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辭賦華章 典范永存——郭維森先生與《中國辭賦發(fā)展史》

2014-02-12 09:23:35許結
天中學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郭先生辭賦屈原

許結

?

辭賦華章典范永存——郭維森先生與《中國辭賦發(fā)展史》

許結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郭維森先生治學涉及屈原、司馬遷、陶淵明、辭賦等多個領域,其辭賦研究之成就與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于《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一書,具體而言,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詩賦傳統(tǒng)之考察,二是取則正宗之批評,三是作品詩意之解讀,四是賦學人格之彰顯。

郭維森;辭賦研究;《中國辭賦發(fā)展史》

郭維森,著名作家、文史學家,1931年9月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被聘為教授。2011年8月7日,郭維森先生悄然離我們而去,當晚,懷著無限的哀思,我寫了首追念先生的詩:“騎鶴下?lián)P州,人生得至柔。諍言勤國是,厚德誦同儔。拋卻聲名累,閑觀湖上鷗。中華辭賦史,尚憶幾春秋?!鼻閷嶋y盡,又撰挽先生聯(lián)兩副,一則曰:“大漢文章,筆底波瀾?;菸?;中華賦學,前賢典范永思公?!蔽遗c先生之學緣、情緣多多,但為世人共知者,則是先生20世紀曾主持國家教育部“辭賦史”項目,邀我加盟輔佐而成近70萬言之《中國辭賦發(fā)展史》,該書于1996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曾在一部舊著的重版后記中說:“記憶的閘門是不能輕易打開的,因為那里有太多的感念與艱辛?!蔽彝涣?996年賦史出版獲贈樣書時與先生相視一笑的情景,忘不了1993年我們完成初稿時先生認真審讀時的神情,忘不了1991年我們完成資料整理后開筆撰寫前的茶敘……是先生忠厚長者的風范、詩人性情的投契,成就了“一部書”學術接力的充實之美。撫今思昔,先生的治學影像每每浮現(xiàn)于他的眾多著述中,而在這部精裝舊著的字里行間所讀到的辭賦研究成就與思想,則是我領略先生學術風采最真切的體會。

一、本源意識:詩賦傳統(tǒng)之考察

郭先生為學是平實的,治賦亦然。這一點最突出地表現(xiàn)于他的歷史觀。先生獲得“辭賦史”研究項目甚早,后因諸多原因延宕時日,以致這期間馬積高先生的《賦史》(1987年)出版了,于是他經(jīng)過一番躊躇,將治賦的眼光置放于“發(fā)展”二字,“中國辭賦史”項目的結項成果也就成了《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以下簡稱《發(fā)展史》)。與馬積高先生《賦史》主張“唐賦高峰論”不同,郭先生更注重的是辭賦傳統(tǒng)的研究,追溯本源,就是詩賦傳統(tǒng)的考察。朱熹《觀書有感》論學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辭賦源頭的“活水”,就是劉勰所講的“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文心雕龍·詮賦》),究其根本,即先秦之“詩源”。于此,郭先生著力于兩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是歷史的分析,這在他所撰寫的《先秦至漢初辭賦》第一節(jié)“緒論”之第一段“詩的退潮與楚辭的興起”中有著清晰的昭示。郭先生從多視角看待由《詩》到《騷》的淵承與演變,例如《詩》之“諷諫”與屈騷創(chuàng)作“自怨生也”以及“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關系,彰顯了詩、騷思想與感情的一致性。又如劉師培說“詩賦之學,亦出于行人之官”(《論文雜記》),郭先生則著重于屈原“嫻于辭令”及屈騷作品中大量的尚“辭”表述,即屈騷中反復推陳的“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歷茲情以陳辭兮,蒸詳聾而不聞”“結微情以陳辭兮,矯以遺夫美人”“不畢辭而赴淵兮,恐壅君之不識”,等等,從而論證屈賦“陳辭”與“賦詩言志”在“行人之官”意義上的關系,貫注了一種“史”的意識。再如屈辭用《詩》問題,郭先生指出:《離騷》之“忽奔走以先后兮”,即取意于《詩經(jīng)·綿》“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天問》之“禹降省土方”,即取辭于《詩經(jīng)·長發(fā)》“禹敷下土方”;《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則取辭變義于《詩經(jīng)·大東》“惟北有斗,不可以酌酒漿”等,將詞匯的聯(lián)結導向意義的傳承。另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的分析。例如郭先生舉《詩經(jīng)·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等為例,對應屈原《橘頌》《天問》等作品,以為極其相似,并指出:“陳風也盛行巫風,春秋末年為楚所滅,其詩風本與楚相近。”又如舉《詩經(jīng)·漢廣》首章“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郭先生認為其“多用嘆詞,一唱三嘆,與楚辭聲調十分相似”。同時,從創(chuàng)作的分析來看辭賦的發(fā)源,郭先生能超脫狹義之“詩”(《詩經(jīng)》)而勘進于廣義之“詩”,比如楚聲歌謠。他不僅將楚歌中的《子文歌》《優(yōu)孟歌》《楚人為諸御己歌》《徐人歌》《接輿歌》等與楚辭作品進行對讀比較,而且將產(chǎn)生于楚地的《老子》書中如“眾人熙熙,如享太牢”一段也納入視野進行考量,從而通過作品的分析印證了早期辭賦創(chuàng)作的南方文學特征。

郭先生治賦的歷史眼光既重視詩、騷、賦之同,亦強調其異,正在其異同之間,才最接近歷史真實。《發(fā)展史》的“總論”雖由我執(zhí)筆,但郭先生的兩點指示最為重要,一是從詞語辨明“辭”“賦”之源頭,一是從創(chuàng)作考論“辭”“賦”之異同。如對辭賦異同的考論,我們從“直陳法”“鋪敘法”“用韻法”“構篇法”與“藻采法”五方面展示屈辭與漢賦的相同,又從歷史的演變論述其異。郭先生治賦的這一特點則更多地展示于由其執(zhí)筆撰寫的“辭賦的早期形態(tài)”“漢初辭、賦的混同與區(qū)別”等章節(jié)中。出于歷史的視野,重視文獻與作品的考察與分析,郭先生對賦史的認識常常體現(xiàn)在對一些轉折點的把握上,例如對漢初以梁王菟園為代表的藩國賦的歷史定位,他用“戰(zhàn)國縱橫的殘夢”為題,切實地攫住賦史淵承與轉折的結穴,其論述堪稱于平實中見精彩的典型。

二、祖騷宗漢:取則正宗之批評

郭先生為學是中正的,治賦亦然。在賦史的研究與撰寫過程中,郭先生的“中正”態(tài)度既是持中守正,更是明“變”而守“正”。勘進而言,變在時代與作家情懷,正在賦作之范式。故而明變是其(賦)史識,守正乃其(賦)史心。

我們在《發(fā)展史》的“后記”中曾自評撰寫思想的幾大特點,其中包括“辨析辭與賦之分合變化”“力破‘騷亡于魏’、‘賦亡于唐’之舊識,對唐以后辭賦創(chuàng)作之本事、藝術努力鉤沉顯微,以明其‘文變染乎世情’的時代特征”等,皆明變之思。郭先生所主導的撰史思想之明變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強化唐以后賦史的研究,這個任務由我承擔,以致使唐以后賦史的篇幅幾乎占了全編的“半壁江山”;一是注重歷史轉變,特別是賦體賦藝演變的關鍵處,加以發(fā)微。有關后者,在郭先生撰寫的前四章(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明變的史觀。例如第二章中的“詩的退潮和楚辭的興起”“戰(zhàn)國縱橫的殘夢——藩國賦”,第三章中的“漢大賦的裂變”“賦的旁衍與文的變格”“從游觀賦中分立的音樂賦”“漢末的悲唱與抗爭”,第四章中的“漢賦的承襲與變奏”“建安風力的變調——鮑照賦”“詩與賦的合流”,第五章中的“形式的延續(xù)與內容的變化”“李德裕的效古新篇”等章節(jié)及其內涵的書寫,皆因賦史之變而表彰其賦家、賦作、賦體、賦風之變,以此構成郭先生主張的一源而多元、立體而交叉的賦史構建。

比較而言,如果說“明變”是郭先生在賦史撰寫過程中還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即依據(jù)歷史之遷移與賦體之變化而進行的摹畫與書寫,那么其“守正”的賦史觀念則具有更強的主觀性,是在明變基礎上對賦體與賦史的重新認知。這一史觀,就是前賢所說的“祖騷宗漢”說。賦史“祖騷宗漢”說起于宋代,如宋祁說“《離騷》為辭賦祖”,林光朝說“司馬相如賦之圣者”,項安世說“自屈、宋以后為賦,而二漢盛,遂不可加”,至元人祝堯《古賦辨體》卷三《兩漢體上》謂“古今言賦,自騷之外,咸以兩漢為古,已非魏晉以還所及。心乎古賦者,誠當祖騷而宗漢,去其所以淫而取其所以則可也”,已然定型。這種賦史觀推擴于文學史觀,就是金元以后漸興而盛行于近代的“一代有一代文學之勝”的理論。既然前賢已有定論,何以我說郭先生的“祖騷宗漢”觀有其主觀性色彩?因為其與古人所說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前人是以“則”而排“淫”,是否定辭賦變遷及其價值的仿古論,而郭先生則從通史意識容受古人所謂“淫辭”麗篇,且在容變而明變的基礎上堅持守正的。所以他一方面揭示賦史中大量的“變奏”,另一方面更贊美其具有一代之盛的“正音”。

在《發(fā)展史》中,郭先生是以賦史的描述來展示這一理念的。突出的表征是他所撰寫的《屈原奠定的美學理想》與《義尚光大的漢大賦》(包括《司馬相如與散體大賦》)這兩段文字。在第一節(jié)文字中,郭先生不僅從賦史的意義與作品的分析展現(xiàn)屈原的辭賦價值,更重要的是以屈原為例樹立了一種賦史的美學理想。由此審美實踐立論,其“祖騷”之精神亦如祝堯所謂“重情”,“祖騷”之辭章則在華美,綰合二者,才是美學理想。所以郭先生說:“屈原以其精神和作品影響后世,主要的是其美學思想和悲劇精神。以芳潔自勵者莫不以之為楷模,求真、求善、求美;遭遇破國亡家之痛,或蒙冤受屈遭遇不平者,也莫不以之為同調,抒其哀怨憤懣之情。作為‘詩騷傳統(tǒng)’之一,所涉甚廣,影響深遠。至其……辭藻華美,無疑為漢賦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蓖瑯樱瑢h代散體大賦正宗的形成,郭先生也不是簡單地描述,而是全方位地展示,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原因,以及賦家的追求大美、積極進取、夸耀心理、補袞心態(tài)、神仙思想諸方面,并通過代表性作家如司馬相如的創(chuàng)作實踐,將漢賦的美學風范也典型地烘托出來。

三、文本精華:作品詩意之解讀

郭先生為學是奇崛的,治賦亦然。他是位詩人,其創(chuàng)作包括古典與新體,因為他注重的不是詩的形式,而是精神,是一種棲居于古今華章佳作中的詩意。也許正是這種詩人的氣質與詩心的靈動,使得郭先生在賦史的書寫中,有大量辭賦作品之詩意解讀,從而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精彩。試舉數(shù)例如下。

對宋玉賦的研究,郭先生在對大量文獻鉤稽與考辨的基礎上,將其作品按真?zhèn)蔚目尚哦确譃槲宓龋ㄎ鍖哟危謩e是《九辯》(第一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第二等)、《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第三等)、《招魂》(第四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第五等),而其解讀的功夫則主要用在前兩等的作品上。如對《九辯》創(chuàng)作藝術進行精彩分析,特別是對第一段“悲秋”的解讀,得出其“描寫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性,句式也靈活多變,是在《離騷》基礎上的重要發(fā)展”的結論。同樣,通過對《風賦》及《高唐》《神女》的思想、藝術及寫作方法的分解,說明宋玉賦“開始走出屈原詩篇中的神話世界,而著眼于現(xiàn)實世界的描繪;在技巧上有許多成功的地方,推動了由楚辭向漢賦的發(fā)展”。這是由作品考辨到分析,由賦章解讀到賦史考量的論述,結論雖或與他人相近,但其中的細致分析,信而可征且充滿詩意。

對王延壽的《夢賦》,郭先生通過文本進行心理分析,尤其是對“其為夢也,悉睹鬼神之變怪……于是夢中驚怒……乃揮手振拳,雷發(fā)電舒”的一段分析,抽繹出其內在精神,稱之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不怕鬼的故事”,特別是“這種積極精神,在我國古代文學中不可多得,尤其是東漢時期,讖緯迷信甚囂塵上,王延壽能寫出這樣的賦更為可貴”。由于《發(fā)展史》于每一作品的分析字數(shù)有限,難以盡意,于是郭先生在此基礎上又撰寫《王延壽及其〈夢賦〉》一文,提交給1998年秋在南京舉辦的“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獲得了評講人美國漢學家康達維教授的極高評價。此文后刊登在《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辭賦研究”專欄。在這篇文章中,郭先生對《夢賦》的虛構藝術及創(chuàng)作思想,做出了更為詳盡而精彩的分析,這是通過一篇賦章的研究以彰顯其賦史價值的范例。

對謝靈運山水賦作尤其是《山居賦》的分析,郭先生一則關注當時玄遠之風的影響,其中包括對節(jié)候的敏感而生發(fā)的人生嘆逝,一則又著力于藝術分析,包括風格、章句、字法,特別是對賦中“警句”的解析。如寫山居景象,謝賦中有云:“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惫壬u曰:“四句可謂寫景佳句,作者觀察細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有聲有色,動靜相形。”又如賦中描寫“游魚”數(shù)句云:“輯采雜色,錦爛云鮮,唼藻戲浪,泛符流淵,或鼓鰓而湍躍,或掉尾而波旋。”郭先生評曰:“寫游魚色彩鮮明,姿勢多變,形態(tài)極為傳神?!敝劣谥x賦中“谷稼之事”的描繪,郭先生對其中有關田疇農(nóng)產(chǎn)的詞語大加稱賞,以為“從文學史的角度看,能頗為生動地描寫農(nóng)田景色,在文學上卻是別開生面”。謝詩警句多有精彩,而魏晉以后,作家寫賦也重“置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文賦》),郭先生攫取警句而言《山居》,既有他的詩意發(fā)揮,也是他撰述賦史的生動之處?①。

郭先生在《發(fā)展史》中對杜甫賦的探討所用篇幅雖不多,但對這一大詩人之賦的詩意解讀,還是值得稱述的。郭先生早年師承胡小石先生,胡先生曾論杜甫《北征》詩“結合時事,加入議論,撤去舊來藩籬,通詩與散文而一之,波瀾壯闊,前所未有”(胡小石《文集·一》),此屬“化賦入詩”法。郭先生遵循其義,卻從另一視角將“杜甫化賦為詩”“詩名蓋賦”及明人“唐無賦”說構成杜賦不受重視的三大要因,緣此駁正,方始進入對杜氏所獻“三大禮賦”及其詠物賦之《雕》《天狗》的解讀。當然,相比之下,郭先生更加贊美杜甫詠物賦的特色,如對《雕賦》開端之奇兀,即“當九秋之凄清,見一鶚之直上”云云,郭先生以為“其迅猛雄俊的形象已躍然紙上”。對《天狗賦》既突出天狗威猛、迅捷之形象和剛簡、清勁之品性,又表現(xiàn)其受天子賞識竟棄置不用且遭群獸疑猜的境遇,郭先生感嘆道:“一看便知,這是杜甫結合自身遭遇而發(fā)的感慨?!比朔Q杜甫詩為“詩史”,郭先生以詩賦交融的視點印證杜賦亦具“詩史”的特征,仿佛給我們打開了賦史寫作的另一扇窗口?②。

郭先生詩意地解讀賦篇的例證甚多,比如對劉歆《遂初賦》開啟“述行”主旨,對傅毅《舞賦》動態(tài)之描寫,對音樂賦脫化于游觀賦的史跡,對鄴下文人集團賦中男女之情的描寫,王績詩與賦的交融,盛唐賦邊塞、游藝主題及意境與哲理的融織等之分析,使他的賦史研究顯出生氣,綻放光彩。

四、一種信仰:賦學人格之彰顯

郭先生為學是真誠的,治賦亦然。與郭先生相識之人皆知,他為人正直,對事耿直,治學執(zhí)著,而為學、待人、接物之情感,則是既激切,又淡遠。這在他的賦學研究中體現(xiàn)為不僅是為學而治學,而是于治學過程中體現(xiàn)一種崇高的信仰,是人格的彰顯。在庚寅歲初秋郭先生80誕辰祝壽會上,我曾獻詩一首,詩云:“歲歷行開九秩新,椿齡有慶正庚寅。離騷賦里三家志,松菊堂中五柳巾。德教頻頻援后學,師心奕奕見精神。歡欣共賞初秋月,執(zhí)杖南山又一春?!痹姷念h聯(lián)前言屈原,后說陶潛,而郭先生治學之精髓,于屈、陶最多關懷;郭先生之人格品性,則類屈、陶而彰顯。

在《發(fā)展史》中,郭先生撰述屈原與陶潛的賦只有兩節(jié):“屈原奠定的美學理想”與“淡遠、激情兼具的陶潛辭賦”,但其撰史心志所體示的賦學人格,則貫注于通篇的寫作,乃至他的整個人生。

郭先生對屈原及其辭賦的鐘愛貫穿了他一生的學術歷程,其中最突出的而為其自覺效法的,則又是屈原的因明志而愛國,因中正而耿介。他自早歲撰寫《屈原》到晚年再寫《屈原評傳》,其間又有大量有關屈原的論文傳世,如《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時代特征》《屈原的文化精神》《屈原對真、善、美統(tǒng)一境界的追求》《屈原與莊周美學思想異同辨》《從屈原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論屈原之不容否定》《屈原名字說》《〈離騷〉之“騷”》《〈離騷〉求女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九歌·山鬼〉與望夫石的傳說》《論漢人對屈原的評價》《魯迅怎樣評價屈原》等。這些論文以翔實的考證、精深的義理、清簡的辭章而立足學界,自成一家。我認為郭先生最重的且寄志高遠的,宜為他所推崇的屈子之精神,即《屈原與莊周美學思想異同辨》一文中所贊賞的“純粹之美”“崇高之美”與“和諧之美”,這也是他在賦史撰述中展現(xiàn)的“美學理想”。這一貫注賦史研究的美學理想,是不能輕忽而宜珍重的。

陶淵明辭賦僅存三篇,分別是《閑情賦》《感士不遇賦》與《歸去來兮辭》,前兩篇有所秉承,后一篇獨辟創(chuàng)思,郭先生在《發(fā)展史》中贊美其篇篇“精彩”,尤重后者的意蘊,而以“淡遠、激情兼具”總括陶賦風格,可謂匠心獨運。郭先生亦因秉性相承,由愛陶、好陶而研陶,曾與友人合成《陶淵明全集譯注》,對陶詩、陶文、陶賦已精熟于心,所以在《發(fā)展史》中論析陶賦,也是舉重若輕,隨手拈來,自成妙趣。在其論述中,我最欣賞的是對《歸去來兮辭》的分析與評說,如評述賦中情境:“一切是那么美,那么自然。作者陶溶其中,不求富貴,不慕神仙,順應自然,便能得到很大的安慰?!庇衷u述賦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懷:“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田園的熱愛,除了因田園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外,還因為‘園林無世情’,田園的淳樸寧靜與市朝的污濁喧囂正相對應。稟性淳樸、性情真率的陶淵明選擇了前者?!边@與其說是對陶賦的解析,毋寧講是郭先生讀陶賦時的一種心靈投契,其間的感慨與美好,隱顯于楮墨間。

合觀屈、陶,是郭先生研究賦史的一種精神,綰合屈、陶,又是郭先生人生與學術的實踐,作為《發(fā)展史》的合作者,我與這份性情默契,更為這種真誠感動。

在郭先生的追思會上,讀到先生夫人顧學梅老師的《代郭維森告別書》的人,莫不為之動容,書中寫道:“他——一個勤奮、多思、正直、善良又有些倔犟的人,在這個世上輕輕地走過?!毕壬R終前一年自選了一本論文集,名曰《古代文學的現(xiàn)代意義》,我想,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包括他的辭賦研究,也曾“輕輕地走過”那個曾被稱之為“現(xiàn)代”的時代,但給讀者與未來留下的,卻是深刻、凝重、永遠……

注釋:

①另見郭維森《山居賦及其他》一文,載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

②另見郭維森《杜甫的賦》,載《杜甫研究學刊》1991年第1期。

2014-08-08

許結(1957―),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A

1006?5261(2014)06?0001?04

I206

〔責任編輯 劉小兵〕

猜你喜歡
郭先生辭賦屈原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該干什么干什么
思維與智慧(2022年3期)2022-04-02 16:22:38
該干什么干什么
夢見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父親9年20萬字記錄孩子成長
科教新報(2020年21期)2020-06-05 14:37:33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神仙觀念在漢代辭賦家書寫中的價值體現(xiàn)
屈原送米
祁连县| 望都县| 宁都县| 肇州县| 盈江县| 南阳市| 尼勒克县| 黔西县| 平泉县| 修水县| 岚皋县| 循化| 利川市| 申扎县| 梓潼县| 津市市| 永顺县| 渝中区| 织金县| 威远县| 获嘉县| 肇州县| 承德县| 瑞丽市| 淮滨县| 高尔夫| 南川市| 建平县| 伊吾县| 南丹县| 临夏市| 武川县| 天门市| 贵定县| 明星| 郯城县| 林周县| 商洛市| 儋州市| 临邑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