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艷
1977年,人們在日內瓦威爾遜的地下室里發(fā)現(xiàn)了一只裝滿私人文件的紙板箱,在這些文件之中,有一個女人與心理學大師榮格、弗洛伊德的書信,還有這名女人的日記,她在其中傾吐了對榮格的愛情以及他們崎嶇的情感經歷。日記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經鑒定,這個紙板箱屬于一個名叫薩賓娜·史碧爾埃的俄國女人。這一發(fā)現(xiàn)勾起了人們極大的好奇心,因為沒有人會想到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和弗洛伊德竟然有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經歷,這一發(fā)現(xiàn)也讓我們關注到一個一直被歷史遺忘的女精神分析師——薩賓娜·史碧爾埃。
“完美”的巧合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夢的解析》,標志著精神分析理論基礎的建立。在隨后的幾年里,榮格開始從事著名的“詞語聯(lián)想”測驗。根據(jù)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詞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的不同,可以發(fā)現(xiàn)榮格后來稱為“情結”的某種東西。榮格在1903年閱讀《夢的解析》時,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所探索的問題與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論不謀而合,自己在“詞語聯(lián)想”實驗中觀察到的壓抑“機制”,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釋和說明。這使他激動異常,甚至想將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于臨床治療。同時,榮格在其論文《假性瘋狂》中提到了一個由別人最早報告的病例“薩賓娜.S”。這篇論文發(fā)表幾個月后,榮格收治了一個真叫這個名字的猶太女孩,還不到19歲,這些巧合使榮格異常激動,而她也給榮格的人生帶來了新的轉折。
榮格這樣描述薩賓娜·史碧爾埃入院時的情形:“她的狀況如此糟糕,時而陷入重度抑郁狀態(tài),時而大笑、哭泣或者尖叫,在這兩種狀態(tài)之間相互轉換。她無法正視別人的面孔,一直低著頭,而且無論是誰碰她,她都會吐出舌頭,露出滿臉的厭惡?!睒s格和她面談后,從她的行為反應中推斷她得的是癔癥,也就是精神分裂癥或“歇斯底里”癥。
癔癥并不是神經系統(tǒng)發(fā)生結構性變化,而是神經系統(tǒng)在創(chuàng)傷的作用下發(fā)生功能性變化。有些創(chuàng)傷可能會帶有性的特征,比如童年期的性虐待創(chuàng)傷。弗洛伊德聲稱癔癥的癥狀是由于童年期受到性侵犯的記憶受到了壓抑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研究結果源自他開始使用的一種全新的、非催眠式的治療方法,他稱之為“精神分析”,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問答來追尋病人的病源。
1904年,史碧爾埃入院,她天性聰慧而且受過良好教育,與醫(yī)院里其他來自中下層、患癔癥的病人不同。同時她又陷于典型的精神錯亂中,因此成為弗洛伊德最新觀點的完美實驗品,也是榮格試圖利用新理論臨床治療病人的最合適的實驗品。
父親的手
史碧爾埃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她在日記里表現(xiàn)得嚴肅認真,思維冷靜而深刻,也提到許多自己關于精神和心理學方面的看法。這與她在榮格辦公室里發(fā)了狂似的描述自己過去的記憶時大相徑庭,讓我們更加關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她患上精神分裂癥。
史碧爾埃的父母很富有,經常游走各處。但他們之間并不相愛,各有各的風流韻事。史碧爾埃的母親經常將丈夫的名字大寫以表示對他的不滿和一種發(fā)泄,因為在德語里“史碧爾?!本褪恰鞍缂儩崱钡囊馑?。當看慣了這世界的污濁后,母親希望史碧爾埃能與外界隔離開來,所以自她出生后就被禁止接觸一切有關“性”的話題。因為母親非常富有,能隨意更改本地高中的課程,以使女兒不用學習生殖方面的課程,所以史碧爾埃對生活中有關性的事一無所知,性意識一直被壓抑著。她的父親有憂郁癥,也看不慣妻子的不忠,試圖破壞母親給女兒建立的“純潔”的環(huán)境。父親也是愛她的,但這種愛又是扭曲的,總是希望通過一些肉體接觸來實現(xiàn)。所以父親偶爾會把她叫到房間,然后用手打她的屁股,無論她有沒有做錯事。史碧爾埃也深愛著父親,她的愛不但痛苦并且糾纏著恥辱和自虐。在那之后,她經常幻想著被父親毆打,由此產生性愉悅,但同時也覺得受辱,產生強烈的厭惡感。這種強烈的心理沖突造成了她意識的分裂。
有一次她與榮格外出散步,不經意間外套掉在地上,榮格把它撿起來并用竹杖拍掉灰塵,沒想到她卻異常激動,并撲過去把外套奪走。她的這種極端反感實際上是因為榮格拍打衣服的動作令她想起了父親打她的場景,刺激她陷入精神錯亂。
被上帝選中的人
榮格替史碧爾埃做了四個半月的精神分析。這種治療方法不同于以往把病人隔離的非人道方法,而是建立在人道、平等的基礎上,與病人敞開心扉的治療方式。每隔一天,他就和她待上一兩個小時,坐在她身后,進行記錄和分析。他試驗了上面所提到的“詞語聯(lián)想法”,即一個接一個地從一張表上念單詞,病人每聽一個詞,就必須回答出她聯(lián)想到的第一個單詞,沉默和猶豫的時間都用秒表來測量。隨著分析的進行,她記起三歲左右時被父親脫下褲子打屁股的情景,這時她突然變得很興奮,就像平時看見兄弟被父親揍一樣。她的病已經發(fā)展到看見別人遭懲罰會憤怒,同時這種怒火也會產生性興奮的程度了。
榮格在醫(yī)治她的癔癥期間,聽她說“自己心里老飛著一個說德語的小天使,別人張口前我便知道真相”,他由此斷定史碧爾埃擁有做醫(yī)生的潛質。談話,只是史碧爾埃接受治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協(xié)助榮格工作,作精神分析師的助手。這無疑為史碧爾埃后來成為一名真正的精神分析師奠定了基礎。他們漸漸成了工作伙伴,一起驗證學術理論,探索未知領域,在更廣泛深刻的層面上交流。當榮格讓史碧爾埃幫忙寫出一篇有關詞語聯(lián)想療法的文章后,她的自信心顯著增強了。她的建議異常出色,榮格吃驚地說:“像你這樣的頭腦可以推動科學的進步,你應該成為一個精神病學家?!?/p>
上帝給了她做心理學家的天賦,她有一種可以說是直覺的能力,甚至有的時候,她一度認為自己可以預見未來。很奇怪,她可以領會榮格的思緒,使他們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同時她還具有超凡的智力,使她得以將自己的“反抗”構建成一種理論。
可怕的玩笑
大概是1907年的某個時候,史碧爾埃在寫給另一個人(無法得知具體姓名)的信件中提到她對榮格的感受:“榮格醫(yī)生應該是最偉大的天才,因為他的影子漂浮在我的眼前,就像一個諸神之子。”在1908年榮格與史碧爾埃的信件來往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非同尋常了。榮格在信中對她的稱呼已經從“我親愛的朋友”變成了“我親愛的”;榮格甚至還寫到:“你無法想象,擁有一個可以去愛的人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對于這個人,我絕不會將她放在平庸的習俗之中使她受到禁錮,而她自己也絕對不會這么對待自己?!眅ndprint
但之后,由于榮格一直想有個兒子并如愿以償,他不得不正視他的處境:他已經是有妻有兒的人了!更何況他還是“一夫一妻”制的擁護者。于是他和史碧爾埃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開始后悔,認為他們之間應該恢復醫(yī)生和患者的關系,僅此而已。這對史碧爾埃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她在日記中寫道:“他對我說了很多,說他為我付出了很多,而且還在持續(xù)付出……于是,所有這些合成一句話就是:他又只是我的醫(yī)生了”。榮格的夫人也覺得她已經忍受得夠久了,于是給史碧爾埃的母親寄去一封匿名信,要求她把女兒從榮格醫(yī)生那兒拯救出來。史碧爾埃的母親致信榮格問明緣由,榮格回信時沒有否認戀情,但卻聲稱他與史碧爾埃關系不同尋常的原因是從未向她收費,而本來他的治療每次要收10法郎,因此最后他希望對方能選擇這種“普通的解決辦法”。
在最后一次與榮格見面并怒不可遏地離去之后,史碧爾埃離開了蘇黎世,跑到鄉(xiāng)下試圖恢復理智,她的父母也匆匆趕來照料她。在走投無路時,她選擇寫信給弗洛伊德求助。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可算是榮格的“父親”了,兩人共同研究精神分析領域的各個問題。榮格告知了弗洛伊德他與史碧爾埃的一切,弗洛伊德則幫助他們實現(xiàn)和解。從史碧爾埃寫給弗洛伊德的一封長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史碧爾埃對榮格深切的愛:
四五年來,我愛他勝過世上的一切,如今卻被他生生推開,受到鄙棄……四年半以前,榮格是我的醫(yī)生,后來成了我的朋友,最后成了我的“詩人”,也就是說愛人。終于,他奔向了我,事情的發(fā)展就像所有的戀情一樣充滿詩情畫意……
史碧爾埃試圖接受當時的處境。在最需要愛的年齡,她遇到榮格,感到美好而驕傲,但榮格迫于家庭和事業(yè)的壓力卻不得不和她斷絕親密關系。對于史碧爾埃來說這等同于理想的破滅。這段甜蜜而苦澀的感情最后造成雙方的痛苦。不過盡管這段失敗的戀情給她留下了一個永遠的感情陰影,但并沒有擊垮她,或許還給了她“化悲憤為力量”的前進動力,使她能在心理學領域留下可貴的成果。
“煽風點火”的人
1910年下半年,薩賓娜·史碧爾埃在成為新一代精神分析師的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由于導師一直沒有時間閱讀她的論文初稿,史碧爾埃把初稿寄給了榮格,這個她許久都不愿與之交流的人。榮格對她的論文大為贊賞,并在回信中寫道:“你的論文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p>
史碧爾埃這篇名為《一個精神分裂癥(早發(fā)性癡呆)病例的心理學意義》的論文于1911年在《年鑒》上發(fā)表。她的論文告訴榮格,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幼稚的、沉迷于幻想中的女孩,她已經變成一位年輕的專業(yè)人士,她可以保持在適度的距離觀察事物,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天分直達心理學的深邃之處。
這時她又再次成為了榮格最親密的合作者,在萊瑙精神病院擔任駐院心理醫(yī)生。但過了不久,在參加完博士學位的期末考試之后她便離開了蘇黎世。這次,史碧爾埃離開蘇黎世前往維也納的一個原因是弗洛伊德。在未被邀請的情況下,史碧爾埃出現(xiàn)在一次討論會上。弗洛伊德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邀請她在下一次會議上宣讀一篇論文。她選擇的主題有關死亡本能,這個發(fā)現(xiàn)足以使她在下一個時代功成名就。對此發(fā)現(xiàn),弗洛伊德不僅沒有寫過文章甚至連想也沒有想到過,她的論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里面提到的一些材料他不贊同。
很顯然,由于史碧爾埃的很多觀點源于弗洛伊德主義,使得她逐漸向弗洛伊德靠攏。然而在弗洛伊德面前,她又時時為榮格的觀點辯解和抗爭。弗洛伊德體察到她仍然愛著榮格的心情,她卻說,她并非因為愛情才抗辯,而是為了真理。另一方面,榮格和弗洛伊德的觀點越來越有分歧,使得他們的關系逐漸疏離。這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他倆的事,但冥冥中好像正是史碧爾埃的出現(xiàn)才導致了這個結果,她在無意中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風。
悲劇的結局
在史碧爾埃確定自己與榮格沒有未來后,她嫁給了同為俄羅斯猶太人的一位醫(yī)生,名叫保羅·謝夫特爾,他們有了兩個女兒。后來她在日內瓦行醫(yī)并發(fā)表論文,帶來了發(fā)展心理學最為前沿的知識。她的論文甚至還被弗洛伊德引用,據(jù)稱對其“死亡本能”理論產生了影響。史碧爾埃專攻的是兒童心理學,并在俄羅斯洛斯托夫市開辦了蘇維埃第一家兒童心理醫(yī)院。1923年,她想在俄羅斯教授精神分析,但造化弄人,她的三個兄弟在大清洗中被殺,她的丈夫去世前精神失常。盡管史碧爾埃和她的女兒在大清洗中活了下來,但在1941年,納粹進攻蘇聯(lián)期間,她和兩個女兒與這個城市中的其他猶太人一起被帶往一座猶太教堂,母女三人在那里被殺。當時,史碧爾埃年僅47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