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說蔣公宴客,向客人介紹說,這是犬子經(jīng)國!客人拉一把自家的兒子說,這是驢X的某某。真實性無從考證,無非是說來客善迎逢,人家自謙把公子說成犬子,怎么著也得跟犬一個類別才好。
不過,蔣公的粗口,影視倒是表現(xiàn)過,當年他的扮演者孫飛虎一句奉化方言:娘希匹!著實讓人歡樂,大有替代“國罵”之勢,后漸式微,有人總結(jié)原因是不夠響亮。
罵人這件事似乎無師自通,其實是耳濡目染,小孩都會,澳人韋津利的《臟話文化史》中說:從個體上說,咒罵詞可以早在幼兒12個月大的時候就出現(xiàn)。兒童的咒罵有可以預測的模式。2歲之前可用的咒罵詞語只有三四個,到上小學之前增加到大約20個,然后繼續(xù)增加,到青春期之前達到近30個……
罵人分帶臟字的,不帶臟字的。不帶臟字的,分書面的和口頭的。
鄉(xiāng)間罵人很多時候是咒罵,在死上下功夫,比如說吃不了過年豆腐,或者活不到六十歲,這些咒人早死。還有挨刀的,滾坡的,挨亂槍子的,天打五雷轟的,這些咒人不得好死。
還有一種把人比作動物罵的,比較典型的如豬狗不如,王八羔子。另有一種罵人出身卑微的,比如小娘養(yǎng)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好分類的罵法:不是東西,是個東西。都是罵人的。
長大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呆過,罵人方法大同小異,無非是口音不同罷了。
春晚小品《不差錢》里丫蛋深情地對畢姥爺說了一句:感謝你八輩兒祖宗!聞者都哈哈大笑,因為這句話脫胎于一句罵人的話。
罵人,不分中外,也不分古今,不論賢愚。如孔子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罵完用柱手棍打原壤的腿。
四大名著里也好多罵人的話,《三國演義》里最著名的罵陣,是諸葛亮罵王朗:“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直把王朗罵死!
書面罵人講究藝術(shù),這方面魯迅先生是頂尖高手,名篇如《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帽子梁實秋先生戴了一輩子,這二位都已做古,讀魯文,那氣勢依舊,這是藝術(shù)之力。
梁先生經(jīng)過了不少罵陣,后來寫了一篇《罵人的藝術(shù)》,從知己知彼不罵不如己者,到小題大做遠交近攻,共計十條,倒也妙趣橫生,許是經(jīng)驗之談。
有些地方的人說話,聽著像是罵人,其實是個口頭禪,四川人喜歡說龜兒子,湖北人喜歡說老子,本身沒什么惡意。
我看過最有趣的罵人當屬蘇東坡與佛印,東坡一進寺里高喊:禿驢何在?佛印緩緩答道:東坡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