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之鄉(xiāng)愁料理
我是崇明籍,70年代末跟隨父母,一路暈著船到的上海,其實骨子里,直到今天,還是不太喜歡這么喧囂繁復的地方。很多年以后,發(fā)現(xiàn)不少和我類似經(jīng)歷的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戶籍,一定要拿不標準的滬語,言之鑿鑿自己“錯?!保ǔ錾┰谏虾!F婀?,老家為啥要羞羞答答才說出來,或者索性裝著沒這回事兒。崇明老早叫瀛洲,古籍上和方壺蓬萊并稱三大仙山,我很以自己的戶籍自豪,對,這地方是窮,有點偏僻,以前歸江北人管轄,但是人忠厚,節(jié)儉,留存著一些古風,是一塊值得驕傲的風水寶地。
定居上海以后,學習上海話是首要任務,歷經(jīng)殫精竭力,孜孜以求三十來年,才把上海話說得沒什么破綻,換去歐洲,這點時間什么東歐小語種都能給一勺燴了,連特萊斯瓦尼亞城堡的伯爵都要獎勵兩根血腸給我。不過熟稔滬語以后,反而常常會懷念家鄉(xiāng)土話,可惜此事古難全,崇明話終于不太純熟,聽得懂,但說不利索,現(xiàn)在只有在出租車上,能找回一點鄉(xiāng)愁。
上海的出租車司機里,究竟有多少崇明人,沒統(tǒng)計過,反正不少,歇歇碰得到。在我90年代初剛上班那會兒,差頭司機那就是金領,根本輪不到崇明人。我記得第一個月拿到500塊工資,人家開出租的已經(jīng)是3000塊了,那時候漂亮女孩子都愿找做這行當?shù)?,王朔老師的大作《許爺》,不曉得有多少人還有印象,說的就是那段光景。后來不曉得為什么,出租車司機待遇每況愈下,上海本地人都不愿開出租,崇明人才接的盤。話說現(xiàn)在開出租車,早就不是什么好工作了,但是上海的出租車行業(yè),絕對是本地一等一的名牌產(chǎn)品,有禮貌,懂分寸,不繞遠,這和崇明籍駕駛員勤勞、樸素、敬業(yè)的共性,密切相關。
慢慢地,上海出現(xiàn)了這樣一類飯店,介于黑暗料理、盒飯攤點和模子菜的中間地帶,價錢也在三者之間徘徊,豐儉隨意,一到中飯點夜飯點,店門口總是停滿了出租車,具體有祥德路或四平路某家面館,靜安安遠路祥和面館,長寧定西路春和面館,凱旋路三絲跑蛋,老南市和盧灣的一些大小面館和點心店,包括縮頭面耳光餛飩之類,諸如此類館子,走進去沒一會,保證能看到各大公司的出租車司機,說著我親切的鄉(xiāng)音,穿著廉價黑西裝,手里提著裝滿茶葉水的雀巢咖啡瓶。不久,除了司機師傅們,升斗小民也會跟進,發(fā)現(xiàn)這些面館和小菜館的優(yōu)勢,勞動人民么,其實口味都差不多。一來要量大,實惠,大排骨必須幅員遼闊,小排骨講究豐潤圓滿,豬肝嫩為上,腰花脆方宜;二來口味不能太輕,油鹽醬醋落手兇悍,胡椒粉蔥姜蒜也吝嗇不得,小老百姓尋常日子寡淡,嘴巴里總是要圖個熱鬧;三來價錢要低廉,10塊20塊錢能搞定一頓飯就好。只要看見某地停滿了空的出租車,我就知道,這里有一個能引發(fā)我鄉(xiāng)愁的飯館。
上海人管崇明人叫崇明蟹,很好的稱呼,看起來一腳泥巴,內(nèi)在的質(zhì)地還是很不錯的。很多辰光,我這樣一只離開的蟹,很喜歡擠在同鄉(xiāng)司機眾多的小飯館里,聽聽早已經(jīng)生疏的母語。老家的棗樹、月季、香園樹、葡萄架和南瓜藤、紅漆臥榻、桑葚、門前的小渠、魚塘邊的鴨蛋、錯開種的甜蘆粟珍珠米,都一點點地能回想起來。
甜蘆粟
崇明島上兩樣東西,別地沒有,叫人最難以忘懷,說起來也巧,正好是一冬一夏,把那個冬天的白山羊肉藏好,以后再考究;單講夏天的寶貝——甜蘆粟。甜蘆粟是上海人高端洋氣的叫法,我們本地人有更為古雅的稱呼,叫它做“蘆黍”,或者也叫“蘆稷”,現(xiàn)在我們都拿它們當雜糧,裝個小馬夾袋放在高島屋超市里,一袋賣得辣貴,老早就是田邊地頭不太有人管的下等莊稼;可見甜蘆粟,應該也算是糧食,溯源的話,它原本是高粱的一種,因為太甜,沒人在乎結的那點小破籽兒,反而成了甘蔗的同道。
和尋常莊稼比,甜蘆粟鶴立雞群得很,整片田,就屬它長得高,吹著江風在那里晃來晃去,不明覺厲。話說那還是在20年以前,崇明這個地方,再熱的大夏天,比上??偸沁€低著兩度,綠蔭又足,午后也不很熱,飽吃了一頓老鼠沙的西瓜,鼓腹歌罷,穿堂風徐徐而來,赤膊倒在長輩已經(jīng)睡紅的竹頭躺椅上,手持一卷《唐宋詩舉要》,借這些細小的繁體字注釋添點倦意,先濃睡一覺。兩個鐘頭以后醒來,拋去書本,精神十足喊上幾個小親戚,就沖著甜蘆粟在那里搖伐搖伐的地方,一路殺將過去。
水汪汪的稻田里,有蟹洞,住著天下聞名的崇明老毛蟹,波紋打著圈迅疾從視野里逸出去,一定是水蛇,我們都是熟識的,也不怕,還要去仔細張一張,這蛇的皮色,是青是黃,想要抓住斷乎不能。此時珍珠米已經(jīng)成熟,米白的細穗像隔壁年家伯伯的胡須一樣,有人提議掰幾個,我說現(xiàn)在不行,帶著不方便,可以回來的途中再掰,返家直接扔進灶里,單單煮湯也好。面前有個小塘,眾人高興起來,果然在塘邊撿到幾只鴨蛋,然后跟著田埂一轉(zhuǎn),迎著風看見防護林的水杉樹連成一片,那里是入???,我們正站在堤岸下方的甜蘆粟叢中。
直接從田里采來的甜蘆粟,即采即食,無需工具,往往越是細的,越嫩些,水分也夠。那種鮮嫩爽脆,和崇明親戚坐了雙體船,漂三個小時到寶山,乘一個小時的51路到市中心,帶出來那種一捆一捆的所謂土產(chǎn)時鮮貨,口感上已經(jīng)大相徑庭,如果在冰箱里存三天,就可以判定為柴爿,還不如新鮮甘蔗的口感,只好成為小孩子手里打架游戲用的道具。細分,甜蘆粟中最脆嫩的一個品種,的確是尤物,咬開后橫截面一圈青白,中間如血染一般洇著一點洋紅,妖艷不可名狀,而入口有聲,齒牙間鮮甜迸濺,收口有糧食作物特具的米香,汁多渣少,清口潤肺,價不昂,吃下去也毫不占地方,一點甜水而已,實在想不出還有勝過它的消夏之物。
我們痛吃完鄰家的甜蘆粟,小孩子們,說是痛吃,其實也沒有幾根,無損這一大片迎風裊娜的身姿。再折幾根老的,用牙把它的皮均勻地一條一條扯到底部,但不拉斷,掏出小刀在每條皮的頭上修一個尖,彎著插進甜蘆粟桿里,就成了一個燈籠,可以提著走。
這時太陽又大又紅,沖著西面摜落下去,半天的云彩都被點燃。我們這些還不曾領略過大世面的孩子,一個個爬上江堤,被隨潮水而來的風吹得東倒西歪,回頭望望身后的甜蘆粟,成片起伏著,像極了后來注視著我們各自離開的鄉(xiāng)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