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日前,中國社科院公布《將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落到實處》的報告,其中“人均宏觀稅負接近萬元”、“來自個人所得稅收入占比僅為5.8%”引起不小關注,但網絡上的對應討論多有發(fā)散之處。筆者試就理解財稅體制改革的方法和思路談幾點看法。 首先,良性動員稅基資源是衡量稅制可持續(xù)的基礎。我國今天的稅基資源和改革開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2200多個縣財政中,盈余、持平和虧損的縣各占1/3。而今天,我國最大地級市財政歲入比當年國家歲入還要多。 稅基擴大是好事,但是否存在應該動員的稅基資源沒有動員,不該動員的稅基資源卻屢動不輟的制度扭曲現象?深入到稅入結構中,會發(fā)現企業(yè)稅占整個稅收的比重大,所得稅基的稅入貢獻少得可憐。結果是,對眾多普通企業(yè)和法人收稅偏高,對超大企業(yè)和超級富豪的收稅偏低,因為后者擁有的避稅手段是前者無法相比的。改變這種制度扭曲向良性可持續(xù)財稅體制過渡顯然是改革思考的切入點。 其次,具有一定智慧含金量的公民參與是稅制改革成本低廉的前提。在網絡和坊間輿論中,關于所得稅在國家稅入結構中比例太低的原因思考,絕大多數指向既得利益集團。 但很少有人向另外一維方向思考,關注我國僅向生產者征稅而不向消費者征稅的制度偏頗。多年來,為節(jié)約收稅成本,我國一直實行銷售商代消費者向國家繳稅的制度。正是這種含糊,令我國失去向高收入階層征稅的基本數據通道,使得向高收入階層收稅的制度建設成本非常高。 最后,稅制改革的暢順與否還有賴于公民的信心和耐心。我國稅入制度和期望相比多有不如意之處。但從歷史和橫向地看,我們做得還不錯,應該有自信。 耐心也是必需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財政收入狀況得到根本好轉還是最近幾年的時間,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欠賬還沒還完。比如,我國全民醫(yī)保和社保政策剛剛看見全面改革的曙光,但對復轉軍人,尤其是復員軍人的生計性保障還沒有類似于美國退伍老兵那樣的醫(yī)療和社保制度支撐。在網絡上發(fā)散的觀點中,有少量認為存在制度邪惡的判斷,在自信心和耐心方面都有所不足。 總結起來,國家稅收制度的改革,需要在稅收資源的帕累托改進意義上下工夫,制度尤其是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是關鍵。要完成上述任務,我們自己關于稅制改革的智慧資源和共識的形成是前提。否則,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吵成一鍋粥,在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改革競爭中,就先不攻自破了?!ㄗ髡呤潜本┐髮W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