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禾
一個人道德人格的自我修養(yǎng),古人一般稱作修身或者修德,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點。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注意到自身修養(yǎng)這個問題,比如天主教、東正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修煉、修行傳統(tǒng)。但是只有中國文化把這個作為思考一切的基礎,以及所有活動的中樞點,孔子就把“修己以安百姓”作為最高的成就。我們讀史書的時候,常??吹焦湃肆⒅拘薜碌墓适?,這是和孔子以來的傳統(tǒng)分不開的。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觀察自身,自覺校正習氣,以期達到理想的人格。
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注釋】徙,音xǐ,奔赴,向那個方向努力。
【解說】修德和講學是并舉的,學問是向外學習,修養(yǎng)是向內(nèi)努力,二者是人格成長的兩只輪子。修的意思是治理,把自己看作需要治理的對象,修養(yǎng)就是自己來治理自己的工作,直到自己的人格變得成熟純粹。在儒家的眼中,人自身如同田地,必須努力去耕耘,才能獲得生命的果實。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注釋】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諂,諂媚別人。《詩》,指《詩經(jīng)》。切,磋,琢,磨,是修治玉器骨器等的手法。切、磋是修整大的輪廓,琢、磨是打磨細節(jié)。
【解說】貧和富是人的外在區(qū)別,窮人和富人都該注意修養(yǎng)自己。子貢認為窮人該有骨氣,富人不能驕橫??鬃觿t進一步說,窮人該安貧樂道,富人該知禮敬人。子貢于是引用《詩經(jīng)》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來說明修德要不斷精進的道理,孔子對此很是贊賞,認為他能夠觸類旁通。此章中用治玉來比喻修養(yǎng)的確非常貼切、形象。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解說】修德要有一個目標,見賢思齊就是要學習賢者。孔子強調(diào)不僅是向時賢學習,還可以向古人學習,取法乎上。宋代的程頤,明代的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立志效法圣人,都是這樣的例子??吹叫摒B(yǎng)不那么高的人,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也有這些毛???孔子這里提到的內(nèi)省是儒家特別重視的,內(nèi)省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體察反省。儒家后來的文獻《大學》《中庸》都特別強調(diào)慎獨,也就是一個人獨處時要誠實面對自己、要求自己,和孔子講的內(nèi)省是一脈相承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注釋】曾子,孔子的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參,音shēn。
【解說】孔子談到君子時說到:內(nèi)省不疚,何憂何懼?也說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的話,自省是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曾子的這段話是對自省最好的解釋。對待工作要盡職盡責,這是忠,對待朋友要誠懇信實,這是信,對待學業(yè)也孜孜以求,這是敬。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每天要反省的地方,這樣做久了,德性就會提升。
5.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衛(wèi)靈公》)
【解說】修德總是意味著對外在誘惑的自覺抵制,所以孔子說好美色的人常見到,好德行的少見到。修養(yǎng)是一件艱苦的工作,就在于人性中總是有各種和德性抵觸的東西,比如貪欲,軟弱,隨波逐流等等。儒家所以把修養(yǎng)作為終生的事業(yè),就是要和人性低下的部分作斗爭,直到克服它。這在今天看來不免有些迂,人們大多接受現(xiàn)實中自己的樣子,不想也沒辦法去改變它。儒家提醒我們,正是這樣,人們常常生活在痛苦與煩惱中。要解決生活的問題,最終還要回來,面對自我作修養(yǎng)的工夫。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wèi)靈公》)
【注釋】恕,用自己的心推求、體諒別人的心。
【解說】《圣經(jīng)新約》路加福音中耶穌說: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他們。這個在西方被稱作道德金律,實際上和儒家說的恕道很相似。不過,在儒家這里,恕道是處事原則,也是修養(yǎng)方法。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你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對別人做。在《大學》中,恕道被總結(jié)為絜矩之道。所謂絜矩就是用尺子來度量,比喻相互處理關(guān)系時要懂得變換視角,動態(tài)地把握角色,以獲得同情和了解。這種思維在今天也非常普遍,人們在爭吵時常說的就是:要是你在那個位置,你也這樣做嗎?由此可見,恕道是中國人講理的基本規(guī)則。在1993年的世界宗教會議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古老的訓誡被《走向全球倫理宣言》采納,成為當代普世倫理的基礎。
7.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解說】以文會友是進學,以友輔仁是修身,這里的重點是朋友的益處。在一個人修養(yǎng)過程中,老師是指引人的,朋友則是輔助人的。一個人只有在一個溫暖的人文環(huán)境中,修養(yǎng)才能夠順利。反過來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朋友,朋友是一種相互激勵的關(guān)系。《里仁》篇中講到:德不孤,必有鄰。只要用心修養(yǎng)德行,哪里都有相輔相助的近鄰朋友。所以,找到你的朋友,珍惜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一起努力吧。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注釋】天命,上天給予人類的命運。耳順,能聽進各種話。不逾矩,不越出規(guī)矩。
【解說】這是孔子晚年的自述。從立志于學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的修養(yǎng)層層而進。三十有所樹立而不移,四十不再迷惑,五十覺知天命,六十能夠聽進各種言語,七十的時候做什么都很自在,又不違背規(guī)矩,這是人格理想的至境。修養(yǎng)就是這樣一種生命歷程,如同河流,慢慢寬闊渾融,最后人憑借自我的德性,坦然面對人生、歷史和世界。
【總結(jié)】
孔子講修養(yǎng),有兩點值得重視:一個是內(nèi)省,即自我反??;一個是恕道,即體諒他人。這兩點可以視作修養(yǎng)的方法。自我反省是說要嚴格對待自己,從時時事事上注意自己的言行,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修正。在某種意義上,反省和基督教中的懺悔很像,只不過反省是自己對自己的,而懺悔是人對神的。儒家重視反省,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性中有正面的東西,能夠體察自己監(jiān)督自己。體諒別人是說從對方的視角來理解對方,而不要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常見的話來說就是將心比心。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個人的角色總是不斷轉(zhuǎn)換的,父親也是兒子,上級也是下級,賣家也是買家,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就會心平氣和地看待別人,解決沖突。簡單地說,儒家理解的修養(yǎng),就是八個字: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儒家重視修養(yǎng),是希望人們有更寬厚的德性來處理沖突,以過上和順的生活,因為我們總是要在人群中生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