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吃喝那些事兒——諸葛亮發(fā)明的軍食(之一)
文/王志堅
諸葛亮作為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蜚聲海內(nèi)。然而他屢屢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地食品卻很少有人知曉。
鍋饋與饅頭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留下了“博望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的佳話。這火燒博望一戰(zhàn),直殺得曹軍死傷無數(shù),尸橫遍野,曹將夏侯淳、于禁、李典倉惶潰逃。蜀軍得了博望城,留下五虎上將關(guān)羽領(lǐng)兵駐守。
那年,正值天旱,久旱不雨,城內(nèi)古井干枯,水源斷絕,連做飯的水都剩下不多了。眼看將士們饑渴難忍,軍心浮動,關(guān)羽急得火燒火燎,連忙修書一封,派人連夜送往新野,請諸葛亮下令退兵。諸葛亮接到告急文書,心想:博望乃軍事要地,怎能輕易撤軍棄城呢?苦苦思索了一夜,回書一封,差人飛書送往博望城。關(guān)羽拆開一看,原來軍師在信中告訴他:“用干面,滲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饋,餉將士,穩(wěn)軍心?!边@是一種節(jié)水食品的制作方法。關(guān)羽心里暗暗佩服,想不到軍師不僅善于用兵,就連做餅的方法也知道,真是奇人?。∮谑?,關(guān)羽便按照軍師所言,派人制作饋餅。這饋餅大如舌牌,厚似酒樽,食起來脆香爽口,做起來簡單方便。將士們終于靠著“博望鍋饋”度過了道道難關(guān),守住了博望城。
饅頭原先是一種祭品,起源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它的創(chuàng)造者據(jù)說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據(jù)宋代高承撰《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征孟獲,南遷將渡瀘水(今金沙江),土俗以人首祭神,亮令雜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像人頭代之。饅頭名始此也?!?/p>
這里說的是,蜀漢建興三年(225)秋天,諸葛亮采取攻心戰(zhàn),七擒七縱,收服了桀驁不馴的建寧(今云南曲靖一帶)彝族頭領(lǐng)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guān)系后,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前來送行的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客死異鄉(xiāng),冤魂經(jīng)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諸葛亮不肯殺人,便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命令士兵把牛羊豬剁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饅首拿到瀘水邊,拜祭一番,然后一個個丟進瀘水,頓時瀘水云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shù)囟闪诉^去。
孟獲所在之地古稱蠻地,以人頭祭神是蠻地風俗。諸葛亮用面包肉為人頭之祭,這種祭品稱為“蠻頭”。在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有“當初書蠻頭,自諸葛侯始”之句。從此以后,人們經(jīng)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于首、頭同義,后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為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遂以饅頭為食品。
茶禪
文/鄭子語
拿起,放下。這是喝茶的兩個極簡單的動作,但耐人琢磨。
拿起,是一種擔當和面對,不拿,喝茶就無法完成。拿起,還得穩(wěn)穩(wěn)地將杯子握住,才能從容地將茶湯順暢入口。偶見杯子沒拿穩(wěn),杯子從手中滑落,茶水流了一桌,主人趕緊拿茶巾擦拭,比較尷尬。拿起,若茶杯太燙,則需放下,稍微放一放再喝,以免皮肉燙傷之苦。喝了一點,或一半,或喝完,都可放下。喝茶可以按自己的節(jié)奏來,放下大可隨心。放下,方可輕松以對,才可以接受下一泡茶。
放不下,才有諸多苦惱。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感情,有種種不可承受之重,才覺得累。放下,是放下忙碌的事情,放下紛繁復雜的心緒,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放下身段和面具,回到一杯真實的茶前。拿得起,放得下,如此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