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后,隨著大地的陽氣回升,人體內(nèi)的陽氣也慢慢從潛伏狀態(tài)開始生發(fā),是為新陽。新陽猶如草木嫩芽,很容易受傷。因此,冬春養(yǎng)陽,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斫傷新生的陽氣。在人的七情中,大喜傷陽,而不巧的是,辭舊迎新,一元更始,又是喜慶的日子。于是,樂極生悲的慘劇年年都有重播,不可不慎。
顏延之,字延年,南朝劉宋文學家。劉宋在動亂的南北朝時代,獲得短暫穩(wěn)定,因而出現(xiàn)了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大家。顏延之與謝靈運齊名,當時并稱顏謝;與陶淵明私交甚篤,陶淵明死后他還寫了《陶徵士誄》。只是社會動蕩,文風掃落,顏延之留下的傳世之作不多,《庭誥》即其中之一。
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修身、齊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即朱子治家格言)等。顏延之的《庭誥》就是家訓。據(jù)《南史·顏延之傳》記載,顏延之官運坎坷,二次被罷官后“閑居無事,為庭誥之文以訓子弟?!鳖佈又约阂苍凇锻フa》中稱:“庭誥者,施於閨庭之內(nèi),謂不遠也?!别B(yǎng)生是一個綜合工程,修身、齊家是基礎(chǔ),故多讀家訓,不僅是教育子女,對老人養(yǎng)生也是功莫大焉!
中醫(yī)講七情致病,歷來有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等說法,世人多不以為然。其實,這是我國古人對疾病臨床現(xiàn)象的總結(jié),豈是無謂之談?中醫(yī)的心有兩方面含義,心之官則思,同時心又主血、主陽,掌控周身之血脈、陽氣。傷心會引起兩方面的疾病,一是癲狂,如《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一是心腦血管意外,即血脈方面的問題。民間有“菜花黃,癲子狂”的俗語,即是春天易傷心陽所致;由于大喜而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臨床上也屢見不鮮,一些出血性疾病更是在春季多發(fā)。陽為生機之本,得陽則生,絕陽則死。傷心即是傷陽,還會引起全身其他臟器的傷害。關(guān)于這一點,古代典籍多有論述,如《淮南子·原道訓》說“大怒破陰,大喜墜陽”;《漢書·東方朔傳》說“樂太甚則陽溢”;金代名醫(yī)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說“喜氣所至,為笑不止,為毛發(fā)焦,為內(nèi)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論衡》則教人抑喜以養(yǎng)陽氣;等等。
喜怒哀樂,發(fā)自真情,本不可壓抑不發(fā);但大喜傷心,又不可不防。所以顏延之說:大喜使心神動蕩,需要稍加抑制以定心;過于憤怒使性情失控,需要稍微忍耐使之平復。這既是他對自己坎坷人生的總結(jié),又是對后人的要求,我們不妨也學著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