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娟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淺述圓器的造型及制作方法
蔣國娟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圓器壺類造型,要求達到“圓、穩(wěn)、勻、正”?!皥A”,要求富變化,有感情,在肩、腹、足等過渡,要見骨見肉,骨肉亭勻,整體達到“珠圓玉潤”的藝術效果;“穩(wěn)”,指穩(wěn)定,除指整體權衡比例,要求壺體與蓋、肩、腹、底、嘴、把、足、以及各部過渡處,比例勻稱,渾然一體;“正”,指制作嚴謹、規(guī)范、挺拔、端正。
圓器、造型、制作方法、形態(tài)
紫砂圓器造型,是陶瓷中出現最早的基本形態(tài),在用紫砂泥來制作圓器時,它的成型方法與其他陶瓷成型方法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紫砂壺用泥片成型。紫砂壺造型,以圓器造型最為普遍。以球體、半球體、圓柱體為基本形態(tài)。運用各種曲線變化、組合造型,嘴、把、足、蓋、鈕與身筒相互協調,便可產生多種變化。一把上好的紫砂圓器茗壺,無論是整體、半圓、橢圓等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壺體的協調統一,賞心悅目,視覺和觸覺上的平衡、和諧、韻律、對比等等,通過形式來體現超越自然形態(tài)的內在美感。所以在茗壺世界中,簡練的幾何形圓器上乘之作,經得起眾人的挑剔實非易事。前輩藝人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主要是用眼光,憑經驗,直觀形象地確立壺形的輪廓線形,達到紫砂術語上俗話所說的“登樣、稱勢”的感覺,這種傳統的審美觀念缺乏現代設計理念,受到歷史的局限,缺乏現代設計理念。
圓形壺中之“掇球壺”,壺身以三個圓球體堆積構成,故名“掇球”。大圓為壺身,中圓為壺蓋,小圓為壺鈕。壺之全身,無處不圓,無處不渾,圓中寓節(jié)奏,圓中富變化,渾然天成,為圓器壺類之典范佳作。扁圓器中之《虛扁壺》,壺身極扁,但扁而氣昂,口、蓋、嘴,無不協調諧和,似天然生成于壺體。以半圓組成之《半瓦當壺》,造型別致,別具一格。明、清時期制作的一種《四系扁圓壺》,扁腹、小口、圈足。左右設四系,用以系繩,是一種提攜之酒壺,形制較奇特。宜興紫砂圓壺類,多數素身。一般以陶刻作飾,少數以塑作裝飾,通常都塑于流、足、蓋和鈕等部位,其中以鈕上塑飾最為習見。圓器壺類造型,要求達到“圓、穩(wěn)、勻、正”?!皥A”,要求富變化,有感情,在肩、腹、足等過渡,要見骨見肉,骨肉亭勻,整體達到“珠圓玉潤”的藝術效果;“穩(wěn)”,指穩(wěn)定,勻指整體比例,要求壺體與蓋、肩、腹、底、嘴、把、足、以及各部過渡處,比例勻稱,渾然一體;“正”,指制作嚴謹、規(guī)范、挺拔、端正。
圓器的制作過程,是用木搭子將泥段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和泥條,用矩車劃出壺體各部位圓形泥片,用泥條圍成壺身。打身筒,先打底部,上好底片翻身,將多余泥漿刮凈,然后拍打壺口部,與口尺寸配合好。脂泥是紫砂壺制作中的黏接料,水分以制壺需要而定,拌時要勻和,直接關系到成品壺的質量。口部滿片,保持壺體中空及濕度,不使壺變形。用竹篾只規(guī)范壺身、壺腹、壺肩、壺底的弧度,依壺的結構,用脂泥粘接口部、頸部及底部。粘接結束,用復只、竹尖刀將其細部整理光潔,用刮底石加工壺底,使之勻整。用脂泥粘接壺蓋弧形的虛片,修整成預定的蓋形,壺蓋翻身,用勒只整理光潔。用泥段做成捻的子,裝上壺蓋并清理干凈。用通嘴尖刀插入毛坯嘴中心,并來回滾動形成壺嘴內壁,然后,用手將毛坯彎曲成嘴形。將紫砂泥搓成泥段,彎成壺把。鉆嘴眼,并用脂泥粘接壺嘴。校正口、嘴、把、成三點一線,最高點保持三平。用獨果等工具修整嘴孔。用明針刮光壺肩、壺嘴、壺把等部位。用矩車劃開壺口,用鰟鮍刀修整壺口,并與壺蓋相吻合。用竹拍子刮光、刮清壺體內部泥跡使其干凈光整。壺體基本完成后,可在壺底、壺蓋、把梢下鈐上壺藝家印章,壺底用頂柱支撐,印章對準位置,并用木榔頭敲擊,使印文清晰。全壺制作結束后,讓其自然干燥,即可入窯燒成。
宜興紫砂壺的形制,歷經千年發(fā)展,變化豐富,是歷代藝人經長期的艱苦的辛勞而創(chuàng)造。歷代名師巧匠,都擅長制作某類造型,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1]《紫砂珍品集》
10.13212/j.cnki.csa.2014.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