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深沉的鳳音
時隔六年,又見封穎。此次她是為上海音像出版社發(fā)行的她自己的一張鋼琴專輯回滬的。這些年,作為一名簽約沙亞·迪斯拜克經紀公司的鋼琴家,封穎常年在海外演出,每年有幾十場的音樂會。練琴——旅途——音樂廳,三點一線,日復一日,周而復始。職業(yè)鋼琴家的辛苦與單調,我們是難以想象的,但這次見到封穎,她的熱情大方依然,又多了些歲月的磨礪賦予她的成熟。
封穎的藝術履歷中有一連串值得驕傲的紀錄。五歲學琴,七歲舉辦個人演奏會。考入上音附中后,在名師指點下,先后獲得上海青年鋼琴比賽青年組第一名,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公開組(無年齡限制)一等獎,中國首屆青少年鋼琴比賽乙組一等獎,法國第三屆古樂西詠國際鋼琴比賽青年組第一名。1996年,考入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四年后以全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兩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該院大師班。之后受耶魯大學之邀繼續(xù)深造。1998年獲得法國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比賽第四名,2003年獲得美國威廉姆·卡佩爾(William Kapell)國際鋼琴公開賽的銀獎。
然而,獲獎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對于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來說,獲獎只是一個起點,之后漫長的職業(yè)生涯就像一場馬拉松,考驗著音樂家的藝術實力、修養(yǎng)及毅力。有的人堅持不下去了,很可能就半途而廢,甚至墜入深淵。與封穎差不多歲數、或者比她大些的鋼琴家,有的當年名氣比她大得多,稱得上是“弄潮兒向濤頭立”的風云人物,可如今安在哉?惜乎有的改行了,也有人抵擋不住花花世界滾滾紅塵的誘惑,無可救藥地墮落了,讓人不由感嘆大浪淘沙,造化弄人。
相比之下,封穎的音樂之路走得十分扎實。這都源于她對鋼琴藝術的摯愛,不管周圍世界如何變化,內心始終有一份執(zhí)著、堅持和追求。欣賞著她的這套專輯,曲目有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鋼琴奏鳴曲》和肖邦的四首圓舞曲,我問她為什么選擇風格迥然不同的曲目做專輯,她微笑著回答,這是她近年來演奏藝術的一個小小的總結。在國外開音樂會,如果老是曲目重復,聽眾就會失去興趣,藝術家就會被淘汰??磥?,競爭和追求確實是驅使一個音樂家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動力。
這套唱片的另一半,封穎很用心地彈了一批中國音樂的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達坂城的姑娘》《花兒與少年》《云南民歌五首》《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等,琴音中流淌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又充分呈現了鋼琴藝術的特點。
《鳳音》——這套專輯的名字,很巧妙地用了與封穎名字同音的諧音。記得六年前聽封穎的音樂會,她的琴聲鏗鏹有力,氣勢宏偉,技巧上有男性化的特點。這次聽她的唱片專輯,感覺上她的琴音趨向溫潤內斂,但依然飽滿優(yōu)美。就像一只淬火重生的鳳凰,向世界唱出了她那明亮而又深沉美麗的歌聲。
希望封穎在藝術之路上走得更好。
本土黑膠往事
在我收藏的黑膠唱片中,中國的唱片公司出版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卻有其獨特的價值。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衡山路天平路有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門市部,那里綠蔭環(huán)抱,環(huán)境幽靜,離市中心并不遠,卻遠離了鬧市區(qū)的喧囂,是一個選購音像制品的好去處,我的國產黑膠唱片基本上就是在那里購買的。
在這些國產黑膠唱片中,我特別喜歡那張胡曉平的女高音專輯——《古典抒情名曲——歌之翼》。胡曉平,八十年代蜚聲大江南北的女高音歌唱家,毫不夸張地說,她在八十年代的名聲和地位,就像郎朗在當下樂迷中的名聲和地位那樣。讓胡曉平聲名鵲起的,是她在1982年匈牙利布達佩斯科達伊—艾凱爾國際歌劇比賽中的摘得頭獎。這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音樂家第一次在重要的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因此在當時異常轟動。
其實,胡曉平在獲獎之前,已經在國內樂壇有相當的知名度了。上海人熟悉和喜歡她,除了她那優(yōu)美飄逸的歌聲以外,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敬佩她從一名紡織女工成長為一名歌唱家的傳奇經歷,可以說這是開放的年代中許多普通人通過奮斗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高芝蘭教授慧眼識才,是將胡曉平培育成優(yōu)秀歌唱家的一位伯樂,那么,法國指揮家皮里松則是讓胡曉平的人生發(fā)生重大轉折的另一位伯樂。八十年代初,皮里松到中國排演海頓的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接觸過皮里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具有世界級水準而且極其嚴格的指揮家,《創(chuàng)世紀》的女高音從北京、廣州一路選到上海,胡曉平讓他眼睛一亮,最終決定由她擔任這部清唱劇的女高音獨唱。演出大獲成功,離開中國前,皮里松對文化部的負責人說,你們應該讓她出去比賽,這樣對她對國家都有好處。于是,胡曉平得到了出國比賽的機會,在布達佩斯的科達伊—艾凱爾國際歌劇比賽中一鳴驚人,飲譽海內外。
在這張專輯中,胡曉平演唱了比才的《西班牙小夜曲》、舒伯特的《搖籃曲》、德沃夏克的《母親教我的歌》等十四首外國抒情歌曲。她那純凈美麗、舒展飄逸的歌聲將這些外國歌曲經典演釋得曼妙多姿,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九十年代中期,從電視里看到胡曉平回到國內的一次演出,技巧更加純熟,嗓音也一如既往的優(yōu)美華麗,但不知為什么,歌聲中沒有了以往的激情,聽來總覺得失去了一點什么。
《管弦樂:黔嶺素描》是我喜歡的另一張中國作品專輯。這張專輯中除了朱踐耳先生的《黔嶺素描》,還有劉敦南的《幻想音詩》、馬培元的弦樂合奏《懷故鄉(xiāng)》,由曹鵬先生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不過,整張唱片聽下來,最精彩的還是《黔嶺素描》。朱踐耳先生用交響組曲的結構手法,將音樂分成了“賽蘆笙”“吹直簫老人”“月夜情歌”“節(jié)日”四個樂章,生動地描繪了黔東南苗寨侗鄉(xiāng)的風俗人情。遺憾的是,這張唱片的錄音不理想,聲音干澀發(fā)悶,多少影響了一些聽賞效果。同樣是《黔嶺素描》,前幾年,艾森巴赫率領倫敦愛樂樂團在上海演出時,加演了其中的“月夜情歌”,樂隊將其演奏得抒情婉轉,玲瓏剔透,給人的感覺就是兩個字:驚艷!
話又說回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唱片公司在扶植、推廣中國的現當代交響樂作品方面,還是做了一些工作的?!豆芟覙罚呵瓗X素描》就收在“中國管弦樂作品”的系列中。近年來,中國當代交響樂鮮有好作品出現,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中國作品需要在中國的樂團、中國的唱片公司和中國的樂迷共同關心和呵護下成長壯大,卻是一個很樸實、很簡單的道理。
在我收集的中國本土制作的黑膠唱片中,還有一部分是唱片公司的引進版,比如中唱廣州公司引進DECCA版權制作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由迪圖瓦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演奏,錄音水準堪稱一流。中唱上海公司引進CBS版權制作的“永恒的旋律——世界著名樂隊演奏的古典名曲”,也是我喜歡的一個系列。我尤其喜歡其中的“世界著名教堂音樂精選”專輯,匯集了亨德爾的《喚起小號高傲的聲音》《廣板》《看,凱旋而歸的英雄來了》《哈利路亞》,巴赫的《耶穌,人類欲望之歡》《G弦上的詠嘆調》等名曲。欣賞它們,能讓你浮躁的心變得寧靜,感受到一份莊嚴和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