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燕
片段一: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小球,你最想要哪一瓶?(展示數量不一樣的小球)
生齊答:第一瓶!
師:為什么呢?
生1:因為第一瓶的小球多。
師:如果要讓得到4瓶小球的同學都高興,怎樣辦?
生2:4瓶的小球要一樣多。
生3:將小球平均分。
生4:把瓶子里的小球加起來,求出平均數再分。(多數同學同意這種做法)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他想到的這種方法,老師給它取一個名字,叫作“求和均分”。
生1:我還可以把多的小球拿出來,分給少的,使4瓶的小球一樣多。
師:真是愛動腦的孩子,他的這種做法,老師也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移多補少”。
賞析:關注學生生活,以“公平分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時,給學生充分的展示平臺,當學生說到“把瓶子里的小球加起來,求平均數”時,教師用“求和均分”概括了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當學生提到“把多的小球拿出來,分給少的,使4瓶的小球一樣多”時,教師用“移多補少”總結了求平均數的另一種方法。在學生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不僅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而且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另外,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來看,這樣的導入方式“簡而不繁”,直奔重點。
片段二
出示兩個求平均數的式子:(8+6+5+9)÷4=7(個),(2+3+7+16)÷4=7(個)。
師:觀察兩道式子的平均數與各數量,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第一個式子里的括號中有兩個數比平均數大,還有兩個數比平均數小。
師:你的眼睛真亮,還有不同發(fā)現嗎?
生2:第二個式子的括號里還有一個數與平均數相等。
生3:兩組數據的數有的比平均數大,有的比平均數小,還有的與平均數相等。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全面,還有哪位同學的發(fā)現與他一樣?
生4:我發(fā)現平均數可能比一組數據中的某個數大,可能比某個數小,也可能與某個數相等。
賞析:學生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可能會很模糊,教師在設計時通過觀察平均數與數據中的數,讓學生發(fā)現平均數是介于大數和小數中間,這樣一來,學生對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意義就容易多了。其次,通過“觀察——發(fā)現”這一探究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為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好鋪墊。
版段三
師:同學們真棒,老師獎勵最認真聽課的同學玩拍球游戲。(要求:把12位同學分成兩個小組,限時10秒,比哪個組拍的次數最多)
師:老師想知道兩個組的同學拍球次數的排名,怎么算?
生1:算出每個組拍球次數的平均數,再比較平均數,平均數大的排第一。
師:你真棒,還有不同算法嗎?
生2:我覺得只要求出每組拍球總的次數就可以了,因為兩個組的人數一樣多,總數大的平均數就大。(多數同學贊同這種算法)
師:你真了不起,老師的算法也和你一樣。老師把第三次拍球的機會獎給你們組。(讓4位同學再次拍球)展示三個組拍球情況
師: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組的成績最好。
生:不公平?。ū姸嗤瑢W抗議)
師:怎么不公平呢?
生:第一組與第二組有6個人拍球,而第三組只有4個人拍球,不能用總數排名,只能用平均數排名才公平。
賞析:成功的數學課不在于用了多少學具,而是要合理地利用所準備的學具。以4瓶小球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玩乒乓球的喜好,獎勵學生拍球比賽,當教師故意說“第一組成績最好”時,引起同學們的“抗議”,此時老師并沒有馬上對同學們的“抗議”作出解釋,而是問“怎么不公平”?將疑問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問題中理解為什么要求平均數。這樣的設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討論中領悟新知識。
片段四:
教師出示練習:小河的平均水深110厘米,小紅身高112厘米。小紅雖不會游泳,但在河里玩耍不會有危險。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生1: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老師教育過我們不能下河玩耍,這樣會很危險。
師:你真是個聽話的孩子,能謹記老師的教誨。還有不同想法嗎?
生2:我認為小紅下河玩耍危險,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小紅身高112厘米,眼睛到頭頂的高度不止2厘米,如果小紅下河玩耍,水已淹過了鼻子,會因為呼吸困難而有生命危險。
師:這位同學想得真周到,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3:我也認為小紅下河玩耍會很危險,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可有的地方的水會比110厘米深,有的地方的水可能等于或小于110厘米,如果小紅到水深的地方玩耍,會很危險的。
賞析:這節(jié)課從導入到練習,學生都學得很輕松,掌握得很扎實。整節(jié)課將學生從學習觀摩者的角色轉變成實踐者、活動的承載者、過程的生成者的理念在每個片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練習設計量小卻緊扣學生生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還讓學生領悟了怎樣用平均數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責任編輯: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