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楊同學
我們的老師Mr Ramage和我們分享了一個他當侍酒師時的故事。一男一女,貌似是一對情侶。坐穩(wěn)不久,便指向酒單,說要一瓶1934年的拉菲。Mr Ramage非常謹慎地拿著菜單,將手指非常不留痕跡地指向1934年拉菲一行小字旁邊的價目——17000歐元——再問客人,你確定要點這瓶嗎?客人點頭。
不同于一些美國的侍酒師,在法國的侍酒師永遠不能直接問你,您今天大約想喝什么價位的?他們總是會繞來繞去地問你,你在家喜歡喝什么樣的?你今天是否有特殊的慶祝?諸如此類。當然,也會通過你的外表來判斷你想要的價位。
過了一定年份的酒,就基本不能判斷酒的質(zhì)量了。這個餐館里有兩瓶1934年的拉菲,一瓶的酒位比另一瓶更高一些,說明這瓶酒因為存儲條件等原因蒸發(fā)的速度要慢一些,氧化程度要稍好一些。所以Mr Ramage便把那瓶他猜測會差一些的那瓶酒給了這桌客人。
因為是老酒,Mr Ramage非常謹慎對待,沒有醒酒。剛打開來嘗的時候,發(fā)現(xiàn)酒還不錯。但只能用“不錯”來形容,不多也不少。給客人斟上以后,客人也滿意,Mr Ramage就退下了。
但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之后,Mr Ramage再去嘗酒(以判斷是否要去醒酒)的時候,這瓶酒就已經(jīng)變成醋了!Mr Ramage非常緊張,怕客人會鬧,畢竟花17000歐元來喝醋總不是最佳選擇呀。但他折回來問客人意見時,客人非??鋸埖谜f他好喜歡這瓶酒!So good!客人最后喝完這一整瓶后,聽說店里還有一瓶,直接又點了一瓶。——這說明人傻錢多速來的道理放之四海皆準。
他抱著這一瓶可能質(zhì)量會更好的期待開了瓶,沒想到還不如第一瓶——這說明只通過酒位來判斷老酒的質(zhì)量是完全靠不住的。
最后這桌客人喝了兩瓶1934年的醋,花了34000歐元,滿意地回家了。
在場的同學問Mr Ramage,那如果客人指出了酒的問題,你們怎么辦呢?Mr Ramage沒有直接說“那也不能怎么辦”,而是用了一種極其法國人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首先,這類酒的主要功能已經(jīng)不是品酒本身了,而是品歷史?!?“而我們的餐館便是要把這樣一個我們餐館珍藏的文化遺產(chǎn)與客人分享。幾十年的時間里,誰也沒有進過這瓶酒的門。這扇門里是什么,誰也不知道。我們賣的不是酒,而是打開這扇門的門票。如果客人沒有這個共識,如果只是抱著好奇或批判的態(tài)度,那我們就不賣?!?/p>
同學們又問,“門票”說固然好,但能夠明說嗎?怎么取得客人的共識呢?
他說,確實不能明說啊。所以侍酒師要具備判斷客人是否有此共識的能力——例如他手里拿的車鑰匙呀,手表呀,他的聊天內(nèi)容呀,他的措辭方式呀,和他一起吃飯的人呀,是他的妻子呢?還是別人的妻子呢?
同學們大笑。
好一個“判斷客人是否有此共識的能力”,將一個爭奪社會認可的名利場裹上了層層精致的帷幔,憎惡者稱之為虛偽,寬容者則稱之為那一抹溫柔。溫柔中,車鑰匙、情人、和談資化為小溪流向了這個世界的意義大海,也混入了紅色瓊液中。
于是,喝名貴老酒,不是值不值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獲取共識的能力的問題。在這樣一種共識中,又一個人進入了他們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