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長強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鈞瓷不僅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世界陶瓷中蘊藏著很多科技奧秘的奇珍異寶。鈞瓷的出現(xiàn)豐富了中國陶瓷博大精深的科學文化內(nèi)涵,給人們帶來了極其豐富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動人心魄的鈞瓷之所以能蜚聲瓷林,名揚中外,主要是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震撼力。因而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和喜愛,并為中外陶瓷鑒賞家所推崇,成為“御用珍品”、“國之瑰寶”。有位西方學者見了鈞瓷后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即使原來對鈞瓷毫無興趣的美術愛好者,看見它也會忽然變成鈞瓷癡迷者?!?/p>
鈞瓷的藝術美,是通過神奇的窯變美而獲得的。嚴格地說,鈞瓷獨特的藝術成就——釉的乳光美和窯變美是通過其在科學技術上的高度成就實現(xiàn)的。鈞瓷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兩個方面:一是分相乳光釉的創(chuàng)造,二是銅紅釉的創(chuàng)造。這是鈞瓷區(qū)別于其他窯口的重要特點,例如定窯獨到的藝術成就是刻花、劃花和印花;磁州窯獨到的藝術成就是白地黑花等,都主要是通過人工的繪畫、雕刻技術實現(xiàn)的。而鈞瓷的美麗乳光和窯變流紋,則是靠嚴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的溫度、氣氛和冷卻制度,使釉產(chǎn)生液—液分相現(xiàn)象和形成分相液滴在宏觀分布上的不均勻流紋結構而獲得的。有關玻璃和硅酸鹽熔體的液—液分相現(xiàn)象的研究和應用,在發(fā)達國家只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而我們的鈞窯工匠,遠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能嚴格掌握分相乳光釉的配制規(guī)律,成功地運用釉的液—液分相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鈞瓷這樣的絕代佳品,實在不能不說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正如《中國陶瓷史》(1982年版)在評價鈞瓷藝術成就時所說:“宋代鈞瓷創(chuàng)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p>
和其他陶瓷藝術一樣的是,鈞瓷藝術也經(jīng)歷過一個由萌芽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同時又是受到其它陶瓷藝術的影響而逐漸完善和發(fā)展起來的。它屬北方青瓷系統(tǒng),我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chǎn)的主流,裝飾藝術全靠人工刻、畫來實現(xiàn)。到了唐代陶瓷藝術得到高速發(fā)展,除手工裝飾外,釉色打破了單一的青釉而趨向多樣化。除三彩、彩繪、青花、絞胎絞釉外,還有黑釉乳光窯變斑花瓷,山西交城、陜西耀州、河南魯山段店、郟縣黃道、南召縣等地都生產(chǎn)這種花瓷。禹州地處中原,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屬中華民族文化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而且具有發(fā)展陶瓷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目前發(fā)現(xiàn)的考古資料證明,禹州先民很早就從事陶器生產(chǎn)。境內(nèi)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秦、漢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遍及全境。出土的隋代青白瓷的器物,不論造型和釉色,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到了唐代陶瓷工藝技術有了更大的突破,除青、白瓷外,黑釉乳光窯變斑花瓷更加絢麗多彩,這種黑釉花瓷已成為當時禹州的主要瓷種之一。轄區(qū)內(nèi)的萇莊、神垕等主要瓷區(qū),都大量燒制。50年代以來,禹州市曾多次出土黑釉花瓷的完整器物,有的還被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這種黑釉花瓷造型古樸,釉色凝重豪放,別具特色。在黑色釉上潑著大塊的乳光藍斑或白斑紋,利用釉的流動,使陶瓷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窯變”這樣一種引人入勝的藝術裝飾方法;黑釉花瓷上的乳光窯變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后來的鈞窯窯變開啟了先聲。神垕鎮(zhèn)的下白峪村于1977年發(fā)現(xiàn)了唐代花瓷窯址,這處窯址發(fā)現(xiàn)雖晚,但其產(chǎn)品的造型和彩斑的藝術風格和其他瓷區(qū)的花瓷基本相似,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并得到陶瓷界的公認而載入史冊(中國陶瓷史)。
北宋時期,經(jīng)濟繁榮,商業(yè)發(fā)達,科學、文化、藝術得到高度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有所更新,要求陶瓷產(chǎn)品更加精美,因而過去古拙厚重的作品逐漸被典雅秀麗的風格所代替。禹州市在北宋時期青釉瓷生產(chǎn)已相當發(fā)達,瓷窯遍地,煙云遮天,其造型、釉色和藝術風格較之唐代技高一籌。下白峪村唐代花釉瓷窯址附近劉莊青釉瓷的技藝高超,在禹州的民窯中可謂首屈一指。這時對乳濁釉的應用和還原焰的燒成規(guī)律早已能夠掌握,和魯山、寶豐、臨汝、郟縣瓷區(qū)相距不遠,技術上可相互交流,再加之附近生產(chǎn)陶瓷的原料非常豐富。陶瓷匠師在唐代花瓷技藝的基礎上,經(jīng)過長期探索,把含銅元素的原材料加入釉內(nèi)經(jīng)高溫還原燒制,鈞瓷的出現(xiàn)就水到渠成了。
經(jīng)過多年的試驗研究,我們用燒制唐代黑釉的釉料等,在還原氣氛下,燒制出與宋元時期相同的天青、月白等鈞窯乳光釉。這進一步證實,鈞瓷是繼唐代黑釉花瓷出現(xiàn)的,唐代花瓷和鈞瓷乃一脈相承。為了更加令人信服,我們把出土的唐代花瓷和試燒的鈞瓷標本寄往山東,請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劉凱民先生親自作了測試和分析,兩者均為分相釉。又送北京故宮,請古陶瓷專家鑒定,認為“這是奇跡”。所有這些都為鈞瓷和唐代花瓷的關系,以及鈞瓷的起始年代找到了科學的依據(jù),破解了陶瓷界長期爭議的懸疑。
有關鈞瓷釉科學技術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當時鈞瓷標本匱乏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早期的研究和發(fā)表的胎釉化學分析結果數(shù)據(jù)很少,彼此又缺乏共同點,不能使人們對鈞釉化學組成的特點有清晰的認識,無法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nèi)許多學者發(fā)表了很多有關鈞釉研究的文章,為科學分析總結提供了大量的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揭示了鈞釉的化學組成的特點和顯微結構特征,提出了鈞釉乳光藍色和窯變現(xiàn)象形成機理的新見解。
一般都認為,鈞釉的乳光狀態(tài)和窯變現(xiàn)象是構成鈞瓷獨特藝術美感的兩個關鍵的外觀特征。乳光狀態(tài)是指鈞窯那種象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tài)。這是所有鈞窯系釉都具備的共同的特征。乳光狀態(tài)不僅能使鈞釉產(chǎn)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玉石般含蓄的光澤和優(yōu)雅的質感,減少了釉面?;鴰淼母」?;窯變現(xiàn)象是指鈞釉的乳濁度和色彩發(fā)生復雜交錯的流動變化而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銅的引入豐富了鈞窯乳光藍釉的色彩變化,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美的感受。鈞釉乳光和窯變現(xiàn)象賦予鈞瓷特殊的藝術美感是與鈞釉的化學組成和嚴格的燒成工藝密不可分的。鈞釉在化學組成上的特點是三氧化二鋁的含量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高。尤其重要的是鈞釉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磷、鈦、銅、錫四種。鈞釉在化學組成上的特點,對于形成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化學組成上提供了保證。從釉的液—液分相理論看,分相與否首先決定于釉的化學組成和燒成冷卻制度,也就是鈞釉的液—液分相所引起的乳光藍色是由鈞釉化學組成上的特點和特定的燒制冷卻制度決定的。釉中較低的三氧化二鋁和一定數(shù)量的五氧化二磷的存在是引起鈞釉分相的內(nèi)因。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鋁比值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比值是控制鈞釉分相發(fā)生的兩個最敏感的化學因素,也是控制鈞釉乳光效果和窯變效果的兩個關鍵因素。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鋁含量的微小變化,或者其他成分的一定數(shù)量的變化,都可能使釉完全喪失其美麗的乳光效果和窯變效果。鈞釉特定外觀效果對其化學組成變化的敏感性,特別是對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鋁含量變化的極度敏感性,使鈞釉的配制極難掌握。鈞瓷窯變成色的關鍵還在于燒成難度大,不少人稱鈞瓷是“火神”、“火藝之冠”、“火的藝術”,因為鈞瓷是在1270℃——1280℃強還原氣氛下燒成,其燒成過程中要經(jīng)過氧化氣氛、還原氣氛的轉化,才能形成鈞瓷的色彩。鈞瓷燒成溫度上升和冷卻較為緩慢,這一方面對于冷卻過程中液—液分相現(xiàn)象的進行無疑是有利的,一方面是產(chǎn)品燒成時間長,增加了燒成控制的難度。這是因為鈞釉的主要著色劑的呈色對窯爐內(nèi)氣氛變化特別敏感。窯爐的結構、還原時間、氣氛的濃度和純度、燃料的選用、窯工的操作、季節(jié)乃至天氣的變化等都會對鈞釉的成色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禹州陶瓷界曾流傳著“要想窮,燒鈞紅”、“十窯九不成”的說法。這些都說明鈞瓷燒成難度是相當大的。
北宋時期,禹州的鈞窯工匠們在科學測試手段缺乏,設備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在地下挖個土質窯,應用當?shù)卦牧希湍苡行У乜刂柒x釉的化學組成,巧妙地利用燒窯期間火焰性質的變化,掌握工藝過程中復雜而微妙的影響因素,燒制成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十分誘人的窯變釉。其高超工藝,不僅在我國陶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罕見的。
鈞瓷經(jīng)過燒制,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xiàn)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彩和流紋。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象透熟葡萄,或似怒放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牡丹,或深紅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瑪瑙,凝厚深沉。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五彩斑斕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鈞瓷研究者用儀器觀察,發(fā)現(xiàn)古鈞釉異常復雜,大體上分為四層:靠近胎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與天青釉的結構相同,藍色層的上界呈變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狀,釉面下有許多氣泡;第三層是紫紅二色相互交錯的不連續(xù)層;第四層即表面層,是整齊均勻淡藍色的銅氧化層。由于釉層里上浮的氣泡對不同色層的攪動作用,從而形成上述這種特殊斷面結構和絢麗多彩的外觀:有的青如藍天;有的紅似朝霞;有的在青色背景上彌漫各種紅色流紋,像雨過天晴泛紅霞;有的在紫紅色背景上布有藍白絲的流紋,酷似峽谷飛瀑;有的青、藍、紫、紅諸色交錯掩映,宛如多種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有的像大寫意的山水畫,潑墨而就;有的像海市蜃樓、仙山瓊閣;有的像玩猴、俊鳥;有的像人物景觀,飄逸虛幻頗具神韻,遐想無窮。真是觀之如景,入目銷魂,使人百看不厭,鑒賞不俗,余味不盡,陶醉入迷,而愛不釋手。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xiàn)多種窯變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效果。比較常見且為人們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淚痕紋、兔絲紋等。
蚯蚓走泥紋是鈞窯釉的一種最美妙的自然窯變流紋。《飲流齋說瓷》說: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nèi)現(xiàn)粗放紋,垂流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紋?!短昭拧泛汀短照f》對此也有類似的描述。
鈞瓷造型,繼承了我國古代陶瓷和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并逐步用美學法則和造型藝術規(guī)律,反復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獨特設計風格的鈞瓷產(chǎn)品。
宋代名窯輩出,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聞名遐爾。鈞瓷不但釉色獨特而且造型優(yōu)美。北宋晚期,宋室宮廷在今禹州市“古鈞臺”附近設官窯燒制鈞瓷,不計工本,不惜代價。在藝術上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其造型工藝達到有法皆備,無美不臻地步。這些產(chǎn)品是陶瓷中的杰作與瑰寶,其儀態(tài)和風范成為陶瓷界長期追仿的榜樣。
鈞瓷造型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唐代青瓷渾圓、豐滿、氣勢宏大。宋代鈞瓷造型在繼承唐代藝術的基礎上,著意仿商、周青銅器的特點,渾樸古雅,端莊凝重,裝飾簡練,線條明朗,起伏有致。匠師們工藝考究,在藝術上法古不泥古,古拙高雅,富于時代風格。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釘洗、盂形花盆、菱形花盆和盆奩、雞心碗、高足碗、帶把洗、三足爐以及瓶、罐、盤等質樸敦厚,簡潔清新,著意表現(xiàn)一種崇高的民族氣派,散發(fā)出濃郁的民族工藝之花的芳香。50年代以來,禹州鈞瓷匠師的藝術品,造型藝術又有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總之,鈞瓷的藝術美,除釉色的變化外,還體現(xiàn)在造型線條的處理上,追求端莊、肅穆,宏大的氣魄,顯示出內(nèi)在含蓄的藝術魅力。
縱觀鈞瓷,器型種類雖多,但基本體型多屬圓形,圓形器物具有易制作、易燒制、美觀大方、使用方便等特點。其器物形體,主要是對曲線的靈活運用,器體曲線弧度的長短、寬窄、高低、伸縮的變化,直接影響作品形體的實感和窯變藝術的發(fā)揮。鈞窯的著名作品如虎頭瓶、梅瓶、觀音瓶等,外輪廓都是采用這種線型。鈞窯匠師以精湛和嫻熟的技藝,巧妙地運用變化與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使形體有骨有肉,雅致挺拔。再配以絢麗多彩的窯變釉面裝飾,顯得器物神韻非凡。虎頭瓶從肩部到足部都用曲線處理,口部則用直線,對比鮮明;肩部曲線向外擴張,顯得豐滿宏偉;下部內(nèi)收,使肩部更加突出;足部向外擴張,保持穩(wěn)健平穩(wěn);口部直中寓曲,呈喇叭形,和足部遙相呼應;肩與口部的結合處采用軟線角,給人視覺上以柔和、諧調(diào)、舒適感,肩部除有一條承上啟下的線條外,又吸收古代器物上的“鋪首”藝術,改用虎頭作耳飾,經(jīng)過高溫燒制,釉汁向下流淌,虎頭破釉而出,威嚴莊重,栩栩如生。整個瓶體造型設計運用變化統(tǒng)一,均衡安定、對比呼應的法則,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成為百看不厭的佳作。1984年,虎頭瓶作為鈞瓷代表作在北京參加評比,榮獲“金杯獎”。梅瓶在造型上富于形式美,瓶體對曲線的運用巧妙靈活,盡量把最大直徑向上提,使瓶的個性更加突出。整個形體小口、短頸、豐肩、苗條、修長、亭亭玉立,惹人喜愛。觀音瓶的設計者,對曲直線的運用恰到好處,其口、足和梅瓶相反,足部較寬,口部呈喇叭形,肩部柔和優(yōu)美,器身修短合度,綽約多姿。
鈞瓷屬厚釉系統(tǒng),又系窯變成色。因此,器物形體的張、縮和釉色的存、流必須密切配合,才能使器物的造型美與釉色美巧妙地融為一體。
鈞瓷的口沿有侈口、折沿等。侈口唇緣尖薄,棱角突出,經(jīng)過高溫燒成,釉汁向下流動,在薄層玻璃的覆蓋下,胎骨露出呈紫色,和器身肥厚釉色多變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神韻古雅。不論古代和現(xiàn)在的鈞瓷工匠,在造型設計和加工原料,整修坯胎時,都別具匠心,精心操作,把口緣修得厚薄適當,使釉汁的流存恰如其分,做到口緣美和整體美的有機結合。鈞瓷器物除較薄的邊緣外,匠師還充分發(fā)揮鈞瓷的特點,設計出寬厚的平折沿,使口沿裝飾得分外嬌艷。如鼓釘洗、海棠洗等口沿較寬,經(jīng)過高溫燒制,口沿內(nèi)釉汁存留平整,胎骨有蓋有露,露的部位單一清秀,蓋的部分豐富多變,涇渭分明,把鈞瓷古樸雅致的格調(diào)反映得更加突出。
匠師們根據(jù)鈞釉的特點,對器物肩部、腹部的設計,是起伏適當,曲線突出。為使釉汁流阻適當,另加承上啟下的弦紋,施釉時,根據(jù)器物部位的形體不同,分別施厚釉、薄釉,經(jīng)過高溫熔融,燒出器物的釉色有靜有動。有的像飛流直下的清泉,有的像風平浪靜的湖水。如虎頭瓶經(jīng)過高溫,釉汁熔融流動,由口部流淌到肩部,推動肩部急流而下,從而簇擁到底部,使各個部位的釉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艷麗絕倫的美妙色彩。
鈞釉釉層厚且流動性強,器物足部設計是內(nèi)收外撇呈三角形,以承受釉汁的下淌并阻止釉汁粘染足部,不致破壞器物的整體美觀。有的靠近足部再加一槽線,以防釉汁的流淌,使釉色的流動恰到好處,再加上肩、腹部五光十色的釉色裝飾,使整個器物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變化又協(xié)調(diào),給人以美的藝術感受。
對鈞瓷的附件裝飾,匠師們則是別具匠心,發(fā)揮了高度的表現(xiàn)才能。對形體的結合、比例的運用、虛實的安排、釉色的配合,都處理得十分恰當。從而豐富了器物的形體,并使器物多變增加美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征。如雙龍瓶,把兩條彎曲的龍放在瓶體的上半部,龍嘴銜瓶,龍尾貼肩。由于龍尾安裝在瓶體的豐滿處,使瓶體顯得更加宏偉壯觀。上邊雙龍弧度較大,似騰云駕霧,和較小的足部形成鮮明的對比。雙龍的構件安裝在瓶身互相對稱的位置上,使瓶體安定勻稱,充滿情趣。再配以多變的釉面裝飾,使雙龍瓶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F(xiàn)代設計人員在造型設計上既仿古又不生搬硬套,如雙鶴瓶和孔雀瓶的設計,既沿用古代傳統(tǒng)造型的規(guī)律,又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手法,配合鈞釉的特點,設計出的產(chǎn)品古樸新穎、美觀大方。鶴在我國被譽為吉祥瑞鳥,象征長壽,用鶴作裝飾,使鶴與瓶之間虛實聯(lián)系,引人遐想。在造型處理上,用連貫的方法,鶴身與瓶身融為一體,既是瓶體,又是鶴身,氣韻連貫。在線形上,用線流暢,充分發(fā)揮鈞瓷窯變的特點,釉色在窯中隨著形體上的線條自然流動,妙趣橫生。有的正中瓶身雞血紅,兩側玫瑰紅、茄皮紫,側面(鶴身)深藍,雙鶴銜瓶,頸項凸起,眼圈留釉呈紅色,顯得格外出神。整個器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給人以高雅文靜之感??兹钙?,高42厘米,最大直徑18厘米,瓶體高大豐滿,比例勻稱,兩只孔雀仰頭收足而夸張肩腹,深厚中體現(xiàn)莊重,挺拔中顯示風采??兹干仙磔喞逦蔀槠慷?,尾部下垂貼在瓶體上,作品完整統(tǒng)一。再配上含蓄凝重的鈞釉,高貴典雅之氣油然而生。鈞瓷匠師為美化造型,常在器物上用乳釘作裝飾。一般在乳釘下,再加一條弦紋,控制釉汁流動。這樣,以釉汁的聚散厚薄,顯示出釉色之美,并使乳釘像顆顆珍珠在器物上閃爍。如北宋的鼓釘洗、八釘罐、八釘碗等,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其色彩古樸典雅,精美絕倫。
鈞瓷絢麗多彩的自然窯變藝術,千變?nèi)f化,妙不可言,真可謂畫家嫌筆拙,丹青難繪;詩人怨詞窮,詩句難描。這泥與火的藝術,植根于中華大地,以歷史人文為背景,以豐富美化生活為要旨,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物質和精神享受。這棵常青藝術之樹將穿越時空,綿延不絕。
神垕古窯址出土試片
鈞臺窯出土試片
神垕古窯址出土試片(苗家鈞窯藏品)
神垕古窯址出土試片(苗家鈞窯藏品)
為了能夠很好地繼承古代鈞瓷的傳統(tǒng)技術,歷年來我們藝海拾貝,發(fā)現(xiàn)和收集到宋、金、元鈞瓷胎骨和釉料標本30余種,為探索和研究古代鈞窯胎、釉找到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挑選幾種作了化驗分析,化驗報告附后,供研究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