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為了維護(hù)等級制度的尊嚴(yán),說話或?qū)懳恼露贾v究避諱。最常見的是避諱皇帝的名號,也有執(zhí)行嚴(yán)格到連家中尊長也要避諱的,鬧出了不少笑話。
杜甫一生寫詩近三千首,但居然沒有一首涉及“海棠花”,這是為什么?《今古詩話》里說:“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詩絕無海棠詩”。北宋詩人徐積,由于父名“石”,一生不用石器,腳不能碰石頭,過石橋,別人背他過去,絕不用腳去踩石頭。宋代的劉溫叟,父名岳,于是他不聽音樂,不去高山。韋翼的父親名“樂”,他更絕,不僅不聽音樂,不去高山,甚至不參加使之歡樂的活動。
宋朝有個大臣名叫錢良臣,他的兒子很聰慧,也很孝順。每當(dāng)讀書的時候,兒子遇到“良臣”二字,便改讀成“爹爹”。一天,他讀《孟子》,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之句,便在父親面前大聲念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原本是為了尊敬之意,卻反成了辱罵。
五代時的馮道,字可道,不用說是來自于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馮道歷經(jīng)五朝為相,人稱“不倒翁”。一天,他心血來潮,讓一個門客給他講《道德經(jīng)》。門客想,開篇這個“道”字是犯諱的,可不敢說啊,于是就連稱:“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一時之間,在場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袁世凱搞帝制復(fù)辟之時,北京煤鋪墻上的“元煤”二字得涂掉,僅僅因為“元煤”的諧音是“袁沒”。而“元宵”,聽來像“袁消”,更不好了,于是將“元宵”改成了“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