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樂遇上電子樂
夜已經很濃了。
這一天,在江西省南豐縣政府工作的曾虎下班很晚,10點多鐘才草草扒了幾口飯,身為宅男,他并不會做什么好吃的東西。他揉了揉眼睛,在窗口吸了口新鮮的空氣,以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夜晚的南豐縣城被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井岡山圍在了中間,就像搖搖欲睡的孩子。縣城被南方的鄉(xiāng)村包圍著,人們睡得很早,而曾虎則打開了他的電腦,揮灑著才情,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
當民樂遇上電子樂,會有什么樣的效果?曾虎的創(chuàng)作幾乎是圍繞這個假設展開的。在網(wǎng)絡世界里,大多時候曾虎的名字叫“西皮士”,有時叫“漁泊煙”,有時叫“曾二郎”,但都無關緊要,當他那些音樂作品旋律響起時,在笛子聲、簫聲、古箏聲中,他的聽眾開始搖頭晃腦,仿佛都長長舒了口氣,用洋洋灑灑的步子要走向一個偏遠的村落。
這個地方就是江西撫州南豐縣中和鄉(xiāng)橋下村,也是曾虎的故鄉(xiāng)。這個地方,常常讓那些置身于現(xiàn)代社會,棲身在快節(jié)奏大都市的年輕人心向往之。一個臺北的大學生社團甚至在BBS上咨詢西皮士的聯(lián)系方式,因為他們希望在一部自制的有關古代的紀錄片里將他的音樂當作背景伴奏。
他的粉絲主要在北上廣深,以及廈門、大連等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可曾虎對本刊記者解釋說,那些人追捧自己的作品,“只是因為新鮮感,新鮮感一過,就都沒了”。
“記得以前豆瓣上有個很有意思的人,每個月?lián)Q一次名字,喜歡貓咪、香港電影,經常寫一些好玩的文章,上傳有意思的照片,COS暴走很神似,愛刷屏?!币粋€西皮士的女粉絲在她的微博里留言道。在網(wǎng)絡世界,西皮士的音樂擁躉們往往流連在偶像“超凡脫俗的風骨里”,他們認為曾虎的音樂,重拾了山水間的南中國趣味,素雅,白描,中國畫般的意境,讓曾虎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年代的約束。
我對曾虎開玩笑說:“不是拍你馬屁,你這個農民的作品,起碼被十萬宅男播放或珍藏壓箱底?!?/p>
曾虎詫異地問我:“為什么是宅男呢?”
我說:“包括宅女吧?!?/p>
他答道:“可能有幾千個人,沒那么多……”
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年輕人
足跡鮮有踏出過江西的曾虎,說自己就像不會寫正體字的毛筆書法家,一直在胡寫亂寫,觀眾卻覺得新鮮。他相信自己的天賦,卻覺得自己的編曲技巧還有所欠缺。
當曾虎雕琢著自己的作品時,上海瑞金醫(yī)院的消化科女醫(yī)生周潔正在整理她那疊旅途中的照片。
網(wǎng)名“青簡”的周潔拍得了胃鏡,也攝得了風景。從小父母就帶著她大江南北地跑,記錄了不少旅途中的美好畫面。有一天,她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組日本的二十四節(jié)氣圖,突然覺得二十四節(jié)氣源于中國,和我國的風景搭配在一起應該會更加的契合。于是她用了一天的時間,從擠滿風景照的電腦里整理出了一套極富中國色彩的“二十四節(jié)氣圖”。
這套使用權現(xiàn)已捐贈給了公益項目“免費午餐”的照片被印成了明信片進行義賣,因為“美得令人窒息的中國色彩”,“二十四節(jié)氣圖”很快就一售而空。青簡曾為自己的“霜降”一圖配詩:“露重霜輕古道斜,秋山愛看暫停車。西風過處憑誰問,葉落江南黃幾家?!倍拿餍牌辉S多年輕人用以借畫題詩,時光一如回到了農耕文明時代。
不難看出,這一代曾經被認為是看歐美片、吃麥當勞長大的年輕人,其實更比他們的父輩了解和熱愛傳統(tǒng)文化:
購物網(wǎng)站里,500元一件的對襟手工直扣長袖漢服,300元一條的松緊系繩中式長褲,買家?guī)缀醵际悄贻p人;而每一個去照相館拍寫真的姑娘,都會有意無意地想一想,那套櫥窗里月白色旗袍是否適合自己。
本刊記者采訪過的國學學校里,教師平均年齡三十開外,也正是80后最早的那一批,也許他們手里稍有寬裕,剛好能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廣播電視里打榜的流行歌曲里,一些青年歌手要“每一張專輯都有一首‘中國風’”,京胡、曲笛聲穿插著流行樂的鼓點,配上MV里一身古典裝束的女主角,恍如前世。
早晨行人匆匆忙忙的上海地鐵里,一個身穿古裝的女子,聲稱自己來自500年前,不僅求路人施舍盤纏回鄉(xiāng),還掏出現(xiàn)代化的iPhone4。
一位知名的作詞人為了尋求都市生活里的小古意,穿著一身漢服,興致盎然地在家里搭建了古長安城的模型,而一名香港學者,則在紙上重新還原了紫禁城中人的生活。
在北京,幾百名著唐裝旗袍的新人身著中式婚服體驗在皇家園林的荷塘里泛舟,這是北京圓明園春澤齋里舉辦了一場名為“花開并蒂·百年好荷”的中式集體婚禮……
大眾興趣重回傳統(tǒng)
在大眾集體對傳統(tǒng)美學產生興趣之前,無論旗袍馬褂、唐裝漢服,還是二胡笛子、琵琶古箏,甚至京劇昆曲,都是讓人覺得有些陳腐氣。
曾虎曾學過吹笛子,他說,大一時他都很討厭民族的東西,可總是陰差陽錯接觸得到;大二時,他聽到了一張專輯,有很多民樂成分,于是開始慢慢熟悉了傳統(tǒng)民樂的氣息。
那是在2005年,就讀于南昌大學的曾虎偶然聽到了由音樂制作人張春一與作曲家王月明合作的發(fā)燒音樂《紫禁城》。家鄉(xiāng)的山水情景化入音樂的想法,從此在曾虎的心中埋下伏筆。
曾虎對老港片情有獨鐘,聽很老的香港流行樂,也聽早期的陶喆,聽早期的周杰倫,而這其中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過極具傳統(tǒng)美學的作品,例如《彈唱詞·別后》、《蘇三說》,或者《東風破》。
2005年,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中國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已經開始慢慢回溫。這一年,紅極一時,一呼百應的音樂人周杰倫則提出了“中國風”,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國古代一些典故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用現(xiàn)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味道。而他的對手王力宏則提出了Chinked-Out(Chink原意是貶義詞“中國佬”,王力宏加上了“ed”,表示已經成為了過去式,“Out”意指在世界舞臺上展示風采),用歐美化的演唱方式,表達一些內核很東方化的精神。
那一年受《紫禁城》的激勵,曾虎自學了音樂制作軟件,在2006年結束的時候,他在網(wǎng)絡上完成了四部作品,分別為《冷春》、《涼夏》、《清秋》、《沁冬》,都是“水字輩”,一如南方的濕潤氣候。這個勤奮而多情的年輕人以網(wǎng)絡推廣的形式,令很多人都為之著迷。
另一方面,因為做音樂,曾虎大學時期曠課無數(shù),直接導致畢業(yè)卡殼。那些炎熱的夏天,在西瓜的滋潤下,他感覺心曠神怡,所以他自命“西瓜皮戰(zhàn)士”,簡稱“西皮士”。
他說,他已經對自己以前的作品越來越不滿意。
再談中國風
歐洲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時曾流行“中國熱”,那時正值中國的康乾盛世,對中國來的東西狂熱追逐成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這也是在一些國外建筑中能看見中國式涼亭的緣故。
據(jù)說在1700年,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路易十四曾在法國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舉行盛大的舞會。他的出場頗為驚艷:這位“太陽王”身著中式服裝,坐在一頂中國式八抬大轎里粉墨登場,使得全場頓時發(fā)出一片驚嘆聲。只不過,在遙遠的東方國度漸漸衰弱時,“中國風”慢慢帶有了繁瑣、迂腐的意思。
當“中國風”被“中國制造”挾帶著重新吹起,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也忽然被人重拾,就像有人說,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是不斷擺脫品牌及文化自卑的過程。撇開“中國夢”和“大國自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傳達出來的美感,對身處工業(yè)社會中的人有著極大的治愈能力。
遙遠的“五四運動”曾在文化上樹立了一個把中國推向現(xiàn)代性的目標,但是現(xiàn)代性也讓新的問題接踵而至,例如一些在經濟上弱勢的民族,漸漸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和曾虎交談的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他所處的南豐縣曾經誕生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而在化名“西皮士”之后,曾虎某段時間化名“曾恐”發(fā)表音樂,不知是否是對老本家的一種不羈的玩笑。
而如果追溯到南豐縣所在的江西撫州,其歷史名稱或許會更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因為這個名氣不盛的城市,居然就是中國文化史上怎么都繞不開的臨川,也就是那個誕生了王安石、晏殊、晏幾道的地方,而臨川人湯顯祖的《牡丹亭》,幾乎飽蘸了整個民族的審美情趣。
聽“西皮士”是聽什么?
1925年,魯迅在散文《華蓋集——青年必讀書》里給青年人建議:少讀或干脆不讀中國書。他認為中國的書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容易讓年輕人靜下來,失去了進取、競爭、向上的這樣一種精神。然而,當社會發(fā)展進入高速運轉的時候,當進取、競爭、向上綁架著現(xiàn)代人不斷向前趕路的時候,安靜的傳統(tǒng)文化反而散發(fā)出不一樣的久違神韻。
現(xiàn)在,在曾虎窗外,南豐的夜色和中國內地的任何一個小縣城都沒什么區(qū)別,小飯館、小超市、裁縫店早早就關門了,小鎮(zhèn)青年的夜生活并不豐富,更多的年輕人去了大城市,例如江西的省會南昌,那是曾虎大學時待了四年的城市。
有人說,南方的新興城市,破壞了鄉(xiāng)土村落平和自然的親近,所以越是龐大而繁華的城市,越是不會讓人覺得有根。
伴隨著舉國進展的城市化,正在興建地鐵的南昌越來越像一座大都市,紅谷灘新區(qū)越來越像上海浦東或者北京國貿,而匆匆忙忙的人堵在車上,堵在路上,沒人會在意滕王閣上空有沒有孤鶩或者落霞。
與中老年一代格外看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意義不一樣,這一代年輕人寧愿將之當作一種放松。許多小白領忙了一天離開了公司,拖著疲憊的身體,一部分人選擇了微信搖搖,一部分窩在沙發(fā)上動也不動,不如打開電腦聽西皮士,琵琶聲、古箏聲、簫聲、笛聲中,仿佛回到了鄉(xiāng)野里的故鄉(xiāng)。
曾虎一直堅稱自己是個農民,除了農民,他幾乎跟任何人無法溝通,“包括那些不想當農民的農民。”他強調說。與那些畢業(yè)后留在城市,或者從鄉(xiāng)下去城市務工的農民的孩子不一樣,曾虎幾乎是逃著離開南昌的。在縣城政府部門上班的他說,如果去城市里玩,很好,如果去那里工作,還不如留在在農村。
這個戴著眼鏡的農民,用電子音樂制作軟件一次次滿足了在工業(yè)齒輪里勞動、在石頭森林里奔走、在夜店歡場里流連的人,滿足了他們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山野的向往,以及對琴鶴相隨的想象。
就像那位愛好攝影的青簡,偏執(zhí)地覺得國外的風景僅能停留在表面的欣賞,單是自己拍的香港、澳門等地的風景照已經讓她覺得有文化上的鴻溝了。
曾虎說,南豐縣中和鄉(xiāng)橋下村是普通的鄉(xiāng)村,并不美。盡管在他的作品里,這個小地方不斷地出現(xiàn),如同相看兩不厭的風景畫。
他覺得自己音樂中的“南中國鄉(xiāng)村生活”只是讓很多人覺得新鮮,然后就被聽眾理解成一種古典式田園的生活,其實田園牧歌、復古生活,簡單看來,都會被人們描述得很好,可如果人們要去實踐,一切都會變得相當繁瑣。
就像他看待自己的音樂,那是一種玩。曾虎說自己“沒讀過什么書,很無知”,音樂制作程序,對他來說是,不過是有空玩玩的游戲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