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小圈子”實質上是“裙帶關系”,而“裙帶關系”是公私利益沖突中的影響型沖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還有交易型和“旋轉” 型)。“裙帶”,本指婦女衣飾。到了宋朝,人們把因妻女、姊妹的關系而得到的官職稱為“裙帶官”,把相互利用、攀援的姻親關系稱為裙帶關系。當然,當下的所謂“裙帶關系”早已超出原來親緣關系的界定, 上下級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和戰(zhàn)友之間等都可能成為“裙帶”的附屬。但是,裙帶關系中的核心關系是血緣關系和宗法關系。
現(xiàn)代官場腐敗“小圈子”形成的原因很復雜,但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裙帶關系,作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余毒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相互利用、相互攀援、相互作崇,表現(xiàn)形式較為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裙帶關系也是庇護制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下級對上級行賄,上級保護下級。裙帶關系還可理解為有血緣關系或宗派關系的人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戰(zhàn)友之間或同事之間相互提供庇護。當權者建立腐敗“小圈子”,其實質就是當權者為腐敗提供庇護。在發(fā)展中國家,政治體系的裙帶關系一般較嚴重,突出表現(xiàn)為金錢政治與裙帶風。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又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這種裙帶風流傳幾千年,似已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一種非正式制度。
其二,中國的整體主義思維文化。荷蘭著名學者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指出,高權力距離的國家(就是你爬上官位很難,見到高官難),又是一個整體配合程度高的國家。在整體配合的主流意識下,群體中的人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更高,對內群體的組織成員更加信賴?!斑@個人終生都會忠于自己所在的內群體,而打破這種忠誠是人生當中最糟糕的事情。個人和他所在的內群體之間,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心理層面上,都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敝袊且粋€高權力距離國家,又是一個整體主義思維的國家,在這種思維影響之下,會出現(xiàn)以下腐敗“小圈子”。
一是家庭中的整體配合與集團腐敗。在整體配合的家庭之中,家庭成員被認為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立資源。過去在一個有十幾甚至二十幾人的大家庭里,如果只有一個人有工作,而其他人沒有,那么這個工作的人需要把他掙的錢拿出來養(yǎng)活全家。那么,一個家庭就可能集中所有的積蓄來支持培養(yǎng)一名有潛力的成員,希望他日后能出人頭地,幫助整個家庭。在我國,這種現(xiàn)象極其普遍,很多出身于經濟困難家庭的國家公職人員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歷,所以在他們成為某一公共部門的成員之后,他自然會有一種回報曾經幫助過他的家庭成員的思想。在我國,基于血緣、親緣關系的團體腐敗是集團腐敗的重要形式。
二是公共權力部門的整體配合與集團腐敗。在整體配合文化的社會里,公共權力部門本身就很可能在情感意義上形成一個類似于家庭的內群體。在這個內群體中,上級相當于家庭中的父親,下級相當于家庭中的孩子,下級服從上級猶如孩子服從父親一樣。所以,如家庭內群體一樣,公共權力部門也容易滋生群體式的腐敗。集團腐敗分子在政治上喪失黨性原則,拉幫結派,形成了具有緊密人身依附性質的關系網絡;經濟上相互利用,結成了利益同盟,結黨營私,呈現(xiàn)出明顯的集團性和群體性。
其三,新中國成立后,并未高度重視這種裙帶關系的危害。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要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實際上這其中也包括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公共管理經驗,因為中國還未實現(xiàn)管理的現(xiàn)代化。腐敗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包括公共管理)沒有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直到我國實行公務員制度之后,才認識到要鏟除裙帶關系,就要防止公私利益沖突,就要實行回避制度。而且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公私不太分明的社會,要真正防止裙帶關系帶來的公私利益沖突,是非常痛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