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化學教學中幾個實驗“意外”現象及應對

2013-12-29 00:00:00陶理祥
化學教學 2013年11期

摘要:介紹由于試劑用量、操作順序、試劑濃度、實驗誤用試劑等產生的意外現象,引導學生對實驗做進一步的探究,有效提高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化學實驗;意外;生成;應對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11–0061–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新課程教材中化學實驗多以驗證性的實驗為主,但在內容編排上具有彈性,給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留下了廣泛的空間。教師針對實驗時的“意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思考,可以由“意外”生成精彩。

1 試劑用量生成的“意外”及應對

化學反應中試劑用量不同常常會引起產物的改變。量變引起質變是化學反應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化學教學中的疑難點。通過實驗的方式改變物質的用量,巧妙地預設“意外”,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在發(fā)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

案例1 Fe2+離子的檢驗

在Fe2+離子檢驗的實驗教學時,教師常采用驗證性的實驗操作,步驟為(1)取適量FeCl2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3~4滴的KSCN溶液,溶液未變血紅色;(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新制氯水或雙氧水,溶液變血紅色。結論是:少量新制氯水或雙氧水將Fe2+氧化成Fe3+,Fe3+與SCN-結合使溶液變成血紅色,反應離子方程式為:Fe3++3SCN-=Fe(SCN)3。筆者在教學時發(fā)現,各實驗小組在滴加氧化劑時試劑用量控制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小組滴加3~4滴雙氧水,溶液變紅后馬上停止滴加雙氧水,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有的小組滴加雙氧水至溶液出現紅色后繼續(xù)滴加,加至溶液紅色變淡時擔心反應不充分又進行了振蕩,導致紅色完全褪去,最后只能兩眼注視著溶液,顯出一臉的無奈;有的小組直接取過量雙氧水于試管中,然后將雙氧水直接倒入預先配好的含KSCN的FeCl溶液混合,溶液出現紅色又迅速褪去。這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所產生的“異常”現象打亂了學生的正常的思維秩序,激活了課堂的氛圍,強烈的好奇感驅使著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而這卻正是筆者所希望看到的。通過討論,學生最后形成兩種假設:假設一,可能是過量的雙氧水將Fe3+氧化成更高的價態(tài);假設二,可能是過量的雙氧水將SCN-氧化。在這兩種假設的基礎上,學生又進一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教學在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中繼續(xù)進行,學生體驗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現象,增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

2 操作順序生成的“意外”及應對

在實驗時試劑的操作順序改變也會引起現象乃至結果的改變。

案例2 碳酸鈉與鹽酸的實驗探究

進行碳酸鈉與鹽酸的實驗教學時,筆者先定好學生實驗儀器與藥品,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的實驗操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各取少量的碳酸鈉溶液與鹽酸放入兩支試管中,然后將兩溶液迅速混合,溶液中有氣體生成;(2)取少量碳酸鈉溶液于試管中,然后向碳酸鈉溶液中逐滴加入鹽酸,溶液中開始時無氣體生成,后來慢慢有氣體生成;(3)取少量的鹽酸于試管中,然后向試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溶液中馬上就有大量的氣體生成。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操作順序,三種操作出現的實驗現象是不同的。學生似乎對此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思維上出現暫時的“混亂”。此時筆者讓學生改變實驗的操作順序并仔細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通過對實驗三種操作出現的不同現象的分析比較,學生意識到碳酸鈉屬于正鹽,在滴加鹽酸過程中會先生成碳酸氫鈉:Na2CO3+HCl=NaHCO3+NaCl,當碳酸鈉完全轉化為碳酸氫鈉時繼續(xù)加鹽酸,碳酸氫鈉與過量鹽酸反應產生CO2:NaHCO3+HCl=NaCl+CO2↑+ H2O。而將碳酸鈉溶液逐滴加到鹽酸中時,鹽酸過量會迅速生成CO2:Na2CO3+2HCl=2NaCl+CO2↑+H2O。在上述實驗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鹽酸與碳酸氫鈉互滴實驗。結果表明,無論如何改變二者的滴加順序,反應現象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第二次進行碳酸鈉溶液與鹽酸反應實驗時,細心的學生還發(fā)現:當將鹽酸逐滴加入到碳酸鈉溶液時,溶液中就有少量氣體在向上擴散時漸漸消失。仔細分析上述變化過程后學生提出解釋:加入鹽酸瞬間,局部Na2CO3與鹽酸反應產生CO2 向上擴散,但CO2 會與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氫鈉:Na2CO3+CO2+H2O=2NaHCO3,所以氣體漸漸消失。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和比較步步為營,使思維上的“混亂”逐個化解。

本案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獲得真知,真正體現事實勝于雄辯,從而確立化學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中心地位。

4 誤用試劑生成的“意外”及應對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這呼應了時下教育界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教為不教,學為創(chuàng)造。

案例4 Al和CuSO4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

Al和CuSO4溶液反應是實驗化學中典型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時筆者讓每一位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感受整個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都很高,很快就有學生陸續(xù)報告:溶液中有氣泡;溶液變藍;試管很燙;鋁片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等現象。當筆者詢問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時,學生都能作出正確的解釋。然而有的學生卻很困惑,因為幾分鐘過后還沒有見到明顯的現象,筆者詢問他們是否將鋁表面的氧化膜除去時,學生回答說:沒有。筆者說暫時沒有現象再等等看。沒到兩分鐘聽學生甲喊:有現象了。馬上學生乙跑過去查看,自言自語道:我們倆的都沒有除氧化膜,為什么他的發(fā)生反應了,我的到現在還沒有呢?筆者安慰道:你再等等看,時間長了會反應的。然后筆者把甲乙兩位學生操作的試管放到一起,問學生甲:你用的是硫酸銅溶液嗎?學生甲看了看自己剛才實驗用的溶液,回答說:我把氯化銅溶液當成硫酸銅溶液了。這時學生乙不解的問:老師,為什么他誤用氯化銅溶液與未除去氧化膜的鋁卻能反應,而按照實驗要求用硫酸銅溶液卻不可以呢?這個問題正好是筆者想要學生來解決的。當筆者一提出這一問題,就馬上有學生亮出觀點:(1)氯化銅溶液中的氯離子對鋁片表面的氧化膜有腐蝕作用;(2)硫酸銅溶液中的硫酸根對氧化膜有保護作用。接著學生根據兩種假設設計實驗驗證,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氯離子對鋁氧化膜有腐蝕作用,而這一結論與必修1中鋁制容器不宜存放食鹽水的事實是一致的。

本案例由學生獨立操作實驗,自主進行探究,學生對反應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現象,能夠真切地感受、體驗,并能夠準確地作出合理的解釋。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學生及時地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知行合一,真正體現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理念。

總之,化學課堂教學通過以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教師在實驗教學時要善于預設情境,生成“意外”,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萌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把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教學活動變得富有開放性、豐富性和靈活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4]?!苯處熞獞{借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智慧,捕捉最佳的教育時機,使課堂教學在師生的交流、探究、合作中不斷地生成、生長,使課堂教學實現雙贏:教師不斷增強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專業(yè)化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完善,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斷地融合,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4]梁亞鳳.注重實驗過程 構建有效課堂[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9):16~17.

[2]蘇香妹.有效課堂問題的編制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1,(11):14~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绵竹市| 醴陵市| 辰溪县| 华容县| 根河市| 砚山县| 浙江省| 南华县| 乳源| 赤峰市| 缙云县| 壤塘县| 巢湖市| 镇平县| 武胜县| 琼结县| 五华县| 五莲县| 佳木斯市| 英德市| 永川市| 瑞金市| 抚宁县| 合水县| 鄱阳县| 温泉县| 平原县| 阿合奇县| 峡江县| 于田县| 普陀区| 德阳市| 南投县| 北票市| 北流市| 泾川县| 大埔区| 托里县| 临潭县| 尖扎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