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業(yè)種子總站,山西太原 030006)
山西呂梁地區(qū)馬鈴薯大棚早熟栽培技術
王拴福
(山西省農業(yè)種子總站,山西太原 030006)
山西呂梁地區(qū)多是貧困老區(qū),山地多、氣候冷涼。利用當地現有的溫室、大棚等設施,選擇適宜的早熟品種,進行馬鈴薯大棚早熟栽培,可在6月下旬至7月收獲上市,正值市場馬鈴薯銷售淡季,售價高、經濟效益好。
馬鈴薯是山西呂梁地區(qū)主要農作物之一,但種植模式單一,以中晚熟種植為主,在9月底集中收獲上市,經濟效益較差,甚至還經常出現賣難的問題。利用當地現有的溫室、大棚等設施,進行馬鈴薯大棚早熟栽培,可在6月下旬至7月收獲上市,此時正值馬鈴薯銷售淡季,售價高、經濟效益好,是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1品種選擇
選擇生育期60~70 d(天)的早熟品種,如荷蘭的費烏瑞它和國內的早大白、中薯8號。因早熟品種退化快,要求選用的種薯級別高,費烏瑞它要選用原種級別,其他國內早熟品種應選用一級良種以上的脫毒種薯。
2地塊選擇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忌連作地塊,避免選擇前茬種植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茬口的地塊。
3整地施基肥
2月下旬應及時扣棚膜提高地溫,當棚內土壤解凍后及時整地,深翻耙細,有條件的地區(qū)應秋季深耕,耙耱整平保墑。施肥量可根據地塊肥力進行配方施肥,一般每667 m2施用腐熟有機肥3 000~5 000 kg、三元復合肥(N∶P∶K為15∶15∶15)50 kg、硫酸鉀20 kg作基肥。有機肥可結合整地撒施,化肥可在壟行條施。
4種薯處理
4.1 切塊催芽 種薯通常在播種前20~30 d(天)(2月中下旬)出窖,置于室溫15~18 ℃、散射光條件下催芽,濕度保持在80%左右為宜,種薯堆放不宜太厚,以2~3層為宜,否則下部塊莖的芽細長,不利于播種。催芽過程中薯塊要常翻動,以使幼芽均勻粗壯,并隨時剔除病薯、機械損傷、畸形或凍傷的薯塊。播種期前2~4 d(天)、芽長約0.5 cm時即可切塊。切塊要充分利用頂芽,對于小薯塊可直接通過薯頂縱切成兩塊;大薯塊從尾部開始,按芽眼排列順序螺旋狀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的正常管理,7月中上旬可采收上市,比露地葡萄早上市一個月左右。二是秋延后栽培。早春蓋簾遮光降溫一直延續(xù)到4月底、5月初,葡萄始發(fā)芽后揭簾進入正常管理,10月中下旬開始夜間蓋簾保溫,葡萄成熟后采取掛枝保鮮的方法,將采收期延遲到元旦上市。葡萄定植后到第2年略有產量,第3年進入結果高峰,每667 m2產量可達3 000 kg以上。利用大棚開展反季節(jié)果樹栽培,生產的產品彌補了市場間隙,可確保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利用外保溫雙列式鋼架大棚,科學利用非耕地資源,積極發(fā)展反季節(jié)果蔬生產。利用較低的建造成本,實現高效的產出規(guī)模,獲得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在生產上得到了快速推廣。目前,臨澤縣已建成示范推廣面積110 hm2(1 650畝),并已輻射推廣到周邊縣區(qū)。部一切為二,每塊必須保持1~2個芽眼,每塊質量30~40 g為宜。如薯塊太大,可先切去種薯尾部無芽眼部分,然后按上述方法切塊。為防止病薯的病原體通過切刀傳染給健康種薯,應注意對切刀進行消毒。一般用75%酒精或0.5%高錳酸鉀水溶液作消毒液,每人準備兩把切刀輪流使用,一把切刀切種,另一把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待用,定時更換,若發(fā)現病薯、癥狀可疑的薯塊,應立即剔除,并把切刀擦拭干凈后消毒待用。切好的薯塊放在通風弱光處晾曬2~3 d (天),待傷口干燥愈合后即可播種。
4.2 藥劑拌種 為了避免種薯帶菌造成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的普遍發(fā)生,以及土壤中的土傳病菌侵入薯塊造成薯塊腐爛影響出苗和爛母,藥劑拌種防治效果較好。可在切塊后用滑石粉2 kg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 g +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100 g +15%農用鏈霉素2 g混合后拌薯塊100 kg,也可在播種前使用70%吡蟲啉(高巧)濕拌種劑20 mL +70%丙森鋅(安泰生)可濕性粉劑100 g噴霧拌薯塊100 kg,于苗期防治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和二十八星瓢蟲等效果較好。
5適時播種
在3月中下旬、棚內10 cm深土壤溫度達到7~8 ℃時播種。采用寬壟雙行種植,以120 cm寬做壟,壟高20 cm,每壟播種2行,壟上行距40 cm,株距25 cm左右,播深10~12 cm,每667 m2播種4 500株左右。播后選用幅寬100 cm的地膜覆蓋壟面,覆膜時要求做到膜平膜緊,緊貼壟面,兩邊用土壓實,有條件的可在膜下鋪設滴灌帶或微噴帶。
6田間管理
6.1 破膜放苗 一般播種后15~25 d(天)出苗,出苗前發(fā)現苗頂土后應及時破膜放苗,避免幼苗在膜下被燙傷,放苗后將膜口用土壓嚴封實。
6.2 溫濕度管理 早熟品種生長期僅有兩個多月,田間管理應以促為主。出苗前,以增溫為主,不通風換氣。由于該地區(qū)海拔高,春季夜溫低,晝夜溫差大,出苗后苗期棚內溫度、空氣濕度的調控非常關鍵。白天棚內溫度不宜超過28 ℃, 夜間不宜低于12 ℃。具體管理措施:早晨太陽升起后,如棚內出現霧氣,應開小風口透氣排濕,隨后關閉風口增溫;上午溫度升至25 ℃以上時,逐步拉大風口通風換氣,避免溫度太高時突然拉大風口降溫,造成冷風閃苗;下午棚內溫度降至23 ℃以下時,及時關閉風口保溫;夜間棚內應注意防凍, 如遇降溫可在大棚四周覆草苫防凍。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延長通風時間。當棚內夜間溫度穩(wěn)定在15 ℃以上時,可打開風口晝夜通風。
6.3 中耕培土 齊苗后可結合澆水在壟溝淺中耕1次;出苗后20~25 d(天)可深中耕1次,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同時揭除地膜,在現蕾期再中耕和培土1次,盡量多培土、培高壟,形成方肩大壟,增加結薯層,防止薯塊露頭變綠。
6.4 水肥管理 苗期一般不追肥澆水,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即可。如墑情不足,可順壟溝小水快澆,不可大水漫灌,以免降低地溫,增大棚內濕度,土壤見干見濕后及時淺中耕。馬鈴薯現蕾開花期、塊莖膨大期對肥水需求大增,土壤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85%?,F蕾期結合培土,在壟側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銨10 kg、硫酸鉀10 kg。進入塊莖膨大期,根據長勢可葉面噴施2~3 g·kg-1磷酸二氫鉀溶液1~2次。如膜下鋪設滴灌帶或微噴帶,可結合灌溉進行水肥一體化追施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水溶肥,現蕾期可施用水溶肥(N∶P∶K為20∶20∶20)1次,每667 m2用量為1 kg,薯塊膨大期施用水溶肥(N∶P∶K為15∶15∶30)1~2次,每667 m2每次用量為1 kg,結薯后期至成熟期控制澆水,收獲前1周停止?jié)菜?/p>
7病蟲害防治
應控制棚內濕度,避免棚內出現高濕低溫現象,以減少病害發(fā)生。如出現晚疫病癥狀,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間隔7 d(天)噴1次,連噴2~3次。在收獲前2周停止噴藥。
8收獲
正常收獲在6月下旬植株葉片開始變黃、塊莖逐漸成熟時進行,但大多時候可根據市場行情適時收獲。收獲前2~3 d(天)先割掉地上部莖葉運出田間,以減少塊莖感染帶病。收獲的塊莖要進行晾曬,同時剔除病爛薯和傷薯,按大小分級裝袋。
王拴福,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新品種新技術及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推廣工作,電話:0351-7036148,E-mail:wsfsxty123@163.com
2013-12-05;接受日期:201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