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孟,李秀辰,白曉磊,楊福利,孫彩玲
(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省漁業(yè)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3)
近年來,微藻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化工和可再生能源的原料,備受人們關注[1-4]。但迄今為止,微藻的濃縮采收一直未能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生產,其原因是微藻細胞小、濃度低,采收成本過高[5-6]。目前,生產過程中常用的采收方法有離心分離法、過濾法、泡載分離法、絮凝沉淀法和氣浮分離法等[7-8],其中絮凝沉淀法具有操作簡單、設備投資少等優(yōu)點,常與其他方法一起配合使用[9-10],但絮凝劑的選擇很關鍵。張亞杰等[11]開展了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硅酸硫酸鋁(PASS)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ADMA)絮凝小球藻的研究,并對其實際應用的經濟性進行了評價,得出最低濃縮成本約為589 元/t;Divakaran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殼聚糖對于小球藻具有較好的絮凝效果;張國權等[13]利用殼聚糖絮凝小球藻,降低了現(xiàn)行的采收成本,為生產食用級的微藻產品提供了依據(jù);岳偉萍等[14]利用氫氧化鈉對海鏈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 進行絮凝試驗發(fā)現(xiàn),當氫氧化鈉的質量濃度為0.05 g/L 時,細胞的采收率可達85%;呂樂等[15]發(fā)現(xiàn),納米鐵具有高效沉降藍藻的效果,當pH 為5 時,10 min 內可以絮凝沉降89.6%以上的水華藍藻Cyan bacteria 細胞。
氫氧化鈣是一種廉價易得的絮凝劑,電離產生游離Ca2+及各種帶正電荷的水解產物,小球藻表面的多羥基有機酸或糖類發(fā)生離解,從而使藻細胞表面帶有一定量的負電荷,兩者通過吸附或者電中和聚團沉降[16-18],而加入的氫氧化鈣可以在培養(yǎng)微藻過程中用CO2去除,因此,氫氧化鈣絮凝微藻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由于氫氧化鈣的水溶性較低,且容易受藻液體系的pH、鹽度等因素的影響,過多的添加量不僅達不到微藻采收的要求,且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和成本浪費。薛蓉等[19]對比了硫酸鐵、硫酸鋁、三氯化鐵和氫氧化鈣對小球藻的絮凝效果,發(fā)現(xiàn)用氫氧化鈣作為絮凝劑,成本最低,且上層清液可以繼續(xù)用于培養(yǎng)小球藻,但是并未對絮凝條件進行優(yōu)化。本研究中,選用氫氧化鈣作為絮凝劑,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利用響應面分析法[20]對小球藻的絮凝條件進行優(yōu)化。
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購自大連匯新鈦設備開發(fā)有限公司,氫氧化鈣(分析純)購自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用儀器主要有 BSA124S 型電子天平、UV-7504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雷磁pH-2F型pH 計、CX41 型生物顯微鏡。
試驗用小球藻原藻液的pH 為8.24,細胞密度為8.03×107個/mL,在680 nm 波長下的吸光度值(OD680nm)為0.921。
1.2.1 測定方法
(1)小球藻的細胞濃度。測定藻液在680 nm波長下吸光度值,用以間接表示小球藻生物量的變化,記為OD680nm[21]。
(2)小球藻的采收率。取100 mL 藻液,加入不同量的氫氧化鈣,利用磁力攪拌器攪拌3 min,待均勻后靜置,用注射器緩慢抽取液面下4 cm 處的藻液,測定OD680nm,根據(jù)下式計算微藻的采收率:
其中:OD0為初始時刻藻液的OD680nm;ODt為絮凝時間t 時藻液的OD680nm。
1.2.2 單因素試驗設計
(1)絮凝時間對采收率的影響試驗。取100 mL 藻液,按0.1、0.3、0.8、1.6 g/L 加入氫氧化鈣,利用HJ-3 型恒溫磁力攪拌器攪拌3 min 后絮凝,每隔20 min 用注射器分別緩慢抽取各組液面下4 cm 處的藻液,測定OD680nm,每次取3 個平行樣求平均值,并計算采收率。
(2)絮凝劑添加量對采收率的影響試驗。取100 mL 藻液,按0.2、0.4、0.6、0.8、1.0、1.2、1.6、1.8、2.0 g/L 加入氫氧化鈣,固定絮凝時間,測定OD680nm,每次取3 個平行樣求平均值,并計算采收率。
(3)藻液濃度對采收率的影響試驗。取100 mL 原藻液,用蒸餾水分別稀釋為原來的2、4、6、8、10 倍,固定絮凝時間和氫氧化鈣添加量,測定OD680nm,每次取3 個平行樣求平均值,并計算采收率。
(4)藻液pH 對采收率的影響試驗。利用1 mol/L 鹽酸和1 mol/L NaOH 調節(jié)藻液pH 為8 ~12,加入固定量的氫氧化鈣,絮凝一定時間,觀察不同藻液pH 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1.2.3 響應面法優(yōu)化試驗設計 以單因素試驗為基礎,根據(jù)Box-Benhnken 中心組合試驗設計原理,選取對小球藻采收率影響顯著的因素,以3次平行試驗所得的小球藻采收率的平均值作為響應值(Y),通過Design Expert 8.0.5 軟件進行響應面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各因素之間的最佳組合。
2.1.1 絮凝時間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從圖1可見:絮凝劑添加量為0.3、0.8、1.6 g/L 時,小球藻的采收率隨絮凝時間的增加而增大,前60 min 增加趨勢明顯,60 min 時采收率分別達到29.8%、80.5%和85.3%,之后,絮凝趨于穩(wěn)定;當絮凝劑添加量為0.1 g/L 時,絮凝效果不明顯,采收率小于3.5%。絮凝時間相同時,采收率隨著絮凝劑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絮凝時間為80 min 時,4 個絮凝劑添加量下小球藻的采收率分別為3.2%、30.3%、84.3%、89.4%。一般來說,絮凝時間越長,絮凝劑與藻細胞之間、藻細胞相互之間接觸越充分,結團沉降就越完全,采收率也越高。薛蓉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氫氧化鈣絮凝小球藻90 min時,采收率在90%左右,但是如果絮凝時間過長,生產周期延長,細胞的活性也可能會發(fā)生改變。因此,考慮生產周期成本以及藻體的質量,在本試驗條件下,絮凝時間為60 ~80 min 時,絮凝效果較好。
2.1.2 絮凝劑添加量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從圖1可見:隨著絮凝劑添加量的增加,小球藻采收率隨之增高;當絮凝劑添加量為0.6 g/L 時,小球藻絮凝效果驟增,采收率達到80.7%;絮凝劑添加量再增加時,采收率增加緩慢,當絮凝劑添加量從0.6 g/L 增加到1.4 g/L,采收率僅從80.7%增加到92.2%。這是由于絮凝劑添加量增加,藻體與絮凝劑之間的碰撞幾率增大,絮凝效果顯著,特別是當絮凝劑添加量增加到使藻液體系正負電荷中和的時候,絮凝效果最好,可獲得較高的采收率。繼續(xù)增加絮凝劑添加量,其對絮凝效果的影響減弱。因此,考慮到成本問題及后續(xù)生產的要求,在本試驗條件下,絮凝劑添加量為0.6 ~0.8 g/L 時,絮凝效果較好。
2.1.3 小球藻濃度對采收率的影響 從圖1可見:隨著藻液濃度的降低,采收率隨之降低;當稀釋倍數(shù)為8 倍時,采收率達84.5%,但當稀釋倍數(shù)從8倍增加到10 倍時,采收率從84.5% 急劇降到58.9%。可見,對于低濃度藻液,絮凝劑與藻細胞、藻細胞之間碰撞結團的幾率相對減少,采收率隨之降低。繼續(xù)稀釋時,體系中藻細胞數(shù)量較少,所帶的負電荷不足以中和絮凝劑電離產生的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從而產生一定的排斥作用,致使采收率下降較明顯。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稀釋倍數(shù)為2 ~8 倍時,絮凝效果較好。
圖1 絮凝時間、絮凝劑添加量、小球藻濃度對采收率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flocculation time,flocculant dosage,and Chlorella vulgaris concentration on recovery ratio
2.1.4 藻液pH 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從表1可見:隨著藻液pH 的增加,小球藻采收率下降,當藻液pH 由8 升至10 時,采收率由95.7%降至85.3%。這是由于隨著pH 的增加,氫氧化鈣的溶解性降低,電離產生的陽離子數(shù)量減少的緣故。倘若降低藻液pH,雖然有利于小球藻的采收,但對于其細胞的正常生長可能會產生影響,既不利于小球藻的循環(huán)培養(yǎng),又會造成水體污染,從而增加了處理成本。當藻液pH 為11 ~12 時,產生的絮凝物過于分散,達不到采收要求,且沉淀的小球藻顏色部分發(fā)白,這可能是由于過高的堿性使得藻細胞大量失水而失去活性。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小球藻藻液的pH 為8 ~10 時,絮凝效果較好。
絮凝時間、絮凝劑添加量和藻液pH 試驗3 個因素的水平見表2,試驗設計及試驗結果見表3。
表2 響應面試驗因素水平表Tab.2 Factors and levels in a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A)test
表3 響應面試驗設計及試驗結果Tab.3 Design and results of RSA test
運用Design Expert 8.0.5 軟件對采收率試驗結果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二次回歸模型為
對模型(2)中各因素進行方差分析。從表4可見:絮凝時間、絮凝劑添加量和藻液pH 對采收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P<0.01),其中絮凝劑添加量的影響最顯著,其次是絮凝時間和藻液pH;絮凝時間與藻液pH 的交互作用以及絮凝劑添加量與藻液pH 的交互作用對采收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P<0.01),且前者要大于后者,而絮凝時間與絮凝劑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對采收率的影響不顯著(P>0.05);回歸方程也具有極顯著性(P<0.01),即絮凝時間、絮凝劑添加量和藻液pH 對采收率影響均極顯著。
表4 采收率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Tab.4 ANOVA analysis of recovery ratio regression
響應曲面和等高線如圖2 ~圖4所示。從圖2可見,曲面中的最高點在絮凝時間和絮凝劑添加量均達到最大時得到,和單因素試驗結果一致,說明絮凝時間和絮凝劑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對采收率的影響較低。從圖2 ~圖4可見:絮凝時間與藻液pH的交互作用對采收率的影響最顯著;絮凝劑添加量對采收率的顯著性影響要高于絮凝時間,絮凝時間和絮凝劑添加量對采收率的顯著性影響均高于藻液pH,3 個因素對采收率的顯著性影響依次為絮凝劑添加量>絮凝時間>藻液pH。響應面法分析結果與方差分析結果一致。
圖2 Y=f(A,B)的響應面Fig.2 Responsive surface plot Y=f(A,B)
圖3 Y=f(A,C)的響應面Fig.3 Responsive surface plot Y=f(A,C)
圖4 Y=f(B,C)的響應面Fig.4 Responsive surface plot Y=f(B,C)
綜上所述,利用氫氧化鈣絮凝采收小球藻時,3 個因素中絮凝劑添加量對小球藻采收率的影響最顯著,因此,首先要控制絮凝劑的添加量;同時,考慮到3 個交互作用中絮凝時間與藻液pH 的交互作用對采收率的影響最顯著,合理控制絮凝時間與藻液pH 的交互作用,均可提高小球藻的采收率。
(1)單因素試驗結果表明,當絮凝時間為60 ~80 min、氫氧化鈣添加量為0.6 ~0.8 g/L和藻液的pH 為8 ~10 時,最有利于小球藻的采收。
(2)三因素三水平的響應面試驗結果表明,各因素對小球藻采收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依次為絮凝劑添加量>絮凝時間>藻液pH,絮凝時間與藻液pH 以及絮凝劑添加量與藻液pH 的交互作用對小球藻采收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絮凝時間、絮凝劑添加量和藻液pH 對小球藻采收率的影響可用二次回歸模型來描述。通過響應面法優(yōu)化得出,當絮凝時間為77 min、絮凝劑添加量為0.7 g/L和藻液pH 為9.3 時,小球藻采收效果最好,采收率為93.9%。
[1]孫靈毅,王力勇,趙強.3種微藻兼養(yǎng)培養(yǎng)及營養(yǎng)成分的比較[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4,19(2):146-149.
[2]陸德祥,呂鋒,張耀群,等.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0(6):560-562.
[3]段敏.小球藻油制備生物柴油的試驗和工藝優(yōu)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4]李秀辰,牟晨曉,母剛,等.海洋微藻的加壓氣浮采收工藝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2,27(4):355-359.
[5]Molina Grima E,Belarbi E H,Acién Fernán-dez F G,et al.Recovery of microalgal biomass and metabolites:process options and economic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3,20(7):491-515.
[6]Uduman N,Qi Y,Danquah M.Dewatering of microalgal cultures:a major bottleneck to algae based fuel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2010(2):1-15.
[7]高莉麗.微藻的溶氣氣浮采收技術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8]Knuckey R M,Brown M R,Robert R,et al.Production of microalgal concentrates by flocculation and their assessment as aquaculture feed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6,35(3):300-313.
[9]張鵬,李興銳,張永奎.用殼聚糖絮凝法采收小球藻及上清液再利用的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2,27(2):162-165.
[10]Brennan L,Owende P.Biofuels from microalgae-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prcessing,and extractions of biofuels and co-product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14(2):557-577.
[11]張亞杰,羅生軍,蔣禮玲,等.陽離子絮凝劑對小球藻濃縮收集效果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3):35-38.
[12]Divakaran R,Pillai V N S.Flocculation of algae using chitosan[J].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02,14(5):419-422.
[13]張國權,李琳.小球藻的絮凝沉降采收[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2(12):51-53.
[14]岳偉萍,王洪斌.海鏈藻絮凝及凝后保存技術研究[J].水產科學,2012,31(8):467-472.
[15]呂樂,楊曉靜,關珊珊,等.殼聚糖-納米金屬絮凝劑絮凝沉降水華藍藻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0,4(3):521-525.
[16]常青.水處理絮凝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40-57.
[17]陳春生,楊明德,黨杰,等.堿法絮凝氣浮分離鹽藻的研究[J].海洋開發(fā),2003(3):42-46.
[18]林喆,匡亞莉,郭進,等.微藻采收技術的進展與展望[J].過程工程學報,2009,9(6):1242-1248.
[19]薛蓉,陸向紅,盧美貞,等.絮凝法采收小球藻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2,30(9):80-84.
[20]吳有煒.試驗設計與數(shù)據(jù)處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115-154.
[21]呂旭陽,張雯,楊陽蔡,等.分光光度法測定小球藻數(shù)量的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23):1110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