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困境兒童的“回家”路》(《民生周刊》2013年第31期)一稿時,我心里沉甸甸的,陜西省寶雞市福利院里孩子們的眼神和笑容令我至今難忘。雖然他們生活的地方窗明幾凈,穿著干凈整潔,眼中卻沒有正常家庭孩子的鎮(zhèn)定與自豪、缺少家庭溫暖和心靈歸屬感的他們,對幸福的渴望十分強烈。
這里的孩子們,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也沒有飽含愛意的壓歲錢,但他們都很堅強。張玲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渭梅女自幼失去了雙腿,卻仍堅持努力學習。他們雖然遭遇不幸,但都能繼續(xù)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
殘障寄養(yǎng)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更為堪憂。雖然他們的數(shù)量目前并不龐大,但并不代表他們沒有享受更好生活的權利。
其實,寶雞市在關愛孤兒方面做得很好。政府不僅給予福利院內孤兒生活補貼,還包攬了康復訓練、大病治療、基礎教育全部費用。民間的愛心捐贈也不勝枚舉。
但這些孤兒還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愛。這不是苛求,因為他們缺了太多我們所擁有的?,F(xiàn)在政府正從“無限責任”轉型為“有限責任”,因此慈善定位可以更注重普惠和公平,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和鼓勵非政府組織在慈善工作中承擔更多責任。慈善組織也不能“缺位”,可繼續(xù)整合各方資源,發(fā)揮更大的慈善效應。公眾和社會志愿者也可以盡己所能提供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