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偉
168件國家級珍貴文物,12000余件館藏實物,27個月高起點、高速度的籌建,國內唯一在籌建時即完成申報程序的國家博物館……“哈軍工紀念館”一期工程開館三個月以來,數(shù)千名校友千里溯源,上萬名社會人士慕名參觀,在熱鬧的背后,是一次冷靜的、全員參與的尋根之行與溫夢之旅——溫前人之夢促今日之奮起,在歷史和傳承中追尋前進的方向。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凝聚與傳承,“哈軍工紀念館”的建成源自“集體記憶”的力量。
一群被凝聚的人們
哈軍工是一個時代的“神話”。辦學17年,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什么讓她的生命有了磅礴的力量?招生13期,培養(yǎng)萬余名學子,是什么造就了國防科學事業(yè)的一代中流砥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哈軍工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漸行漸遠,為這幅壯闊畫卷定格的使命和擔當擺在了我們面前。這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她所秉持的辦學理念、倡導的治學精神、開創(chuàng)的成功之路,成為對當今社會有著深遠意義與獨特價值的歷史教科書,有待后人深入閱讀、思考、傳承與弘揚。因而,一群人為了傳承“哈軍工”的事業(yè)而凝聚起來,并為此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劉居英老院長曾說:“我們不應該讓當年陳賡同志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關懷、支持下創(chuàng)建起來的哈軍工,在歷史上湮沒無聞。”面對其他地域和學校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教育和文化資源,如果不牢牢堅守,那不僅是拱手推開全國教育領域最豐厚的一筆精神和物質遺產,還將使學校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何談發(fā)展?
2004年,在黑龍江省政協(xié)會議上,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在哈軍工原址建立“哈軍工紀念館”的提案,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2008年,學校制定《哈軍工文化園建設規(guī)劃》,做出在哈軍工原址系統(tǒng)打造哈軍工文化園的決策,籌劃了歷史景觀區(qū)、文化景觀區(qū)、船海特色區(qū)和哈軍工紀念館的“三區(qū)一館”格局。2011年,文化園的發(fā)展格局規(guī)模初具,“三區(qū)一館”的“龍”畫好了,人們謀劃著用紀念館為其“點睛”。
2011年5月,學校成立由校領導掛帥的籌建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啟動建館工作。自此伊始,學校自校領導到各單位成員都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支持,谷煥民書記督促實物保護工作落實,劉志剛校長為籌建辦落實辦公地點和經費,校領導為建館獻計獻策,各級單位抽調人馬支持實物征集工作……得知學校要建紀念館的消息,96歲高齡的劉居英老院長尤為興奮,欣然命筆題寫?zhàn)^名,號召校友支持建館,他在《致哈軍工校友的一封信》中寫道:“這是軍工后人獻給哈軍工六十周年校慶的一份珍貴禮物,也是我們廣大軍工校友多年的熱切期盼?!?/p>
學校的目標很明確:將紀念館建成追憶展示哈軍工歷史、傳承發(fā)揚哈軍工精神的物質載體;凝聚哈軍工校友及關心向往哈軍工人士的情感紐帶;收藏哈軍工史料實物、研究哈軍工歷史文化的機構。學校文化育人的核心基地、哈爾濱市紅色旅游線路的特色一站、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工信部推進軍工文化建設的優(yōu)秀示范基地。這是一項系統(tǒng)龐雜的工程,必須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穩(wěn)步推進。
在實物征集中,籌建辦遍訪26個城市,召開數(shù)十場校友座談會,哈工程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魏潾親赴越南,摸清了留學生的全部情況,并率隊為各地校友帶去紀念館建設進展的消息,成了長征路上的“宣傳隊”和“播種機”:有的校友在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躺在病床上還不能說話時,就示意子女多方聯(lián)系當?shù)匦S?,張羅召開校友座談會;有的校友在親人去世時,仍不忘給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請你們放心,我一定不會耽誤文物征集工作”;有的校友用自行車馱來珍藏的哈軍工教材和筆記,說:“這些都是學校給我們的,陪伴我們大半輩子了,現(xiàn)在也該還回母校了”……從沒有一件館藏實物,到不少國家珍貴文物“鎮(zhèn)館之寶”的首次亮相,紀念館刷新了黑龍江省文博專家組的紀錄——從未如此順利地鑒定出這么多珍貴的文物。
哈軍工校友石鳳岐說:“這是一座由哈軍工人建造的哈軍工紀念館?!钡拇_,紀念館的建成凝聚了全體哈軍工人的關注、期盼、助力。這群為哈軍工事業(yè)凝聚起來的人們拂去歲月的風塵,呼喚著當年的學子和今天的追慕者,為哈軍工樹立起一座豐碑。這豐碑將感召和凝聚更多的人為社會傾注探索、開創(chuàng)、忠誠、奉獻的正能量。
一種可觸摸的情懷
紀念館開館的前一天,我在路上巧遇粟戎生將軍。古稀之年的老人一身運動裝,胸前掛著“嘉賓”的胸牌,像鄰家親切的老大爺。我自報家門后與老人攀談起來。路過紀念館時,他指著紅屋頂說:“紀念館我看了,建得不錯,以后我們可以常來看看。我念書的時候,這里是一個食堂,食堂殺了豬,會包很多餃子,炊事員把餃子放到屋頂凍上,等到改善伙食時再拿下來煮……這些年,來哈工程每次都有讓人高興的新變化?!奔o念館打開了戎馬一生的粟老的記憶閘門,他聊起了那個泅渡松花江的游泳健將、那個一心上戰(zhàn)場的毛頭小伙子、那些讓人垂涎的酸菜餡餃子……青春歲月已經沉入記憶的深處,但是當年的趣事歷歷在目。紀念館承載著他人生一段溫暖的時光和激情燃燒的情懷。
紀念館里有我國第一臺軍用電子計算機901元件。當年,由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8位教員組成的計算機科研小組,在我國計算機事業(yè)還是一片空白、手中只有一些俄文和英文科普讀物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軍用電子計算機在哈軍工誕生的奇跡,成為我國國防科技發(fā)展歷程中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幾年前,美、英等國的一些國家博物館就找過“901”計算機科研小組組長柳克俊,想要收藏我國第一臺軍用電子計算機元件。柳克俊意識到這些元件的特殊意義,讓學生去海軍各個部隊搜集。由于地址、部隊的變遷,一些元件已經不知流落何方,集齊非常艱難。2012年9月,當籌建人員找到柳克俊時,他毫不猶豫地把元件捐贈給了紀念館。開館時,老人特意站在展柜前,微笑著與元件合影留念。對參觀者而言,這些一個個用手工制作的元件,就成為了一種可以觸摸的情懷——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將個人命運與祖國的獨立富強緊密相連。
紀念館就像一名智者,在娓娓道來中使參觀者完成一次心靈凈化和精神升華。除了毛澤東主席簽發(fā)的哈軍工副院長劉居英的任命書、一批由周恩來總理簽發(fā)的系級領導和院機關領導任命書等一批首次亮相的國家珍貴文物外,館中還有楊士莪院士用四種語言記錄的筆記,學識的淵博讓人心懷敬仰;有學員像印刷品一樣工整的筆記,嚴謹?shù)淖黠L讓人心生贊嘆;有哈軍工教員保存數(shù)十年、作為教育范本的學員的數(shù)學試卷,答案全部正確、思路清晰、卷面工整;有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改變學員一生命運的“下放鍛煉批準書”的“喜報”……每一件實物都變成了一種可以觸摸的情懷,這情懷中,有著頑強的向上生長的力量。每一塊展板上的照片,每一個展柜中的實物,都在講述著他們背后的那些人和事,讓人心情隨之起伏?;蛞蜿愘s等哈軍工的創(chuàng)建者從無到有,三邊并舉的創(chuàng)辦學院,使它如期開學而激情澎湃,或因哈軍工人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胸懷天下地選擇尖端集中、常規(guī)分散的分建道路而肅然起敬,或因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以顧懋祥、柳克俊、慈云桂等為代表的哈軍工人手中誕生的共和國第一而為之贊嘆……
當年在哈軍工任教或學習時英姿颯爽的熱血青年,已被歷史的風雨吹落了華發(fā),被歲月的霜雪染白了雙鬢,哈軍工建校60周年和紀念館一期開館的契機使他們扶老攜幼、跨越時光、集體尋根,像倦鳥歸林,與往事重逢。這座承載著關于哈軍工集體回憶的紀念館,定格了數(shù)以萬計的哈軍工人人生最精彩的開幕式,使他們被重重歲月壓抑的激情獲得一次強力噴發(fā)和燦爛綻放。
一項被傳承的事業(yè)
2012年6月,多年致力于哈軍工歷史研究的哈軍工學員滕敘兗來校。滕敘兗著有《哈軍工傳》,曾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圖書獎,為了寫書,他奔波全國各地,積累了豐富的關于哈軍工的資料。他找到工作人員,從隨身攜帶的眼鏡盒里,拿出包在眼鏡布里的優(yōu)盤,說:“你們現(xiàn)在做的這件事情很不容易,我能理解和體會。這些我經過千辛萬苦積累的資源,現(xiàn)在與你們共享,等將來我沒有力氣,做不了這個工作時,我很樂意看到你們繼續(xù)做!”繼承哈軍工精神、傳揚哈軍工文化是一項應該被繼承、也值得繼承的事業(yè)。
籌建顧問尚法尊說:“哈軍工校友的年齡一年年變老,數(shù)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繼承哈軍工傳統(tǒng),弘揚哈軍工精神的接力棒,不但要向哈工程大學等‘軍工六校的校友傳遞,也要向更多的人們傳遞。”為了讓更多的人傳承哈軍工精神,今年8月底,學校圍繞“哈軍工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chuàng)新”等議題舉行了哈軍工精神研討會,吸引了數(shù)百名白發(fā)蒼蒼的老校友和朝氣蓬勃的青年人。劉志剛校長在題為《創(chuàng)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過程中對哈軍工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的報告中說:“哈軍工的思想、理念、精神、文化在工程大學代代相傳,融入血脈,不斷發(fā)展,成為推進學校事業(yè)發(fā)展最寶貴的財富。傳承和發(fā)展哈軍工的教育思想,是所有哈軍工后繼者們共同的歷史使命?!?/p>
學校將寶貴的文化資源整合為學校文化育人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規(guī)格定位和使命擔當。因為在大學里形成的文化意識與價值觀念,是學生畢業(yè)后終身擁有并需要用畢生時間去消化與吸收的精神財富,而這些學生將成為“中國夢”實現(xiàn)的中堅力量。無論是學校組織的“九·一八”主題教育活動還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師生員工都會到這里走走看看,給自己的精神洗洗澡,以更加清新的面目工作、學習,溫故知新,汲取與祖國共奮進,用實干圓夢想的力量。
鄧三瑞老院長為紀念館的未來建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哈軍工紀念館要做一些細水長流的事情。先展示后研究,讓后人在展示尤其是研究中汲取到養(yǎng)分,這樣才是長遠有用的,世人才會看到一個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哈軍工。”紀念館一期建設工程完成,這并不是哈軍工事業(yè)的一個節(jié)點,而是二期建設工程和未來傳承事業(yè)的基點,提升紀念館的社會影響力,繼續(xù)充實紀念館的內涵,加強紀念館的研究功能,使人來到哈爾濱不會說“來了一看”而是“來了就想看”,使中國“南有黃埔軍校紀念館,北有哈軍工紀念館”,在此基礎上,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深沉、厚重,為沉浸在哈工程特色校園文化的學子們打上“工程制造”的烙印,這個烙印不因生活經歷而扭曲,也不因時光流逝而磨滅,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