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志 呂海江
2河南中醫(yī)學院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又稱老年性黃斑變性,是一種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退行性可致盲性疾病,發(fā)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后。其確切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也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分為干性和濕性兩類,濕性AMD以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為主要特征,治療上主要圍繞如何抑制或消除CNV進行〔1〕,目前西醫(yī)多采取貝伐單抗或雷珠單抗玻璃體腔注射,或行PDT光動力療法等,雖然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費用較高,普通患者很難承受,在實際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難以得到推廣。呂海江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yī),從醫(yī)40年,臨床經(jīng)驗豐富,理論知識深厚,對于本病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現(xiàn)將其治療濕性AMD的辨證思路及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介紹如下。
AMD的發(fā)病與年齡相關,呂海江教授認為這是人體機能衰退過程的一種病理表現(xiàn)?!镀⑽刚摗吩唬骸霸獨庵渥?,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脾胃之本弱,飲食自倍,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不賴以濡養(yǎng),氣血旺盛,精足氣充而神采奕奕,氣血不足,陽衰于外,陰虛于內(nèi)。脾胃居中焦,吐故納新則“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血精液方可生化無窮。張景岳認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yǎng)生之主?!闭f明脾胃在防病、延緩衰老及維持機體健康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醫(yī)眼科五輪學說認為:瞳神屬腎,統(tǒng)屬水輪,即黃斑亦歸腎水?!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蘭室秘藏》曰:“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薄?〕陳達夫〔3〕在六經(jīng)辨證中也提出“黃斑區(qū)屬于足太陰脾經(jīng)”。黃斑是中心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黃斑能否聚光視物全賴精氣所養(yǎng),而脾胃是后天精氣化生的所在。
呂海江教授根據(jù)歷代眼科醫(yī)籍的理論和治療原則,結(jié)合自己長期對本病的臨床研究認為:脾氣虛弱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治療脾虛是其關鍵。
中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漸衰,易出現(xiàn)津液代謝障礙及血行不暢而形成痰濁,瘀血。痰瘀二者互為因果。痰濁和瘀血是機體受致病因素作用后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而且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多種病變?!秲?nèi)經(jīng)》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之睛?!边@說明眼與臟腑之間,依靠經(jīng)絡的連接貫通,保持著有機的聯(lián)系,通過經(jīng)絡的不斷輸送氣血,才能維持眼的視覺功能。在解剖學上,眼內(nèi)脈道幽深,經(jīng)絡細,久病傷及脈絡,傷絡則氣血不行成瘀〔4〕。
因此,呂海江教授認為,在黃斑變性的發(fā)病過程中,痰瘀水濕相合為病,既是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又是病理變化的產(chǎn)物。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氣血和平,長有天命。”氣血充盈和調(diào)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重定靈蘭要覽》說:“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脾是五臟之中臟腑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當人體臟腑功能低,氣機相對虛弱,“元氣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然停留而瘀”。脾氣虛弱,病邪內(nèi)生,或外邪乘虛而入,均可使人體臟腑組織及經(jīng)絡官竅功能紊亂,發(fā)生疾病?!鹅`樞·口問》云:“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薄短绞セ莘健ぱ蹆?nèi)障論》中云:“眼通五臟,氣貫五輪。”欲升清陽之氣,亦先補脾氣,氣充方能納運有常,散精有力,目竅四肢得養(yǎng),目視精明,體健有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無氣不行?!鹅`樞·百病始生》也說:“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睆脑摬〉牟∫蛏峡矗昀象w虛,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機體臟腑組織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內(nèi)外各種致病邪氣,乘虛侵襲人體。脾的功能失常,出現(xiàn)津液代謝障礙及血行不暢形成痰濁,瘀血。痰瘀二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血瘀停痰,痰瘀礙血。氣血瘀滯使水濕上泛,引起眼底水腫,出血,滲出等病變。整個發(fā)病過程與脾主運化水濕功能有關。
呂海江教授認為:黃斑變性的病機應以脾氣虛弱為本,痰瘀互結(jié)為標。治療要根據(jù)辨病和辨證相結(jié)合,局部和整體相結(jié)合的原則,采用益氣健脾治其本,利水滲濕,活血散結(jié)治其標。運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法,使脈道通利,瘀血去新血生,從而改善眼底局部狀態(tài),加強眼與五臟六腑的脈絡聯(lián)系,恢復黃斑視功能。
患者,男,68歲,2007年3月2日來就診,主訴右眼突然視力模糊伴變形3個月余,并訴有失眠、健忘、納差、心煩氣悶,大便溏泄。檢查視力右眼0.15,左眼1.0,右眼底可見視盤邊界清,色可,動靜脈比=2∶3,黃斑區(qū)色素紊亂,有滲出,中心凹反光消失。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提示黃斑區(qū)有花邊狀熒光素滲漏。舌質(zhì)淡白,周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證屬氣虛血瘀,脈道阻塞,血不歸經(jīng)。治宜益氣健脾,活血通脈。藥用益氣復明湯:黃芪15 g、白術15 g、丹參 6 g、豬苓 10 g、黨參 15 g、川芎 10 g、生蒲黃 10 g、茯苓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三七粉 15 g。服藥2周,右眼視力0.4,出血明顯吸收,黃斑區(qū)水腫減退,上方再服15劑,右眼視力0.6,眼底黃斑區(qū)出血基本吸收,黃斑區(qū)中心凹反射可見,F(xiàn)FA檢查提示黃斑區(qū)有低熒光,未見熒光增強,擴大。
按:本例為脾氣虛弱型黃斑病變,由于氣虛血瘀所致,因“血不行則為水”,脈道瘀阻致黃斑區(qū)水腫滲出,視力下降。治則為補中益氣,活血散結(jié),自擬益氣復明湯,取氣行則血行之意。方中黨參,黃芪合用健脾胃助運化,共為君藥;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具有燥濕健脾利水之功,促進眼底水腫吸收,同時脾健則統(tǒng)血有權,血不外溢,共為臣藥;當歸、白芍、丹參、生蒲黃,三七粉合用,補血活血止血,補而不壅滯,止而不澀,使瘀血去新血生,共為佐藥;葛根入陽明經(jīng),鼓舞胃氣,載諸藥上行頭目為使藥。全方使脾氣強健,清陽之氣上升,氣血津液各安其道,眼底血止腫消,九竅通利,目視精明。
[1]李鳳鳴,劉家奇.實用眼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509.
[2]姚大莉,王明芳.用內(nèi)眼辨證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J].四川中醫(yī),2002,20(6):7-8.
[3]羅國芬.陳達夫中醫(yī)眼科臨床經(jīng)驗[M].成都:四川科學出版社,1985:46-58.
[4]沈雪勇.“目系”淺析[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1996,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