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則是藝術中的精品。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詩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人文情趣的好機會。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古典與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會在潛移默化中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人文情趣;陶冶
詩歌是世界文學藝術殿堂里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其最基本的特點在于抒情。詩歌比其他任何文學體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地接受詩歌教育,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能夠在無形中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能在聯(lián)系寫作背景與體會作者本意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于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一定的程度上體味詩中的積極情感,提升審美能力和境界,這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情趣大有裨益。而在詩歌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接受浸潤和洗禮,在優(yōu)美的文字海洋自由遨游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詩歌的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巧借多媒體網(wǎng)絡輔助教學
在初中詩歌教學中,如果教師僅憑自己的朗誦與講解授課,雖然會使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寶貴的課堂時間中卻顯得見效慢。眾所周知,運用多媒體網(wǎng)絡輔助教學,其自身的具體性、形象性、直觀性、聲畫結合等特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融入詩歌學習的氣氛中,帶動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而且還能夠降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導入恰當?shù)囊魳泛鸵曨l,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所傳達出的情感和意境,不知不覺中升華學生情感,還能有效增強教學的滲透力和感染力。
例如我在講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較好地融入詩歌中,我在剛上課時,就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幾時有》的歌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悠揚輕松的歌曲中,我將事先搜集好的各種中國風格的視頻與圖片用多媒體一一地展現(xiàn)給學生看,很快在課堂中烘托出本詩的內(nèi)容所要表達的氣氛,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實踐已經(jīng)表明,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更深層面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所表達的主旨,這效果遠比教師反復地用語言進行講授要好得多。
二、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引領學生體會詩歌內(nèi)涵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詩歌授課中要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發(fā)揮出來。我在詩歌授課中是以師生互動作為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的切入點。
例如在講曹操的《觀滄海》的時候,我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目的在于將學生由以往教師帶領的學習轉(zhuǎn)向?qū)W生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其次,我設計好學生將要探討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學生身心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
在正式授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集體朗誦課文,讓他們在朗誦中思考問題:文中“澹?!?“竦峙”“叢生”“豐茂” 各自描寫了什么場景?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來。當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景中后,我的問題開始變得有難度了?!白髡哂盟枥L的景象創(chuàng)設了什么樣的情感意境?詞的下半闕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從哪些地方能夠體現(xiàn)出來?”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對一些問題必然會理解錯誤,此時教師是在一旁糾正與補充。在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密切小組的合作,個人的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三、讓學生反復體會詩歌的韻味,強化拓展
學習詩歌少不了要學會體會詩歌的韻味,這就猶如一杯美酒,需要細細的品嘗,才能讓人回味無窮。再好的詩歌內(nèi)容也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在詩歌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喜歡通過“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的方法來讓學生強化記憶,這種方式最終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與學習興趣。
讓學生反復體會詩歌的韻味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趣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并且格外強調(diào)“千里”“萬里”“欲與”“晴日”“分外”幾個詞。學生抓住這幾個詞眼,在抑揚頓挫的吟誦中,逐漸地體會到一代偉人那氣吞山河的恢弘之氣,也還原出毛澤東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與自信。
加強學生的拓展能力是指讓學生在學習詩歌之后能夠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來寫出一篇文章。讓學生對此嘗試有兩點好處:一是無形中提高他們作文寫作水平,可以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二是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考察學生是否領略了文章的內(nèi)涵,并且還能給學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維空間及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搭建了平臺。
例如,在學完《石壕吏》之后,我讓學生根據(jù)傳達出的婦人被抓走,門被踢開等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體會作者的復雜心情,將詩歌寫成一篇散文。這樣學生相當于自己又學習了一遍課文,加深了對其理解,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所說,“詩不是一種表白出來的意見,它是從一個傷口或是一個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詩歌充滿了詩人的血性與靈性,為此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與人文情趣的培養(yǎng)更需要教師采取多種手段同時進行,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鄧彤.詩歌教學:從技術走向藝術[J].中學語文,2013(1).
[2]錢夢龍.和青年教師談語文古詩詞教學[J].語文學刊,2012(5).
[3]徐化越.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1.
(江蘇省邳州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