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鋒
陶瓷注漿成型是利用多孔模型的吸水性,將泥漿注入其中而成型的方法。這種成型方法優(yōu)點是適應性強,是形狀復雜、不規(guī)則的薄壁、厚胎、體積較大且生產批量大的陶瓷制品所采用。欽州坭興陶產品種類豐富,造型各異,不少企業(yè)生產產品采用注漿成型工藝。本人結合幾年來從事坭興陶產品制作的實踐和經(jīng)驗,談談坭興陶注漿成型工藝流程。
坭興陶注漿成型一般由制作模具、注漿、吃漿、放漿、鞏固、脫模、一次修坯和粘結、干燥、二次修坯等工藝流程組成。
1、模具制作。傳統(tǒng)模具的材質一般選用標準的β型拌水石膏粉,加水制成石膏漿,經(jīng)攪拌、真空脫氣等處理,注入按照尺寸和造型要求制作好的母模內。在30℃~40℃下干燥5~7天即成,石膏硬化后脫模,再經(jīng)修整后進行裝配。
2、注漿、吃漿、放漿、鞏固。工序和流程為,先是將加工調制好的陶漿泥注入模具,然后由模具吸附泥漿中的水分,稱為吃漿。接著進行放漿,又稱空漿。是當坯體形成一定厚度時,排出多余泥漿的過程,放出的泥漿收回漿池(或罐)。第四道工序是鞏固。放漿后坯體很軟,不能立即脫模,需要時間繼續(xù)排出坯體水分,增加其強度,這段時間稱為鞏固。鞏固是注漿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續(xù)時間約為吃漿時間的一半。在鞏固過程中由于模型繼續(xù)吸水,坯體含水率不斷下降,坯體由于水份排出而逐漸收縮。當坯體含水率下降到18%~20%左右時(即脫模點),鞏固過程結束,此時坯體很容易從模型內取出。
3、脫模。脫模是從模型中取出粗坯的過程,脫模點的掌握是一個關鍵,脫模過早,坯體強度不夠,脫模困難,且脫模后坯體易塌陷;脫模過遲,坯體會發(fā)生開裂,制作者一般根據(jù)注模時間、制作經(jīng)驗和手感等來確定脫模。
4、一次修坯、粘結。修坯粘結工序包括一次修坯、打眼與粘接等過程。傳統(tǒng)的注漿方式,脫模后的坯體內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經(jīng)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坭興陶修坯工具一般選用光滑的硬塑料膠片及鋼片、鐵片和其它輔助工具來修刮坯體,坯體修整好后再進行接件的安接。現(xiàn)代采用高強石膏?;驑渲#瑝毫ψ{等方法,修粘的工作量已大為減少。修坯、打眼與粘接這些工作都需手工進行,容易出現(xiàn)廢品,必須掌握好坯體的含水率,也要注意預先制作好的接件的含水率與坯體含水率要大致相同,以增加粘合度。
5、干燥。干燥(也稱預干燥),即將坯體含水率從18%~20%(粘接時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傳統(tǒng)澆注方式,坯體的預干燥是在注漿車間內進行自然干燥的,預干燥時間視天氣氣溫高低和干濕度狀況,一般需一至兩天左右,讓坯體緩慢的干燥。經(jīng)預干燥后,濕坯體的含水率從18%~20%下降到8%~10%。涼放的坯體距離保持適中,保持車間空氣流通,要注意防止因干燥過急或干燥不均勻,而造成廢品。
6、二次修坯。二次修坯(修刮)是注漿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將最終決定坯體的尺寸。修刮時坯體含水量要少,修坯時用力要均勻,把握好尺寸,使用工具主要是用光滑的硬塑料膠片修刮,使坯體表面光潔、潤滑。
7、雕刻、燒成、打磨。二次修坯過后,再自然干燥幾天,待坯體含水率在3%~5%左右時,坯體便可進行雕刻裝飾,如不需雕刻裝飾的產品便可裝窯燒制。燒制時間前后需3—4天,待窯溫自然冷卻至60℃~80℃時便可出窯,然后經(jīng)過細致的打磨去璞、拋光和產品檢驗后,便可包裝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