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摩爾質量”與“物質的量”的整合教學設計與反思

2013-12-29 00:00:00王紀學趙凱歌林新文
化學教學 2013年10期

摘要: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典型問題驅動教學,通過復習“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采用舉例、類比、推理等方法,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建立“摩爾”、“摩爾質量”、“物質的量”等概念,并對本節(jié)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相對原子質量;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10–0040–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提出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確理解其內涵并靈活運用該物理量進行計算是中學生必備的化學能力。但初學者常感到這一概念出現(xiàn)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難以琢磨。因此,做好該部分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許多教師對此已經(jīng)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案。有的先介紹常見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給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其單位,課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學生往往因“被填鴨”而“一知半解”[1,2];有的利用化學方程式,從宏觀質量和微觀數(shù)量兩個角度對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分析,引出“橋梁”——“物質的量”,從舊知到新知,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但接下來的學習依然困難重重[3,4];有的從故事或生活中數(shù)數(shù)出發(fā),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引出“物質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摩爾”與“摩爾質量”的學習[5,6]。

基于此,筆者以典型問題驅動教學,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整個過程由淺入深,邏輯性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并不超出教學要求,符合認知規(guī)律和新課標理念。

2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摩爾質量的含義,掌握它們之間的簡單換算技能。

(2)通過類比分析,體驗“摩爾”、“物質的量”等概念的形成過程,初步養(yǎng)成演繹、邏輯推理的思維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通過數(shù)據(jù)計算,分析,得出結論,形成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體會“物質的量”橋梁作用在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應用。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質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學難點:對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理解。

3 教學過程設計

具體教學過程見表1。

4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設計緊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以問題驅動教學。具體來說,先通過復習初中學習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采用舉例、推理的方法對算式進行變形,計算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然后,以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標準,建立“團”的概念,進而學習“摩爾”、“摩爾質量”的含義;最后通過對“相對原子質量”意義的分析,類比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內容呈現(xiàn)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對“摩爾質量”理解的難度。整個過程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探究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此外,這節(jié)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學習,從“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閱l(fā)誘導式,從單向傳播轉變?yōu)殡p向感應,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調動和保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較好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然而,本節(jié)課中計算量偏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如果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學習起來仍會有較大困難。另一方面,學生計算和討論耗時較多,致使課堂時間緊張。不過,從學生現(xiàn)場的表現(xiàn)、課后訪談和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對“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形成較清晰的認識,整體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賈文俊.類比思維在“物質的量”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08,(21):53.

[2]朱書平.“摩爾”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8,(6):16.

[3]吳中英.品味“物質的量”教學[J].化學教育,2004,(8):36~37.

[4]曹玉祥.“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9,(5):13~14.

[5]杜德生.初、高中教學銜接背景下“物質的量”的教學設計[J].化學教學,2012,(8):37~39.

[6]洪艷艷,王維,謝躍生.知識背后的智慧——“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5):32~33.

台南县| 拜泉县| 枣阳市| 通城县| 峡江县| 内黄县| 特克斯县| 永定县| 绥滨县| 沙坪坝区| 体育| 肥西县| 平果县| 同德县| 鄂尔多斯市| 北海市| 稻城县| 错那县| 潼关县| 沽源县| 高碑店市| 五家渠市| 定安县| 德保县| 南昌市| 邵武市| 建平县| 拉孜县| 晋宁县| 扶绥县| 勃利县| 申扎县| 监利县| 邯郸县| 天全县| 丰县| 汨罗市| 西充县| 梅州市| 溆浦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