項目的語法意義,首先要分別理解以說話人為立足點的趨向動詞“來”和“去”,其中“來”表示“動作趨近說話人”,“去”表示“動作離開說話人”。這樣的意義說明學生是無法理解的,我們可以使用動畫將這個意義形象生動地表示出來。還可以利用動畫分別向學生展示空間趨向動詞“上、下、進、出、過、回、起”的意義,例如,“出”和“進”的意義可以用簡單的人進門出門的動畫展示出來,人在房間里和人在房間外代表不同的立足點,帶領學生練習“出來” “出去”和“進來”“進去”,使學生領會每一個趨向補語的具體意義。一般來說,語法意義都是比較抽象的,如何把復雜抽象的意義用簡單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是每一個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借助于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語境進行教學是一個便捷有效的方法。
三、復合趨向補語的教學
復合趨向補語可由下列七個動詞和簡單趨向補語“來/去”結構的十三個動補詞組充當。
例如:
(8)他們爬上山去了。
(9)山上的大石頭滾下來了。
(10)這個月的工資領回來了。
復合趨向補語教學歷來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其語法意義具有復雜性,在教學中很難做出歸納。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時出現(xiàn)偏誤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找準立足點,沒有準確把握位移的起點和終點。復合趨向補語在與不同的動詞和形容詞結合時,表現(xiàn)了不同的含義。 經過分析研究, 我們認為, 復合趨向補語可大致歸納為兩種語法意義:一類為趨向意義, 即表示趨向的意義; 一類為引申意義, 即它的非趨向意義。因此,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安排,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師在復合趨向補語的教學上有所幫助。
(一)關于復合趨向補語趨向意義的教學方法
1.注重語義和語用的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把句式結構放在第一位,先讓學生掌握結構,而忽視了復合趨向補語的意義,它有怎樣的交際功能等問題,因此學生在使用中常常出現(xiàn)偏誤,有意地回避趨向補語,說出病句來。例如:
(11)他的要求給我?guī)Ющy來了。
這就是由于沒有搞清復合趨向補語與所處賓語的位置造成的。通常老師會糾正學生說“賓語是抽象名詞時要放在‘來’或‘去’的后面。”但這樣只強調了句子的句法結構,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復合趨向補語的用法, 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偏誤。這時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復合趨向補語的意義和使用條件,這樣才有利于趨向補語的實際運用。
2.重視常用形式
目前根據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了解到趨向補語的各種句式在使用上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句式使用頻率很高,有的卻很少用到。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先教那些使用頻率較高的句式,這樣就能基本滿足學生的表達需要,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并經常使用這些句子,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而對于那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句式盡量用比較常用的等義句替換或者避免使用。
3.運用比較的方法,把握細微差別
首先,我們要明確趨向補語與謂語動詞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這種差別,通過練習進行比較,在教學時可以考慮不同趨向補語與同一個動詞進行搭配,然后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各種趨向意義的不同之處。另外,可以用講解和圖示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復合趨向補語的意義。
(二)關于復合趨向補語引申意義的教學方法
復合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是學習的難點,同一個趨向補語在與不同的動詞和形容詞搭配時會有多種意義。例如:“上”
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
1.化整為零,適時歸納總結
同一個趨向補語在修飾不同的動詞和形容詞時,它的引申意義有所不同,在教學中也很難窮盡,我們應該采取化整為零的教學方式逐一講解,每遇到一種就講解一種,并適時歸納總結,讓學生慢慢積累,達到逐步消化吸收的目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在語言的學習中,除了語法規(guī)則對運用語言起到重要的作用外,語感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他雖然對本國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并不了解,但卻可以很熟練并正確地加以使用,這就是語感的作用。但是一些留學生雖然詳細掌握了各種語法規(guī)則卻會說出一些不規(guī)范的漢語來,這也是語感在起作用。趨向動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的多種意義功能給留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對留學生來說,在掌握了語法規(guī)則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語感的培養(yǎng)。
3.合理分班,優(yōu)化教師資源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學習者常常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同一母語的人會在某些問題上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可以考慮按國別分班教學。另外也可考慮配備懂學生母語的教師授課,這樣教師能從兩種語言對比分析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在趨向補語教學中, 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很多。我們在教學中應抓住重點, 找出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分析其原因, 找出其根源, 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析,才能保證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學院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