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聰, 周志堅, 王 君, 連明昌
(吉林大學 地球信息探測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6)
磁力儀是測量地球和其他星球以及人體(或動物)磁場,即磁感應強度或磁通密度的儀器[1]。當今,磁力儀廣泛應用在各科研領域中,如空間探測、地質調查、海洋油氣勘探和生物醫(yī)療等[2-3]。磁力儀根據(jù)理論設計和制造可分為很多種,本文中的氦光泵磁力儀是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高靈敏度的光泵磁力儀,它除了具有無零點漂移、不須嚴格定向等優(yōu)點之外,還具有便于連續(xù)記錄和遙測的特點[4-5]。
氦光泵磁敏傳感器是利用原子在外磁場中產(chǎn)生塞曼分裂為基礎,并采用光泵和磁共振技術研制成的[6]。其中的氦室氣壓影響著共振信號的強弱和弛豫時間,從而影響測量精度[7-8]。傳統(tǒng)制作氦室的方法是對其充入以經(jīng)驗值為準的氣壓的氦氣,裝入探頭后測試探頭整體效果。由于氦室體積和材料上的差別,這種充氣方式并不能保證每次都能得到理想的共振信號,此時難以判定是氦室的問題,即便確認是氦室的影響后,還必須從抽真空開始重新制作氦室。本文就測試氦光泵磁敏傳感器氦室的吸收比,設計出基于MSP430F149單片機的實驗系統(tǒng)。利用該系統(tǒng)可以在抽真空-充氣裝置上對氦室吸收比進行實時地觀測,其意義在于對氦室的充氣有一個評判標準,根據(jù)此標準氦室可以獲得最佳的吸收比。從微觀角度講,就是發(fā)生最大的光泵作用,進而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同時避免了將氦室取下檢測所帶來的不便。
一般情況下,氦原子磁矩為零,即無磁性,不能直接用作儀器樣品。當在低氣壓、高純度的氦氣中發(fā)生高頻放電時,氦原子經(jīng)受激躍遷和自發(fā)躍遷至3S1亞穩(wěn)態(tài)上,此時的氦原子具有了磁性。如果將有磁性的氦原子放在被測外磁場中,那么原子能級將發(fā)生塞曼分裂,由原來的一個能級分裂成3個塞曼次能級,且能級間距相等,其大小與外磁場成正比[9]。由于熱平衡下次能級的粒子數(shù)接近相等,所產(chǎn)生的共振信號十分微弱,這就需要改變粒子在各個能級上的分布,光泵是形成非波爾茲曼分布的方法之一。氦燈產(chǎn)生1 083 nm光線(D1線起主要作用)[1,8],經(jīng)光學組件后變成圓偏振光,氦室中的亞穩(wěn)態(tài)氦原子吸收D線,按照選擇定則躍遷至高能級上,停留10-8s后又以等概率自發(fā)躍遷回到亞穩(wěn)態(tài)各個次能級上去,如圖1所示,此過程透過氦室的光線逐漸變弱;經(jīng)一段時間后,原子富集在某一次能級上,光泵作用的效果使氦原子磁矩達到定向排列,透過氦室的光強變強[7,10]。設點亮氦燈,不點亮氦室時,光敏電壓為U1;同時點亮氦燈和氦室時,最小光敏電壓為U2,則吸收比定義為
吸收比可以反映出氦室吸收D線的程度,是衡量光泵作用強弱的重要指標,本文目的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δ值。
圖1 利用Δmj=+1的D線形成光泵作用的能級躍遷示意圖
若再加一與光軸垂直的射頻場RF,當電磁波頻率等于次能級輻射頻率時,氦原子能級間發(fā)生受激躍遷,即產(chǎn)生磁共振作用,氦室中的氦原子再次吸收D線,最終在各個能級的原子數(shù)目達到均衡,透過的光線最弱。測定此頻率可以推得外磁場值。
本系統(tǒng)包括光泵磁敏傳感器、抽真空-充氣裝置、光敏電壓采集電路三部分。
光泵磁敏傳感器組成如圖2所示。系統(tǒng)中利用高頻振蕩電路激勵氦燈和氦室,將其中的氦原子躍遷至亞穩(wěn)態(tài)。光學組件由凸透鏡、偏振片和1/4波長片組成,調節(jié)偏振片和1/4波長片夾角至45°,氦燈產(chǎn)生的1 083 nm波經(jīng)光學組件后變成圓偏振光。氦室固定在抽真空-充氣裝置上,真空抽到滿足要求后,充入氦室一定壓強的氦氣,激勵氦燈和氦室進行實驗測量,其優(yōu)點是避免了傳統(tǒng)方法中將氦室取下測試所帶來的不便,節(jié)省了材料,同時縮短了氦室的制作時間。凸透鏡將光匯聚到光敏元件上,本系統(tǒng)選擇噪聲小,響應頻率接近共振頻率的G8605系列高性能的光敏二極管作為光敏元件,經(jīng)過電流-電壓轉換電路,將光信號最終轉換為電信號[11],供給后續(xù)電路檢測。
圖2 光泵磁敏傳感器組成框圖
高頻振蕩器采用晶體振蕩器中的皮爾斯C-B形式[12-13],如圖3(a)所示,其特點是電路具有很高的Q值和特性阻抗以及頻率高度的穩(wěn)定性,通過C3、C4和L1,調節(jié)諧振頻率至16 MHz。為了防止負載對振蕩電路工作的影響,在振蕩輸出加一級緩沖器電路,如圖3(b)所示。緩沖器使用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射極跟隨器,輸出阻抗約等于R3。由于氦燈和氦室的點亮和維持消耗一定的功率,故電路最后需要高頻功率放大,采用乙類放大,如圖3(c)所示。其中寬頻帶變壓器Tr1和Tr2分別作為輸入和輸出的阻抗變換。R1用來穩(wěn)定晶體管的輸入阻抗,D1可以抑制基極電流隨溫度上升而增加,利用R9和R7調整基極偏壓電流,L2使用高頻扼流圈。
氦室中的氦氣純度直接影響著光泵作用效率和共振信號線寬,如果氦氣中所含有的雜質氣體成分較多,那么氦原子與其他原子的頻繁碰撞,導致亞穩(wěn)態(tài)的氦原子數(shù)目下降,氦室對D線的吸收受到損失。同時,
(a)高頻振蕩器(b)射極跟隨器
(c) 高頻功率放大器
圖3 高頻振蕩電路原理圖
由于碰撞作用加強,產(chǎn)生強烈的去取向作用,降低了測量精度。因此對氦室中氦氣的純度要求很高,至少99.995%,而且需要精確控制充入氦室的氣壓[14-15]。本系統(tǒng)中的抽真空-充氣裝置主要由抽真空單元、充氣單元、控制指示單元、烘箱加熱單元等幾部分組成。其中抽真空單元包括抽低真空的真空泵,高真空的渦輪分子泵和超高真空的濺射離子泵,同時利用烘箱加熱可以降低管道壁上的雜質殘留,從而提高真空度,抽氣極限真空度可達10 nPa。通過旋轉放氣微漏閥,觀察薄膜壓力計,可對充氣氣壓實時地精確控制,其精確度約為10 Pa。抽真空-充氣裝置的組成框圖如圖4所示。
圖4 抽真空-充氣組成框圖
本系統(tǒng)采用了MSP430F149型單片機作為核心控制器件,該單片機是TI公司推出的16位單片機,具有超低功耗、系統(tǒng)穩(wěn)定、外圍模塊豐富等優(yōu)點[16],同時其內部自帶12位ADC模塊,為系統(tǒng)設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當激勵氦燈和氦室時,光敏元件輸出的直流電壓U1和U2經(jīng)單片機內部的ADC轉換,分別顯示在液晶上,同時實時地顯示吸收比δ,通過按鍵可以實現(xiàn)對采集電壓的存儲以及將存儲的數(shù)據(jù)傳送到PC機上。電壓采集電路如圖5所示。
圖5 光敏電壓采集電路框圖
MSP430F149單片機內有JTAG調試接口和電可擦除Flash存儲器,軟件環(huán)境常用IAR公司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嵌入式工作臺,開發(fā)調試方便、靈活。程序初始化工作主要是對ADC、Flash的工作寄存器設置,以及對液晶和按鍵連接的IO口定義。電壓采樣采用單通道多次采樣求平均值的方式減小誤差;Flash分為4 kB主存儲器和256 B信息存儲器,這里用到了信息存儲器中的A段。進入主程序While循環(huán)后,不斷檢查各個按鍵的動作,分別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單片機與PC機采用RS-232串口通信,外圍電路簡單,滿足該系統(tǒng)要求。圖6為吸收比測試流程圖。
圖6 吸收比測試流程圖
測試所用的氦室尺寸為φ34 mm×50 mm,并用12 V蓄電池供電。將整個磁敏傳感器固定在無磁性架臺,并保證其平穩(wěn)地放置于抽真空-充氣裝置上,同時盡量使光軸、氦室軸線以及光敏元件的接收窗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測試的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吸收比測試系統(tǒng)實驗結果
該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對光泵磁敏傳感器吸收比的實時測量,且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氦室的吸收比在38%以上。經(jīng)過玻璃封割操作、裝配磁敏傳感器,可以檢測到較理想的共振曲線,達到了預期的光泵效果,證明所制作的氦室是合格的。
本文設計了基于MSP430單片機的吸收比測試系統(tǒng),利用該系統(tǒng)可以在抽真空-充氣裝置上實時地測量光敏元件的輸出電壓及氦室的吸收比,同時給出了氦室充氣氣壓合格的量化標準,既節(jié)省了材料,又縮短了氦室的制作時間,避免了傳統(tǒng)檢驗方法的繁瑣,為光泵磁敏傳感器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jù)。
[1] 朱亞彬,成正維,劉依真.對不良導體導熱系數(shù)測量實驗的改進[J]. 大學物理,2004,23(4):25-27.
Zhu Ya-bin, Cheng Zheng-wei, Liu Yi-zhe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or conductor[J]. College Physics, 2004, 23(4):25-27.
[2] 楊永華,曾 輝,陳美華.改進型導熱系數(shù)測量儀的研制與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20-23.
Yang Yong-hua, Zeng Hui, Chen Mei-hua.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 of improve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instrument[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30(3):20-23.
[3] 孫慶龍,王玉梅.利用穩(wěn)態(tài)法測定不良導體的導熱系數(shù)[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0,37(10):69-70.
Sun Qing-long, Wang Yu-mei.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or conductor by using the steady state method[J]. Metrology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2010,37(10):69-70.
[4] 解俊梅,田淑英,侯方卓.穩(wěn)態(tài)圓筒法測定材料的導熱系數(sh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7,16(3):42-45.
Xie Jun-mei, Tian Shu-ying.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by using the steady cylinder method[J].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1997,16(3):42-45.
[5] 張建智,周孑民,章世斌.穩(wěn)態(tài)圓筒壁法自動測量顆粒導熱系數(shù)的改進[J].有色金屬,2004,56(4):146-149.
Zhang Jian-zhi, Zhou Jie-min, Zhang Shi-bin. Improvement of partic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utomatic measuring with steady cylinder method[J]. Nonferrous Metals,2004,56(4):146-149.
[6] 周其云.溶液導熱系數(shù)測定儀的研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6,15(3):60-61.
Zhou Qi-yun. Development of the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solution thermal conductivity[J].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1996,15(3):60-61.
[7] 李麗新,劉圣春,劉秋菊.用綜合測量方法設計固體導熱系數(shù)測試實驗室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4):435-438.
Li Li-xin, Liu Sheng-chun, Liu Qiu-ju. Design of theermal conductivity test desk for solid materials with multi-measuring method[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6,25(4):435-438.
[8] 賈斐霖,李 林,史慶藩.穩(wěn)態(tài)法測算導熱系數(shù)的原理[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11,29(4):609-613.
Jia Fei-lin, Li Lin, Shi Qing-fan. Principle of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based on steady-state method[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29(4):609-613.
[9] 馮 毅,梁滿兵.穩(wěn)態(tài)平板導熱系數(shù)測定儀的誤差分析[J].廣州化工,2006,34(1):56-59.
Feng Yi, Liang Man-bing. Error analysis on the stable flat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J].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2006,34(1):56-59.
[10] 李 鋒,鄧剛鋒.基于LabVIEW的不良導體導熱系數(shù)測量系統(tǒng)[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9,17(10):1928-1930.
Li Feng, Deng Gang-feng, Measuring system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or conductor based on LabVIEW[J]. Compute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2009,17(10):1928-1930.
[11] 楊世銘,陶文栓.傳熱學[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 吳鐵山,李道銀.大學物理實驗[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3] 徐福新,劉碧蘭.大學物理實驗[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14] 楊黨強,吳 綱,金亞平.大學物理實驗[J].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15] 趙法剛,王云霞.保溫材料導熱系數(shù)的自動化測量[J].自動化與儀表,2009,24(1):48-50.
Zhao Fa-gang, Wang Yun-xia. Thermal conductivity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insulated materials[J].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2009,24(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