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
王老師叫王永勤。在我遙遠的印象中,王老師應該是文革以前的師范畢業(yè)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某一天,王老師和他的妻子一起,坐著一艘船,沿著大運河,從一座城市來到江浙交界處的一所農(nóng)村中學,從此以后,他們就把家安在這里了,他們迎來一批一批的學生,又送走一批一批的學生。從前有句話叫作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這也一樣適合于王老師和他的學生。
我就是王老師的一個學生。
王老師瘦瘦高高,戴一副近視眼鏡,性格溫和,從不大聲說話,即使學生犯了錯,王老師批評起來也都是輕聲細語的。這應該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的樣子吧。那時候我們還小,頭腦中恐怕還沒有什么“知識分子”的概念,只是覺得,“知識分子”就應該是王老師這樣子的。
王老師教我們語文。
語文課上,我們把語文書拿了出來,王老師說:“今天不用課本,這個星期我們上一節(jié)補充課,課文不在課本上?!?/p>
王老師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白楊禮贊。
王老師說:“這是一篇很著名的散文,是茅盾寫的,我們節(jié)選其中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在從前的初三語文課本上?!?/p>
王老師揚一揚手里的書,我們根據(jù)王老師的要求,把課文工工整整地抄了下來。
節(jié)選的片段是這樣的: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撥,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王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背出來,有一個功課不好的同學也把“白楊禮贊”的片段背了出來,王老師很高興。王老師大概是希望我們成為白楊樹那樣的人,王老師自己也是一棵白楊樹。
王老師也有固執(zhí)的時候。有一次王老師布置我們寫作文,是讓我們寫關(guān)于辯證法的作文,我寫了一篇《沒有大糞臭,哪來稻谷香》,王老師大加贊賞,還在課堂上作為范文念了。可是學校另一位教數(shù)學的陳老師,卻從嚴格的邏輯角度說這篇作文寫得有問題,不應該作為范文。于是,王老師和那位數(shù)學老師爭執(zhí)起來,無論數(shù)學老師擺什么道理,講什么邏輯,王老師都寸步不讓。數(shù)學老師辯不過王老師,最后沒有辦法了,直接來找我,跟我講了半天的道理,讓我承認這篇作文寫得不好。
最后這件事情是怎么結(jié)束的,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反正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王老師那么頂真,那么執(zhí)著。也不知道現(xiàn)在學校里的老師,會不會為了一篇小小的學生作文如此認真如此負責地進行探討。
更重要的是,當我聽著《白揚禮贊》的那些優(yōu)美的的詞句,當我的作文被作為范文在課堂上朗讀的時候,我內(nèi)心的寫作情結(jié)、文學情結(jié),漸漸地開始萌芽,漸漸地滋長起來了。
有一天夜里,有幾個小偷摸進了王老師家。王老師驚醒了,他聽見他們在說話,他們說的是拿什么什么東西。在黑燈瞎火的屋里,他們準確地搬走了王老師家的一些東西,王老師事后分析,一定是熟悉情況的人。
被搬走的東西中有一臺收音機,這是王老師家最珍貴的東西,還有被子和衣服。王老師喊起了睡在隔壁的陳老師,他們一起去追。小偷在前面跑,他們在后面追,追著追著,小偷扔下衣服,又追著追著,小偷扔下了被子,但是收音機始終沒有扔下。
小偷逃走了。
王老師家遭竊,我們都十分緊張,王老師卻很平靜。他照常給我們上課,只是在開始講課文前多加了一句話,王老師說:“老師家里的東西可以被偷走,但是我們學到的知識是偷不走的?!?/p>
那是發(fā)生在1970年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多年。這四十多年中,我忘記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卻將王老師這句話一直記在心中。
王老師應該早已退休了,那所叫作新賢初中的學校恐怕也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但是,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有些人,卻是永久存在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協(xié)主席。 插圖:陳 罡)
責編: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