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都是單程之旅,沒有返程票可買,因為根本就沒有返程車。人無貴賤,我們手里捏著的都是單程票,乘的都是同一方向的車,進行的都是人生的單程之旅。也有乘客連單程的旅途勞頓都受不了,選擇了中途下車,中途也就成了終點,沒有補票上車的可能。
活在此岸,免不了的,都會想象離開此岸后的去處,也就是彼岸。因為此岸總不盡如人意(此乃天意),所以人在此岸想象、創(chuàng)造的彼岸總是美好的。但因為彼岸往往不能落實,身在此岸的人一邊想象著彼岸,一邊又總是留戀著此岸。
人在旅途,碰巧經(jīng)歷的一些場景總難忘懷。我與場景中的人素不相識,也許是因為我對這些場景的敏感,它們才在我的記憶中逗留?
一
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多古羅馬遺跡,而且因為它曾是教皇城,街巷到處是宗教題材的建筑、雕塑;站在龐大森嚴的教堂宮旁,更是不禁起此岸、彼岸之思。
我到達阿維尼翁已近黃昏,中世紀建起來的城池沐浴在落日的余暉中。入住城中一家古老的小旅館,推開二樓房間的窗戶,隔了一條巷子,正對著對面小教堂的花窗,花窗上也是圣母圣子圖。我放下行李,匆匆往教皇宮走。
阿維尼翁靠近地中海,往南走約85公里,就是法國南方的海港城市馬賽,正處在連接法國南方和北方的要道上;陸路往來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也要經(jīng)過阿維尼翁,所以也是法國南部東西方向交通線上的一個重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繁華之地。13世紀末,隨著“人”的覺醒,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宗教權(quán)力與世俗權(quán)力之間發(fā)生激烈斗爭,1309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教皇克雷芒五世決定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實際上受法王節(jié)制。宗教看起來管的是從此岸渡往彼岸之事,因此不可能脫得了與此岸的干系,或明或暗的與此岸矛盾著。不管如何,阿維尼翁由于教皇和教廷的入住,成為教徒們朝拜的圣地。直至1377年,教皇格雷戈里一世將教廷重新遷回羅馬,但阿維尼翁仍屬教皇的領地。直到1792年,法國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將其收回。
教皇宮建在城北的高巖石山上,城堡樣式,古樸而凝重、高聳森凜。廣場上既有圣母像也有耶穌受難像。我到達廣場時,教皇城大門已關,夕陽尚有一抹余暉,教皇宮里面的一切給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資料顯示,1309年至1377年這60多年近70年的時間里共有7位教皇在這里居住。教皇宮總面積1.5萬平方米,由舊宮和新宮連接而成,兩者風格迥然不同。教皇宮帶8座塔樓,內(nèi)部似一座迷宮,大殿小廳相連,廊道迂回曲折。當年的主教官邸,現(xiàn)在叫小宮博物館,以歷代教皇私人收藏的祭壇畫為主,收藏的畫作均以《圣經(jīng)》為題材,其中又以圣母圣嬰圖的收藏最具特色。教皇當年曾邀請了眾多的意大利畫家來阿維尼翁教皇城創(chuàng)作宗教題材作品,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畫派和佛蘭芒藝術(shù)的影響,形成了有名的阿維尼翁畫派。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波提切利所畫的圣母與圣嬰圖,我曾經(jīng)在一本畫冊上見過。畫家筆下的圣母將圣子摟在胸前,其氣韻已有別于正統(tǒng)的中世紀宗教畫。按照中世紀畫家們的畫法,圣母通常都是一派圣潔,小耶穌當然也不同于平常小孩,母子之間并無世俗情感的交流。雖然礙于天主教宗教畫的規(guī)范,這個時期宗教畫的主角們?nèi)远急仨毻瑫r正視前方,表達偉大的意志和超越世俗的愛;但在這幅畫中,波提切利在構(gòu)圖上大膽地突破其他畫家謹守的規(guī)范,以現(xiàn)實生活中母親與孩子的動作來安排畫面,企圖表達嬰兒依偎母親的感覺,同時細膩地描繪母親懷抱愛兒的手部動作。世俗情感當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我站在教堂宮前面橢圓形的廣場上,遙想著宮內(nèi)的一切,和當年教皇駐蹕阿維尼翁時的情景,揣摩著西方古典主義向人文主義過渡的意蘊……
廣場左手的山坡上有一修道院,尚在使用中,大鐵柵欄門高高關閉著。夕陽的一抹余暉中,透過柵欄門,我看見一年輕的修女,白衣白帽,正從山坡飄然走下來。柵欄門外,一法國男青年推著自行車,手拿兩根法國長棍面包正在門外候著。修女開了鎖,兩扇門只錯開了一些,男青年將面包遞進去,門隨即關閉,上鎖。隔著門,門內(nèi)的修女和門外的男青年簡單地說了幾句什么,因為隔了一段距離,我聽不清他們說的內(nèi)容,但我能感受到那氣氛,沒有纏綿悱惻,沒有怨,也沒有依依惜別。修女轉(zhuǎn)身往山坡上走,回修道院。不知為什么,我希望她也許能回回頭,哪怕只是回頭看那男青年一眼。但是沒有,直至黃昏里那個白點在修道院的一道小門里消失,她始終沒有。男青年一直等那白點最終消失,才騎上自行車,離開。
那男青年是修女的哥哥,或者她以前的男友?也許是她突然想念她曾經(jīng)和他一起吃過的某家面包店的面包,因此讓他去買了送來?或者她的父母只是托作為鄰居的他順路將她要的面包帶來,并無隱情?修女進入修道院后經(jīng)過三次發(fā)愿,即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絕財、絕色、決意,究竟是何機緣使她發(fā)愿進入修道院?對這些問題我只能疑問,沒法深究。
回到旅館,對面小教堂的花窗已經(jīng)被教堂內(nèi)的燈光照亮,溫暖而神秘。我躺在旅館的床上,安穩(wěn),靜謐,還有一絲絲淡淡的感傷。
阿維尼翁之有名還因為一首老歌《在阿維尼翁橋上》,它唱道:“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跳舞,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圍成圓圈跳舞……”阿維尼翁城建在著名的羅納河邊,河水湯湯,阻斷了此岸、彼岸。傳說,800多年前,15歲的牧羊少年貝內(nèi)澤受到神靈啟示,決定在羅納河上建一座橋,溝通兩岸。他獨自一人將一塊巨石搬到河邊,確定了建橋的位置。當?shù)孛癖娫谒穆暑I下,歷時8年,終于將大橋建成,被人喚作“貝內(nèi)澤橋”。在很長的時間里,這座橋都是羅納河下游唯一的橋,無數(shù)的朝圣者及商務人士都是通過它往來于西班牙與意大利之間。大橋原長900多米,有22個拱孔,是歐洲中世紀建筑的杰作。不過,大橋建成后曾多次被洪水沖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紀,人才決定放棄這種努力。如今的貝內(nèi)澤橋是一座僅余4個拱孔的斷橋,古老而殘缺,作為一處受保護的古跡,供人們憑吊和遐想。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通過它從此岸渡往彼岸。不過,人們永遠不會放棄這種努力,比如重新選址造一座新橋;比如夢想、宗教,也許能充當這樣一座橋。
二
南京自古佛寺眾多,有的歷經(jīng)劫難,依然能香火重續(xù),比如今日的雞鳴寺、棲霞寺等,仍是香火旺盛,聲名遠播。江北的兜率寺歷史上也是金陵名寺之一,而且特色鮮明,但是今天知道它、拜訪過它的人少了。我也是偶然聽朋友說起,才動了去看看的念頭。車過了長江大橋,到了浦口,進山彎彎曲曲轉(zhuǎn)了好一陣,下了車步行一會兒才來到兜率寺跟前。要不是來過的朋友做向?qū)?,實在是很難找到這里。而如今香火鼎盛的寺廟,無不門前熙熙攘攘,求菩薩燒香的,小商小販,算命打卦的,甚至達官貴人,各求各的。
兜率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老山西華峰下,初為“獅子嶺道場”,后改名為兜率寺?!岸德省倍殖鲎浴斗鸾?jīng)》“兜率天”,“兜率”乃佛家梵語,也作“兜術(shù)”“兜率陀”“都吏多”等,意謂“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即“受樂知足而生喜是心也”。兜率寺始建之初就不筑圍墻、不設山門、不建大殿,以藏經(jīng)樓為主體的一些建筑設施,也基本不加雕飾。它以藏經(jīng)、講經(jīng)為主旨,以超度眾生為己任,不化緣,自給自足,始終保持經(jīng)院式寺廟的特色。
“文革”后,為振興兜率寺,功德最大的是圓霖法師。兜率寺所到之處,多佛教題材的繪像、壁畫和佛經(jīng)、佛語的書法,大都是住持圓霖法師親歷而為,書法多得弘一大師書法意態(tài),幾可亂真。法師擔任兜率寺住持以來,佛事之余,每日堅持寫字作畫,都是佛教題材。棲霞寺、雞鳴寺、泰山廟等寺院均藏有他的墨寶。上海畫報出版社還出版有《山僧圓霖書畫集》。有慕名而來的信眾、居士,包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及美國等地的佛教界人士,每有求其書畫者,法師都不辭辛勞,盡量滿足所請所求。我的好幾位朋友,手上都藏有圓霖法師的書畫,可見其作品數(shù)量之巨。
我去兜率寺時,圓霖法師圓寂不久,南京佛教界及多方僧徒、信眾剛剛為其舉行了遺體入龕儀式。
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們都走到佛殿的房檐下,預備避雨。站了一會兒,我注意到,佛殿里面的蒲團上有一女性正在打坐,觀其穿著打扮,應是俗世之人。
雨淅淅瀝瀝下下來……這時候,那打坐的婦人突然開聲說話,我一下子沒聽清,她大概是喚誰的乳名:“××,下雨了,去把窗戶關上!”那語氣就是平常人家的大人吩咐自家的小孩做事。一個小男孩的聲音答應一聲從另一邊的里間走出來,先是關了幾扇原先敞開的窗戶,然后走到佛像前的供案邊,走到明亮處——原來是一小和尚,大概七八歲的樣子,天庭飽滿,面容白皙祥和。穿一身灰色僧服,頭上戒疤尚新。他對著菩薩熟練、自然地雙手合十,然后擦拭案幾,點燭焚香,對于站在房檐下躲雨的眾人并不在意,只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后來雨下得時間長了,實在閑得無事,終于有人向寺里的義工打聽小和尚和那打坐婦人的事情。原來真是母子,正是母親親自將自己的兒子送來做了和尚;但因為兒子年紀尚小,寺里要求做媽的先留在寺里照應兒子一段時間,其他的隱情與細節(jié)不得而知。那母親似乎并不缺錢,并非養(yǎng)不起兒子才將他送來寺中。對于特別看重傳宗接代的中國人來說,在物質(zhì)生活無虞、自己的孩子還不懂事的情況下,就把他送來為僧,而且是早早就讓他剃度了,這與信仰有關,或者另有隱情?膚發(fā)是父母所贈,剃發(fā)就是絕意于父母,自古就是大事。那小和尚的父親呢?父母離了,或者父親已經(jīng)不在人世?或者那婦人受了大的傷害和刺激,因此機緣,對俗世和異性徹底絕意?或者就模糊地說一句:因為慧根,母子二人的慧根?等到兒子可以脫手,做母親的也要削發(fā)為尼嗎?或者她仍回世俗生活,偶爾來看看那小和尚一天天長大……
雨終于停了,已到午飯時間,寺里的和在此逗留的都可以在此免費吃飯。那打坐的婦人終于從里面走出來:年紀尚輕,氣質(zhì)不俗,且并無悲切之色;相反地倒有些喜氣,就像是兒子剛剛考上了大學。
圓霖法師的法位上有老法師的相片,照片尚新,滿面慈悲,音容笑貌宛在。聽說,是他親自為小和尚剃度……
三
葛仙山是武夷山的支脈,位于江西省鉛山縣中部;因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煉丹傳教,遂被后人稱為葛仙山,是名聞贛、閩、浙的道教圣地,歷代建有廟觀,且累毀累建。如今的道觀葛仙祠為1929年民國時重建的,坐落在葛仙山最高峰香爐峰上,那也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魯迅說:“中國根蒂全在道教。”道教為完全中國本土宗教,起源于鬼神崇拜,已有1900多年歷史?!暗馈笔亲罡咝叛?,“神仙”是其核心內(nèi)容,丹道法術(shù)是其修煉途徑,終極目標是得道成仙,走向極樂世界。
我們一行人是從山腳下一路登上葛仙山山頂?shù)?。葛仙山海?000多米,從山腳走到頂峰大概要走15華里,因為山勢陡峭,走起來并不輕松。好在移步換景,山中云霧繚繞,四面山巒疊翠,時隱時現(xiàn),一步一步登上山頂,時有登臨仙境之感。
天下名山僧占多,大概也是因為名山風景異美,遠離俗世煙火之故。終于到達山門,見上面大書“三清在即”四字。特別之處在于,葛仙祠現(xiàn)與另一佛教寺廟慈濟寺同處一地,兩家的建筑已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山兩教、道釋共處的獨特景象,各拜各的神,各升各的天。我們一路走過寺和觀的殿與樓,大家由著各自的興趣,走走停停。
我離開眾人,獨自往最高處走去,逐漸地看不到一個人影。我走出云霧,走到一處叫“飛升臺”的地方。飛升臺在葛仙殿東北舍身崖上,傳說此處為當年葛玄最終羽化升仙之地。此刻,我在升仙臺上,正可以縱覽周圍九條山脈“九龍貫頂”的奇觀。山風習習,四周一覽無余。
遠遠的,看到一年輕道士,道袍道服,衣袂飄飄,正拿著手機打電話。升仙臺上只有我和他二人,出奇的靜。稍稍走近,不但可以聽到道士的聲音,也可以聽到電話里傳出的年輕女孩的聲音。年輕道士用企盼的聲音說:“快放暑假了,你來看看我!”話筒里的女聲顫顫地說:“這次放暑假我要去外地實習,不能來看你了?!钡朗咳栽趫猿郑骸澳愠闀r間來看看我!”話筒里的女聲靜了一會兒,雖無奈但頗堅決地說:“我以后再不能來看你了?!苯酉聛砭蜎]了任何聲音……我猛地看到,年輕道士已是滿面淚水,如玻璃碴子般,在太陽底下閃著晶瑩而刺目的光……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終于將這三個我親身經(jīng)歷的情景寫下來。我沒有探究秘密的好奇,但多年以來,法國阿維尼翁修道院門里門外的男女,南京江北兜率寺的母子,江西葛仙山山頂?shù)哪贻p道士和他電話里的那個女孩,真的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有時甚至到了讓我神思恍惚的地步。此岸、彼岸,我牽掛他們,也是牽掛我自己。
責任編輯 伊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