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擁堵費”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被媒體關注,被坊間議論。9月初,北京市發(fā)布“十二五”時期“綠色背景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提出將研究制定重點路段或區(qū)域交通擁堵收費方案。此前,征收“擁堵費”雖被有關方面多次提出,但多屬設想。這次,北京市民真的是聽到了“擁堵費”的腳步聲。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關于征收擁堵費,公眾的意見不小。盡管不時有專家學者拿出各種支持意見,好像平衡了角力,但不可否認,后者的發(fā)聲更容易,其擁有的發(fā)聲的資源和平臺更多、更大。所以,對于決策者來說,那些演講臺上的發(fā)言要聽取,而臺下的竊竊私語、喧嘩以及情緒也值得注意。
有意見認為:收費是從老百姓兜里掏錢,他們自然不情愿,反對在情理之中;解決擁堵迫在眉睫,收費是迫于無奈,該收還得收。但筆者認為,這種意見顯然已經肯定了擁堵費的治堵作用,掩蓋了北京擁堵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北京“攤大餅”、“畫圓圈”式的城市規(guī)劃不合理,是嚴重擁堵產生的根本原因。關于此,大家已經討論多年,并無異議。但是,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改善。和市政規(guī)劃相比,尾號限行、提高停車費、限購等手段,都是治標之策。面對擁堵頑疾,疏于治本忙于治標,只會病入膏肓。
其實,眼下值得討論的,不僅是擁堵費該不該收。因為,老百姓是聰明的,也是有記性的:限了號,不頂用;限了購,不頂用;提高了停車費,不頂用。老百姓作出了犧牲,卻沒有享受到治堵的成效,想必不會總是舉雙手贊成。此外,大家都知道,擁堵降低效率,連累經濟,污染空氣,但也催生了“擁堵經濟”。比如,為治堵,北京大幅提高中心城區(qū)停車費,收出了不知多少的高額停車費,也不知道流到了哪里。治堵,反倒成了部分人自肥的暗渠。
早就有媒體報道,北京城區(qū)停車費收取不清不楚、不黑不白。公共道路邊畫根線,樹個牌子,雇個大爺,不知真假,日復一日的收費就開始了。國人對于收費,一向是習慣的。但再習慣,也會有個限度,也會有最后一根稻草。很客觀的說,頻繁的被收費,會讓人脾氣變差,變壞。舉個例子,司機在高速路收費口、路邊停車場撞死收費員的新聞屢見報端。筆者認為,撞人犯法,罪不可恕。但是,我想任何一個肇事者,都不是真正因為缺幾塊幾十塊錢而奪走他人性命。他們內心對收費的焦躁、厭惡和忍無可忍,導致了他們的失控。林林總總的收費,很可能是放出他們內心惡魔的那根導火線。
國家發(fā)展了,老百姓生活改善了,老百姓能買車,自然也不會真的缺停車費、擁堵費那幾個錢。但在已經費如牛毛的境況下,當下老百姓最缺的不是錢,而是一個理兒。理講順了,工作做圓滿了,收費應該不難——既然是為了治堵、治污染而收費,那么收的費自然應該用到治堵治污染上去——如果收的錢總是不知所蹤,那么合理以及不合理的“費”,將會相互模仿相互催生,最終難以收拾。
還拿停車費來說事,盡管治堵是必須的,但不能以治堵的名義,縱容巨額停車費的流向不明不白。路邊劃線收停車費,可以說是天下最無本萬利的生意,老百姓最擔憂但也無法證明的是,是誘人生意的驅使下,停車費才進入治堵政策。所以,只有把停車費說清楚了,說明白了,誰收的,怎么收,流到了哪里,用到了哪里,才能自證清白。只有停車費自證清白,擁堵費的收取才有可能贏得民意。
責任編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