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短時間內(nèi)幾乎占領(lǐng)了朝鮮全境,朝鮮國王一路哭號著向宗主國大明求援。當時的大明一副大國姿態(tài),對日本這個對手缺乏認識,對于出兵援朝這事也不是特別熱情。大臣們互相扯皮,決策過程緩慢而復(fù)雜。
當時的國防部長一一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出兵,可出兵就得花錢。別看大明龐然大物,手里的銀子卻一直緊巴巴的。這時候有人給萬歷遞上一份奏章,說朝廷有困難,小的忠心耿耿,愿意出兵代勞,落款是大明建州衛(wèi)都督僉事努爾哈赤……
朝鮮人一聽就不干了,他們怕日本人,更怕建州女真人,迎虎拒狼的事可不能干,于是這事就黃了??膳瑺柟嗟淖嗾陆o了石星一個靈感:大明不出兵,可以讓其他國家出兵嘛,大明只要賞賜給他們幾個頭銜就行了,可謂惠而不費。
但到底該找哪些國家出兵,石星就不知道了。于是他決定咨詢一下民間智庫——程鵬舉。這個人是外交圈子里的政治掮客,熟悉政府部門之間的潛規(guī)則。
程鵬舉說,不如去找暹羅。石星如果有點地理常識,就得一個大耳光抽過去。暹羅就是現(xiàn)在的泰國,日本人打朝鮮,你讓泰國不遠萬里派兵去支援,這不神經(jīng)病嗎?可惜石星的地理學(xué)得一塌糊涂,聽到這個荒唐的提議非但不怒,反而大喜。
程鵬舉之所以推薦暹羅,是因為他正好在幫一個暹羅的使團辦事,如果能扯上兵部尚書的關(guān)系,獲利更巨。于是程鵬舉一拍胸膛,說我有把握說服他們。經(jīng)過一番運作,那個暹羅使團的官員同意上書萬歷,自告奮勇要代大明出兵討倭。
石星高高興興把這事在朝廷上一說,贏得了很多人的贊同,連皇帝都覺得不錯。可也有幾個人黨得不對勁,說暹羅離兩廣最近,要不咱們先問問兩廣總督吧?萬歷心想也好,發(fā)了一封咨文去詢問兩廣總督暹羅的虛實。
可那時候沒微信,石星一算,咨文從北京到兩廣得好長時間,得到回信又得好長時間,太耽誤時間。他就問程鵬舉,能不能讓暹羅先準備起來?程鵬舉一拍胸膛,說沒問題!石星給了他一個參將的頭銜和一大筆賞錢,讓他前往暹羅借兵。
石星萬萬沒想到,程鵬舉這個騙子出海以后,先去了朝鮮,自稱是大明派去暹羅搬救兵的,敲詐了一大筆錢;接著又跑到福建,宣稱朝廷要造大戰(zhàn)船,在當?shù)卮瑥S又貪污了不少,就是沒去暹羅。
程鵬舉那邊逍遙自在,北京這邊來了一個朝鮮使者。石星把他和暹羅官員請到家里款待一番,說暹羅馬上出兵了,你們多親近親近。朝鮮使者雖然不知道暹羅在哪兒,但他認準一個理兒:無論如何得請大明親自出兵,所以我得把這事給攪黃。他找了個機會,偷偷跟暹羅官員說:我們朝鮮不太好走啊,你們得先從廣東繞到琉球,而且朝鮮和日本之間還隔著一段旱地長沙,船過不去……總之是胡說一通。
程鵬舉一直不回來,朝鮮使者又一直沒歸國。于是這事~直拖到了年底,兩廣總督終于回信了:暹羅這個國家陰險狡詐,難以控制,還是不借兵為妙。兩廣總督的邏輯很簡單:暹羅如果出兵,肯定得先路過廣東,我還得給他們安排糧草、住處,萬一起了兵變,我還得給他們擦屁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這樣,在各路官員各懷私心的努力之下,暹羅借兵這樁荒唐事才算徹底完結(jié)。至于程鵬舉這個大騙子,在海上逍遙了將近一年多才被抓獲,身上的銀子早花光了。
編輯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