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本文選取當年甘肅慶陽行署專員馬錫五審判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反抗包辦買賣婚姻、利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婚姻自主權“劉巧兒”的案例,探究在法律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的解放區(qū),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的變化的時代意義。故事中主人公的原型封芝琴是20世紀40年代初當地反對封建買賣婚姻、追求個性解放、利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婚姻自主權的婦女榜樣,在解放前樹立了全國的典型。秦腔劇本《劉巧告狀》、陜北快書《劉巧團圓》、評劇《劉巧兒》、電影《劉巧兒》等,均在各個歷史時期家喻戶曉。我們在探討了“劉巧兒”的文本變更后,應該進一步探討在故事發(fā)生的半個世紀里,為什么民間一個小小的婚姻審判案,會有如此的影響力呢?人物與文本、文本與時代、時代與人物之間有哪些錯綜復雜的聯系呢?
“劉巧兒”時代的婚姻狀況
第一,婚姻在本質上和形式上均由父母包辦,作為婚姻主體的男女在婚姻上極端的不平等和不自由。雖然現代民主思想的新風已遍及全國,但在幾千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中,這種繼承封建傳統家長制的婚姻模式在中國的現代仍占主流,父母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媒人的游說渲染,在男女當事人未曾謀面的情況下,就決定了子女的終身大事,父母包辦了子女的婚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侵占了子女的幸福。第二,買賣婚姻極為常見?;橐稣撠敗①I賣婚姻是包辦婚姻的前提和重要補充,其實質就是買進或賣出一個女人,是一種剝奪女子人格權利的婚姻。從男女性別上講,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可以隨便休妻;女子基本處于被動地位,三從四德等一系列清規(guī)戒律從女子的出生到老死一直纏繞終身,甚至有的家庭將女子作為攀附權貴的籌碼,這種赤裸裸的婚姻買賣,將女子的幸福毀于一旦。在買賣婚姻中,不僅表現在未婚子女身上,在出嫁喪夫的寡婦身上也很常見,如魯迅先生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前夫死后,婆婆在欺瞞的情況下,將她變賣。第三,童養(yǎng)婚大量存在。童養(yǎng)婚指女方在童年時即被男家收養(yǎng),長大后成親的婚姻形式。童養(yǎng)婚多半由于女子家貧,被家人送至有錢有權的家庭,養(yǎng)育比自己年齡小很多的男子家中,等男子成年后,再舉行正式婚禮。由于童養(yǎng)婚屬于包辦婚姻,夫妻雙方年齡差距較大,使女子無感情的寄托,在煎熬中度日如年,實質上在婆家如同保姆。如建國前四川一首流行歌謠:“十八女兒九歲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雙雙在,你做兒來我做娘?!?/p>
故事與時代變革的契合
從“劉巧兒”生活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待婚姻的荒誕性。為此,當時的共產黨不僅在思想方面啟迪民智,更是從法律、案例等方面宣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意識,讓這種思想根植于人民的土壤。從1931年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就開始從法律上進行嘗試保障婚姻自由,維護個人人身自由的權利。如1931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就有了婚姻自由、保護婦女利益的基本原則;1934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是真正意義上我國第一步比較完整的婚姻法,是我國婚姻家庭制度革命開端的標志;1939年的《陜甘寧邊區(qū)婚姻條例》和1950年的《婚姻法》,更是加強了婚姻自主的合法性。這些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完全貫徹男女平等地位,對合法、合理的婚姻具有深遠意義。具體體現在:確立男女完全平等的思想,改變了中國千百年來性別在婚姻中地位的懸殊,讓女性擁有自我認同感,從“物”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合理婚姻,將婚姻權利回歸到夫妻,避免了婚姻主體成為婚姻的犧牲品。
“劉巧兒”之所以成為當時的“典范”,不僅是努力掙脫婚姻束縛、爭取自由的自我救贖,更是與時代需要這種敢于反抗婚姻包辦的契合。因為“劉巧兒”幾經波折追求愛情和婚姻都夭折,恰逢新政府成立后,婚姻法剛剛頒布,她想到新政府可以讓人民當家作主,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婚姻自由,馬專員將此案公開審理,達到宣傳效力,借助于口耳相傳,用實例教育人民?!皠⑶蓛骸钡陌咐信f中國婚姻的所有特質。起先,父親在她4歲的時候就給她訂了娃娃親,完全褻瀆了婚姻的本質;接著,父親貪圖錢財,先后3次賣女,許給3戶人家,讓女兒成為婚姻買賣的籌碼;最后,盡管女兒不同意,父親還是包辦了婚姻,漠視女兒的愛情。馬專員看到這樁婚姻符合舊社會婚姻的特質,想借此宣告新的婚姻法,告誡廣大人民——敢于藐視不合理的婚姻,反抗沒有愛情的婚姻,基礎是兩情相悅,原則是自由民主。這與當時社會上不正當的婚姻風氣形成反差,起到特殊的功效。
甘肅慶陽的“劉巧兒”故事,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上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等報刊接連對這一案做了報道。隨之,陜甘寧邊區(qū)民間藝人和文藝工作者以這一案件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了說書、戲劇等文藝作品,陜北說書藝人韓起祥編寫了《劉巧兒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chuàng)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qū)廣為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評劇院又將其改編為評劇《劉巧兒》,隨后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了神州大地。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觀看后,給予了高度評價,推動了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劉巧兒”逐漸成了爭取婚姻自主的偶像,成了巾幗楷模和婦女解放的象征。
參考文獻
[1]勵小捷主編.甘肅60年圖志[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2]黃華節(jié).集體結婚的來龍去脈[J]. 東方雜志,1935(32)
[3]丁世良等.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基金項目:慶陽“劉巧兒”的文本變更及其時代意義(編號XYSK1021)】
(作者單位:隴東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