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也曠
現(xiàn)今留存的有關曹雪芹的文字記錄極少,有些材料則存在明顯的錯漏和矛盾,致使在作者的生平、小說版本的演變、評點者和續(xù)書者的身份等問題上,學者之間分歧極大。然而,即便透過少量的文字描述,曹雪芹的天才與性格依然躍然于紙上,如在近前。西諺云:大山近處無險高,仆人眼中無偉人。換言之,如果你過于接近一位偉人,反倒不覺得他有多么偉大。但是從脂硯齋的批語和敦氏兄弟的詩文看,被曹雪芹的天才首先感染的正是他的親朋好友。
雖然親友們崇拜他的天才,這些人卻很少就小說本身發(fā)表批評性意見,他們的作用主要是謄寫、鑒賞和解釋。與他交往密切的幾位詩人,詩寫得不入流就不提了,且對他可能有著不良引導。今天的學者翻遍敦敏、敦誠、張宜泉的詩文集,找不到有關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直接證據(jù),連只語片言也沒有。這一現(xiàn)象令人疑惑,也令人尷尬。無奈之下,一些學者只好把張宜泉的“白雪歌殘夢正長”硬釋為“《紅樓夢》未補成而雪芹已長逝”,或者認為至少有如此的暗示。類似的附會在當今的紅學中還有不少,但它們都是一廂情愿的臆測。張宜泉在《春柳堂詩稿》中反復強調(diào)雪芹的詩人和畫家身份,與敦敏、敦誠的描述是高度一致的。這種一致性表明他們或者沒有接觸過《紅樓夢》,或者對他的小說十分漠視,興趣全無。敦敏、敦誠筆下的曹雪芹與大家熟悉的狂放不羈的藝術家形象十分符合,而張宜泉筆下的芹溪居士則在精神上處于退隱狀態(tài)。曹雪芹后來移居北京郊外,過著“日望西山餐暮霞”的日子,除了與貧困有關,或許也與這種精神狀態(tài)有關。
曹雪芹生活的時代是史家俗稱的康乾盛世的中后期。這個所謂的盛世既是人口劇增、經(jīng)濟發(fā)展的和平時期,也是文禍橫飛、大獄迭起的政治高壓時期。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結果必然伴隨著政治上的不自信,這種杯弓蛇影的心態(tài)按常理應該發(fā)生于早期。但事實卻與常理相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清一代共發(fā)生文字獄一百六十多起,其中乾隆一朝即高達一百三十余起,不但冤案奇多,定罪手法令人瞠目,且株連甚廣。經(jīng)濟學家莫基爾(Joel Mokyr)在對比這一時期中國在技術上的停滯和歐洲的活力時指出:“對于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而言,穩(wěn)定高于一切。他們的專制統(tǒng)治阻擋了那種當時在整個歐洲大地作響的活力?!北蛔钃醯暮沃故前l(fā)明創(chuàng)造!雪芹出生之際,有清一代最大膽、對形式最敏感的批評家金圣嘆已于半個世紀前被殺,另一位孤獨的思想家龔自珍在詩文中諷喻的“萬馬齊喑究可哀”的病態(tài)社會,已是禁錮高潮過去半個世紀后的景象。英雄史詩只能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或部落社會,換言之,只能產(chǎn)生于國家形態(tài)欠發(fā)達的社會,絕不可能產(chǎn)生于一個羅網(wǎng)嚴密的時代。所以,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反英雄的、近乎白癡的角色,也就不足為怪了。一些西方評論家引賈寶玉與天真爛漫、高喊“美能夠拯救世界”的梅什金公爵為朋,卻忽略了此“白癡”與彼“白癡”在文化與歷史背景上的差別。
在一八四零年的系列演講中,托馬斯·卡萊爾聲稱莎士比亞跟但丁一樣,是一位孤獨的天才。的確,但丁是一位孤獨的天才,但莎士比亞不是。在莎士比亞周圍,有一個放浪形骸、才華橫溢的青年作家群。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供其劇本和想象力馳騁的舞臺。戲劇是作家與觀眾互動的產(chǎn)物,作家的很多技巧需要通過觀眾的反應習得,因此倫敦環(huán)球劇院之于莎士比亞的意義,并不亞于巴黎皇家火藥局實驗室之于拉瓦錫的意義。與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才子相比,莎士比亞低賤的戲子身份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他敢于無視前人規(guī)矩、敢于天馬行空的基礎之一就是他擁有豐富的劇場經(jīng)驗。而我們的曹雪芹自始至終是一位孤獨的天才,猶如一粒落在高山裸巖上的種子,生長于極度寒冷、貧瘠的環(huán)境中。如果要在作家中找參照的話,那么我們就應該把他與同樣孤獨而不幸的但丁歸為一類,而不應該把他與起初不幸、后來日子還算過得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歸為一類。他的經(jīng)歷與那位被債主逼得東躲西藏的巴爾扎克也大不相同。
有關曹雪芹移居北京西山的情形,他的友人曾多次描述過?!耙捌謨鲈粕?,柴扉晚煙??;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边@大概可視為其中最感人的寫照。有時候,一位通常表現(xiàn)蹩腳的詩人也會寫出一兩首好詩,敦敏的這首作于一七六一年冬的《訪雪芹不值》就是一例。這首詩使我產(chǎn)生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它不是寫雪芹不在家、不在“黃葉村”的情景,而是道出了—當失去了這樣一位天才,世界會變得怎樣的情形。曹雪芹死后,他的文友寫過一些不甚高明但感情真摯的悼亡詩,他們所哀悼的是“性放達”、“善詩畫”的雪芹,是詩如李賀、性如劉伶的雪芹,因此沒有一首悼亡詩像《訪雪芹不值》這樣,在經(jīng)過適當?shù)恼`讀后,能夠如此逼真地傳達出一位天才不在場的感覺。第一位對曹雪芹的小說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文人是愛新覺羅·永忠。永忠與敦氏兄弟極為熟稔,卻與朋友的朋友曹雪芹失之交臂,無緣相識。這一點使他抱憾終身。他的“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所傳達的簡直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感受。盡管永忠對《紅樓夢》的認識狹隘平庸,不及脂硯齋深刻,那句“傳神文筆足千秋”的評語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就如同是《紅樓夢》最好的廣告語。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著作都經(jīng)過二三流人物的修改或荼毒,被視為西方文學源頭的荷馬史詩就遭遇過這樣的命運?!兑晾麃喬亍泛汀秺W德賽》成書于公元前八世紀初。到公元前六世紀,這兩部史詩即已在希臘地區(qū)流傳。在所謂的古典時期,荷馬史詩更是風靡一時,私人抄本大量出現(xiàn),“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編排荷馬史詩,每個人都自以為是編輯”(G. S. Kirk語)。今天的荷馬史詩實際上來自中世紀的抄本,其母本是由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學者—主要是阿里斯塔庫斯(Aristarchus)編定的。在這個標準本出現(xiàn)之前,荷馬史詩至少經(jīng)過一次有系統(tǒng)的編輯。這次編輯發(fā)生在公元前六世紀,由當時的雅典僭主佩西斯特拉托斯(Peisistratos)主持。佩西斯特拉托斯當然不會自己操刀,但他所托非人,請了一個被認為是職業(yè)道德有問題的人來當編輯。因此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荷馬史詩其實是一個七拼八湊的大雜燴。對于荷馬史詩,這個命運是不可避免的,那種認為荷馬史詩存在所謂“原始真本”的想法,與其說是信念,倒不如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當我們哀嘆《紅樓夢》的命運時,如果同時念及荷馬史詩的命運,似乎就可以不必耿耿于懷了。
對于荷馬史詩,在傳抄的過程中被修改或被荼毒,是一種正常的“損耗”,且正是在不斷的修改中,史詩中的一些人物才由最初的殘暴冷漠轉(zhuǎn)而變得高貴偉大。荷馬史詩傳抄了五百年才得以定稿,而《紅樓夢》從一七五四年的甲戌本到一七九一年的程甲本,相隔不到四十年,實際傳抄時間則更短,簡直無法與之相比。然而現(xiàn)有的證據(jù)表明,在傳抄過程中給作品增色的例子較少,減色和破壞的例子倒是更多。這還不是主要問題。一部構思宏大的小說僅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二,其作者就在貧病交迫中死去,本是極為不幸的事。更不幸的是,《紅樓夢》還有一個特殊的損失—后數(shù)十回草稿的遺失?,F(xiàn)今傳世的前八十回文字(其實只有七十八回)離小說的高潮尚有一段距離,離賈家的徹底敗亡則更遙遠。這個無可挽回的損失絕非通常的傳抄“損耗”可比。最終它不得不忍受這樣的命運:先是經(jīng)過一些庸才的修修補補,后來又像斷臂維納斯那樣被裝上假肢(張愛玲的看法)。即便遭受如此嚴重的損失,即便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其偉大性依然明晰可辨,其眾多人物的命運依然令人懸心,這種情形在世界小說史上大概也是獨一無二的,曹雪芹之所以值得我們無限景仰和無限惋惜,原因即在于此。以史詩為源頭的西方文學無論產(chǎn)生什么都不奇怪,因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本身就是奇跡,而《奧德賽》簡直可以當小說看待;但是以《詩經(jīng)》為源頭的中國文學能夠產(chǎn)生《紅樓夢》,卻多少有些令人驚訝。在我看來,這個起源特別不適合小說的發(fā)展。
哲學家黑格爾認為,與擁有發(fā)達的民族史詩的印度人相比,“中國人卻沒有民族史詩,因為他們的觀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他們的宗教觀點也不適宜藝術表現(xiàn),這對史詩的發(fā)展也是一大障礙”。黑格爾大而無當?shù)拿缹W觀點于今價值甚微,一如其大而無當?shù)恼軐W觀點,不過接下來的話倒有些預言家的靈光:
但是作為這一缺陷的彌補,比較晚的一些小說和傳奇故事卻很豐富,很發(fā)達,生動鮮明地描繪出各種情境,充分展示出公眾生活和私人生活,既豐富多彩而又委婉細膩,特別是在描寫女子性格方面。這些本身充滿自足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整個藝術使我們今天讀起來仍不得不驚贊。(黑格爾:《美學》第三冊下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零年版,170頁)
黑格爾比曹雪芹晚生許多年。在他那個時代,《紅樓夢》尚未流傳到歐洲。因此這段針對《好逑傳》的評論倒可以看作對《紅樓夢》的一個準確的預言。不過這個預言也只說對了一半,黑格爾所言中的是那個宜于以《金陵十二釵》冠名的《紅樓夢》?!都t樓夢》真正的容量要大得多,例如它還涉及不少社會問題,揭露了統(tǒng)治階層和貴族生活的陰暗面。只不過《紅樓夢》從來也不是所謂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確切地說,它從第一回起就帶有區(qū)別于以巴爾扎克、狄更斯為代表的那種社會小說的特殊胎記。就其對精神層面的關注而言,《紅樓夢》可能更接近于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俄國小說。中國本土的宗教具有強烈的此岸性質(zhì),確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言,并不適合藝術表現(xiàn)。但是《紅樓夢》是一個例外。在《紅樓夢》中,宗教的存在至為明顯,對小說的主旨和主要人物的命運具有決定性影響,且似乎也是作者本人的精神慰藉所在。
《紅樓夢》是一部史詩,但不是英雄史詩,而是接近盧卡奇意義上的史詩;是一部成長小說和教育小說,但其容量比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與福樓拜的《情感教育》加起來還要大;是一部長河小說,但不是《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人物數(shù)量仍有所限制的長河小說;是一部家族小說,但其悲劇性的歷程卻像一種文明的式微;是一部從中國古代神話汲取元氣的古典小說,但藝術上卻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象征主義、荒誕派、意識流小說等西方現(xiàn)代派的味道;是一部融合了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的小說,但其主旨之遙深,超越了魏晉知識分子的談玄論道,而具有存在主義的底蘊;是一部“宇宙之大著述”(王國維語),但其宇宙觀離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較遠,而更接近于有生有滅的現(xiàn)代宇宙觀。老莊的哲學、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魏晉的玄學、南北朝的聲律、唐詩宋詞、元明戲劇、源自外邦但與本土精神相融合的佛教(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輸入)、華夏文化的菁華,幾乎無一不在小說中得到一定的表達。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到了十八世紀終于出現(xiàn)了一位代言人。佛教的傳入,改變了本土思想家不愿觸及人類終極問題的狀況;而明代小說的繁榮早已證明,一貫不為士大夫階層重視的小說作為一種彈性極大、可塑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具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以及堪與戲劇相媲美的表現(xiàn)力。所有這一切,仿佛都是為這位曠世奇才的到來而準備的。如果有人試圖在小說中塞進太多的哲學、太多的宗教,這樣的小說通常會很糟,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例外;如果有人試圖在小說中塞進太多的詩、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禮儀、太多的思想—從儒釋道到來自《山海經(jīng)》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樣的小說通常就會失去成為好小說的所有可能,但曹雪芹是一個例外。
根據(jù)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上的一條眉批,胡適認為曹雪芹可能死于乾隆壬午除夕,亦即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但周汝昌從敦敏、敦誠的詩出發(fā),認為他可能死于癸未除夕,亦即一七六四年二月一日。這位在小說中描寫過賈府諸多節(jié)日盛況的天才,在壯志未酬的壯年,死于一個“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的日子,的確是異常凄慘的。關于他的卒年,還有一種說法是甲申年春。無論如何,至一七六四年暮春,雪芹的去世應該是無疑問的?;钪臅r候固然寂寞潦倒,在他死后的二百五十年間,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