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球類游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幼兒能在此類游戲中增強體質、習得球類運動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能形成樂觀向上、團結合作、堅強勇敢的個性品質。安全是幼兒活動中直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幼兒才能在游戲中獲得有效的經驗。
關鍵詞: 球類游戲 學前兒童 防范措施
一、研究背景
“在游戲中教育兒童”是當前幼教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結合綱要中指出的游戲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球類游戲將基本體能的鍛煉寓于娛樂性極強的游戲之中,在激發(fā)幼兒運動興趣、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fā)展、運動情緒發(fā)展及適應能力各方面發(fā)展具有獨特的作用。
學前兒童又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年齡都比較小,他們的身、心理發(fā)展還沒有達到成人的成熟度,沒有自我保護意識,需要成人有意識地去引導、提醒、教育他們。孩子們在游戲中的情緒一般是比較高漲的,從而很容易就會忽略游戲中的安全,就很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以此看來,在球類游戲開展過程中,防范措施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本文結合教學活動中發(fā)生的事例,闡述了安全工作在球類游戲中的重要性。
二、安全檢查是球類游戲開展的前提
幼兒園球類游戲主要由各種球類項目組成,活動形式也很豐富多樣,無論是戶外活動還是室內區(qū)域的活動,安全檢查都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組織球類游戲之前,一定要加強安全檢查,消除不安全的因素,確保幼兒在安全的場地中使用安全的玩具進行游戲。安全的環(huán)境和設施是幼兒開展游戲的保障,它可以激發(fā)幼兒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有效地利用設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
我們班戶外活動場地上有一塊是坡度的設計,幼兒在戶外活動時難免會經過這個坡度,平時在游戲開展之前,我們會去關注一下坡度上護欄是否有損壞,以免孩子會去拉扯護欄或是鉆爬護欄,發(fā)生安全事故。這一天孩子們都拿著球開心地游戲著,突然小藝跑來告訴我:“小軒把球扔到洞洞里,拿不出來了!”洞洞?怎么會有洞洞?在小藝帶領下,我看到了“洞洞”,原來是護欄和活動場地之間有一條狹小的縫隙,也不知道這些孩子怎么會發(fā)現(xiàn)這個“新大陸”的,怪不得他們會把洞洞當成可以投球的“洞”。看到球被拋進去之后,可能是擔心老師會批評他,小軒很想自己爬進去拿,但我一看這個縫隙很小,進去了之后很容易會擠痛,急忙制止了小軒。
事后我有點生氣,也批評了小軒,但更多的是反思。幼兒放心地在場地上游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是他們“調皮”,而是我的工作沒有做好。為什么會讓這個小“洞洞”出現(xiàn)?我應該在活動之前更加仔細地檢查活動場地,確保場地中的各個環(huán)境因素都是安全的,這樣才能讓幼兒真正放心、快樂的游戲。
三、安全教育是開展球類游戲的保障
在開展游戲之前,除了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外,還要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和安全進行游戲的指導,幫助幼兒獲得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識,樹立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不斷地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能力。玩球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但由于幼兒年齡小,動作的協(xié)調性與精確性還未完全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于每種球所需要的基本動作與技能的掌握,在游戲過程中可能會采用一些不當?shù)耐娣?,導致幼兒受傷甚至是安全事故?/p>
在自制體育玩具中,有一個是由PP管和牛奶盒組成的拋接球玩具,讓幼兒在拋接球的過程中,鍛煉手臂的控制力和協(xié)調能力,同時也幫助幼兒練習手腕的運用。第一次拿出這個玩具的時候,球是“藏”在盒子里的,孩子們看到我拿著這個玩具,都很好奇地問說:“這是什么呀?”“這個怎么玩呀?”甚至還有個別孩子,把這個當成是動畫片里對付壞人的武器(可能外形相似)。聽到孩子們已經聯(lián)想到那個,我急忙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來,開始玩起這個拋接球:通過手腕的力量,讓拋接玩具上下晃動,盡量讓球能夠被拋進盒子里。示范的時候,有幾次我“故意”拋不進,和幼兒共同探討如何才能拋進去,掌握了規(guī)則之后,我才請孩子們自由探索新的玩法。
新的玩具總能吸引孩子們的眼光,每次認識新的球類時,我認為老師在認識的過程中要不斷滲透一些這種游戲的安全玩法,在游戲過程中也要不斷提醒。只有掌握了安全玩法,才能幫幼兒在游戲中掌握技能,體驗到快樂。
四、球類游戲中的防范措施實施應有合理的限度
“不能這么玩”,“不可以……”,“你這樣玩”類似的話語,很容易出現(xiàn)在活動中,有時,看到一些不安全行為出現(xiàn)時,老師會下意識地說出這些話,但幼兒聽到之后就會停止他的做法嗎?或者說他當下停止了,之后就不再做了嗎?其實不然,孩子的心理都是很好奇的,老師越是不讓他們嘗試的事情,很多時候他們就會越想嘗試。老師在進行安全教育時,不可因噎廢食,用限制幼兒活動、負面評價的消極方法來代替必要的安全工作。
我們新購置了一種玩具,是由一個球和兩個形似大勺子的接球玩具組成,幼兒可以拿著大勺子互相傳球。其實這個玩具有很多玩法,還可以拿著玩具在地上趕球走。游戲開始時,我只介紹這兩種玩法,但在實際游戲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比較好動的男孩子想到了不同的玩法。比如有小朋友會趴在地上用大勺子鏟球來玩,這樣很容易被游戲中的孩子踩傷,發(fā)生安全事故。當下,我馬上就制止了這些小朋友:“不可以這樣玩,很容易受傷的!大家玩的時候要小心一點!”經過我的提醒后,大家馬上就起來了,但是沒過多久,又趴在地上用勺子鏟球玩了。就這樣,我不斷提醒他們,可是孩子們還是會繼續(xù)玩,似乎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
我們可以嘗試自己來示范正確做法、正面引導的方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身體練習,激發(fā)他們參與球類游戲的興趣。
經過上次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換一種幼兒感興趣的引導方式。小班幼兒對于情景式的引導語比較感興趣,我就賦予這個玩具一點“生命”。第二次介紹這個玩具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上次我們和球寶寶做游戲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有的小朋友會跪在地上和球寶寶玩,用勺子鏟球寶寶,回家之后,球寶寶發(fā)現(xiàn)自己都受傷了,它很不開心!那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呢?”幼兒聽后,與同伴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番討論后,我聽到孩子們都決定今天不能再像上次那樣趴在地上鏟球玩了。果然,在游戲的時候,沒有再出現(xiàn)上次的情況。
有了這次的指導經驗,我發(fā)現(xiàn)了在球類游戲中,防范措施的確很有必要,但在進行游戲引導之前,我們可以先探討一下幼兒的心理,“有效利用”孩子的心理,再進行有效指導,反而能達到效果。
五、活動過后的再次教育
有位前輩告訴過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如果遇到小朋友犯錯了,要先很明確、甚至較為嚴厲地指出他哪里做錯了,讓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要很仔細地告訴他正確地做法。事后再用比較溫柔地方式再次提醒小朋友,讓小朋友對整件事情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在開展球類游戲時,我多次采用了這個方法,發(fā)現(xiàn)同樣適用于安全教育。
我做過一個實驗:同一種游戲材料,同一種玩法但是進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有所改變,達到的游戲效果也是截然不同。
第一次在游戲之前,我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將整個游戲過程需要的注意事項都明確地告知他們,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時我也及時提醒他們,但是整個活動下來我還是發(fā)現(xiàn)很多安全問題。再玩游戲的時候,我提醒過的安全問題,孩子們似乎全部拋在腦后了,只顧著自己玩耍。
第二次實驗時,我同樣在前期做足了安全教育工作,過程中也是不斷地提醒,但是在游戲結束之后,我對整個游戲進行了總結,特別是將一些安全問題提出來“重點教育”,以事例的形式請幼兒幫我一起想辦法解決,幼兒由教育的接受者轉變成施教者,他們一下子變得點子特別多,這些點子也恰恰是我用來教育、提醒他們的。再次游戲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都變得自覺了,在同伴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小老師”來“約束”同伴的游戲。很明顯,活動過后的再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很多時候我們也沒有一個很準確的教育方法,但是實踐就能幫我們尋找到適合不同幼兒的教育方式。
六、結語
球類游戲能有效激發(fā)幼兒對運動的興趣,積累與球類運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經驗,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球類游戲對幼兒園發(fā)展、幼兒發(fā)展及教師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重視球類游戲開展的防范措施,讓孩子們放心、開心地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