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同時,《致青春》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對聲浪。當然,批評電影再正常不過了,不過從國內觀眾目前的整體觀感來看,《致青春》夠不上“偉大”、“史詩”之類的評語,但也不至于是“腦殘”、“爛片”,一部電影的藝術質量究竟如何,需要時間來厘定,至少從目前影市上的總體反饋來看,《致青春》絕沒有糟糕到一無是處的地步。
所以,《致青春》實際上是激怒了一批人,使得這部熱門電影迅速成為網絡口水戰(zhàn)的焦點,不過這場爭論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影片之于國內觀眾“走心”的成功—對于《鋼鐵俠3》這樣的爆米花電影,看過之后甭管喜歡不喜歡,也就一笑了之;但《致青春》真的會讓一群國內觀眾表現(xiàn)得非常憤怒,某些意見領袖甚至使用了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字眼公開評論《致青春》—不過與被某教授批為“三俗”的《泰囧》比起來,《致青春》還沒被上綱上線到那個地步。
《致青春》的改編基本忠于同名原著(原作者認為相似度有“五分”),雖有細節(jié)上的刪改,但故事框架、人物設定,乃至命運走向都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致青春》在文化趣味上引發(fā)的爭議,也可推至原作的層面來找原因:《致青春》的原著小說屬于網絡文學產物,跟《失戀33天》一樣,都是內地年輕女性所熱衷的言情讀物,一般來說,網絡小說總是因為缺少文學性、藝術感染力和嚴肅的思想內涵而遭到詬?。ā斗被ā匪坪跏莾H有的例外),其敘事架構決定了前半段就是一個卿卿我我的校園愛戀故事,后半段雖進入了職場,但萬變不離其宗,骨子里濃烈的電視劇趣味揮之不卻—單從原著的篇幅來看,改編成電視劇無疑更合適。
電影做了大幅度的刪減,特別是后半段,使得全片基本上呈現(xiàn)出校園青春片的面貌,而后半段比較凌亂的剪輯也使得劇情跳躍且啰唆,應當算是敗筆。不過趙薇并沒有秉承從《失戀33天》以來的“小清新”風格,也沒有貫徹《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時尚”、“洋氣”,而是著力打造了一個帶有夢幻色彩的“殘酷青春物語”。在我看來,愛情只是《致青春》中那些角色命運的一個注腳,無論是誰,在青春逝去之后都沒有收獲幸福,當青春的激情和生命力遠去之后,只剩下無奈、鉆營和麻木—緬懷過去的態(tài)度植根在現(xiàn)實感受的基礎上,你懂的。特別是那位美麗、溫柔的“女神”阮莞,她剛穿上婚紗不久就香消玉殞,用類似于韓劇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美學意趣;而那位一直暗戀阮莞的張開,大學校園里曾經的浪漫詩人,落魄到給死人寫傳記來糊口—盡管表現(xiàn)得玩世不恭,張開卻代表著大學校園里曾經的夢想和浪漫,在現(xiàn)實的重壓下,張開心中最后一綹來自校園的浪漫主義情懷,終于隨著阮莞的逝去而凋零……
《致青春》的基調是越來越壓抑的,一直到影片結束也沒有給觀眾以情緒釋放的出口(這其實不利于票房),直到最終完成了寫給前網絡時代內地大學生活的一首挽歌,而共同的情懷和記憶,也使得不少70、80后看完《致青春》后唏噓不已—也許故事并不高級,但足夠打動曾在這樣的故事里生活過的人們。
青春是宣言書,青春是宣傳隊,青春是播種機,但在《致青春》里,青春是一則墓志銘。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青春是用來被懷念的,那么在《致青春》里,青春就是用來被埋葬的。
《致青春》的片尾出現(xiàn)了“愛一個人就像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的臺詞來為逝去的青春蓋棺定論—在我們的語境里,對祖國的愛常被理解為是一種無需理由、不計回報、單向度付出的偉大情感。
許多年后,當我們回憶青春時,也許我們會回想起多年以前,在大學校園里談論祖國、山川、河流的那個下午。那時,我們有紛爭,有埋怨,有愛情,有背叛,但沒有互聯(lián)網,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那么多投毒和謀殺案。
青春逝去,無人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