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
(資陽市人民檢察院 四川資陽 641300)
對逮捕強制措施適用的調查分析
劉韻
(資陽市人民檢察院 四川資陽 641300)
新《刑事訴訟法》在逮捕強制措施方面作了重要的修改,在逮捕必要性方面細化了“社會危險性”的五種情形和“應當逮捕”的三種情形。逮捕強制措施在司法實踐中呈現(xiàn)出整體意識增強與整體效果不佳并存,重法定量刑證據(jù)的收集與輕逮捕必要性證據(jù)收集的意識并存,重逮捕必要性結論與輕逮捕必要性論證的現(xiàn)象并存,高逮捕率、低瑕疵率與低逮捕率、高瑕疵率的現(xiàn)象并存的特點。分析其產(chǎn)生特點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有助于完善逮捕強制措施的適用。
檢察機關;逮捕;強制措施;適用
逮捕是刑事訴訟中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它是指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繼續(xù)犯罪、逃避或者阻礙偵查、起訴、審判,依法暫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缎淌略V訟法》第79條規(guī)定了逮捕適用條件,細化了逮捕適用的情形。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在適用逮捕強制措施時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鑒于此,本文以四川省某市檢察機關近年來適用逮捕強制措施的情況為實踐支撐,對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2011-2013年,某市檢察機關辦理的審查批捕案件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一:2011-2013年審查批捕情況
從統(tǒng)計表中發(fā)現(xiàn),該市檢察系統(tǒng)審查批捕呈現(xiàn)出以下四個特點:
(一)整體意識增強與整體效果不佳并存。
新《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以后,該市偵查監(jiān)督部門制定了《關于依法適用逮捕措施有關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細化了逮捕條件,加強對依法適用逮捕強制措施條件的把握,2011-2013年7月,該市批捕案件的總數(shù)分別為729、799、454件,批捕率分別76%、73.6%、68.5%。貫徹新《刑事訴訟法》后,全市受理批捕案件總數(shù)雖然在不斷增加,但批捕率在不斷下降,不捕率相對升高,這說明該市檢察系統(tǒng)整體上改變了傳統(tǒng)偵查監(jiān)督工作中“構罪即捕”的理念,更加注重把少用和慎用逮捕強制、切實保障人權的理念貫穿到執(zhí)法實踐中;但整體上貫徹執(zhí)行新刑訴關于逮捕強制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從B、D兩個基層檢察院的情況來看,實施新法以來其批捕率不是在下降,反而在不斷上升:2011-2013年7月,B院批捕率為76.6%、84.5%、78%,D縣院批捕率為74.4%、73%、80%,整體意識增強與整個效果不佳并存的特點較為明顯。
(二)重法定量刑證據(jù)的收集與輕逮捕必要性證據(jù)收集的意識并存。
各基層檢察院都嚴格按照《意見》的精神,要求公安機關在提請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時,除了提供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證據(jù)外,還應當提供社會危險性證據(jù)的相關材料。調查顯示:公安機關比較重視法定量刑證據(jù)的收集,如前科、累犯、多次作案、取保候審期間再犯罪、監(jiān)視居住期間再犯罪、緩刑期間再犯罪等容易用證據(jù)來證實的證據(jù),而對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作案后的表現(xiàn)情況、社會危險性的證據(jù)材料和逮捕必要性的證據(jù)材料方面大都未深入調查取證,偵查終結時也沒有按“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材料”集中附卷的要求,將相關證據(jù)移送檢察機關。由于公安機關未按要求對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材料認真收集、移送,逮捕必要性的分析論證缺乏證據(jù)支撐,偵查監(jiān)督人員要求公安機關補充證據(jù)的比例較高,公安機關常補充的為犯罪嫌疑人的前科材料,約占補充證據(jù)的60%以上。
(三)重逮捕必要性結論與輕逮捕必要性論證的現(xiàn)象并存。
《意見》要求對犯罪嫌疑人適用逮捕措施的,要提供相關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材料,并在《提請批準逮捕意見書》中充分說明社會危險性的理由,進行仔細的分析論證??烧{研發(fā)現(xiàn),各地公安機關在《提請批準逮捕意見書》中,對說明社會危險性的理由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的證據(jù)體系,更缺少對社會危險性的分析論證,大多只重視逮捕必要性的結論性說明,而對逮捕必要性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證,只籠統(tǒng)地下結論為“犯罪嫌疑人有逮捕必要,符合逮捕條件”,法律條款只引用了79條和85條,沒有細化到款、項。如5月1日至7月26日,B地公安機關移送的37份提捕書中,只有4份對逮捕必要性作簡單說明,未分析論證。A地的情況稍微好一點,4-7月,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案件中,也僅有4件對逮捕必要性作分析論證,占提捕案件的4.5%。
(四)高逮捕率、低瑕疵率①與低逮捕率、高瑕疵率的現(xiàn)象并存。
附表二:某市2011-2013年捕后判處輕緩刑案件(瑕疵案件)統(tǒng)計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細化了逮捕標準,要求審查逮捕機關準確掌握逮捕條件,更加準確地把握和運用逮捕強制措施,并嚴格審查把關確保案件質量。但從全市各基層檢察院的情況來看,出現(xiàn)了高逮捕率、低瑕疵率與低逮捕率、高瑕疵率并存的現(xiàn)象:如B院2011-2013年7月的逮捕率分別為76.6%、84.5%、78%,而捕后案件的瑕疵率卻分別為13.9%、1.5%、0.9%,從上述統(tǒng)計資料上可以看出,該院審查批捕“高逮捕率、低瑕疵率”的特點比較明顯;而A院2011-2013年7月的逮捕率分別為76.7%、69.8%、63%,但捕后案件的瑕疵率卻分別為5.4%、2.5%、2.7%,其審查批捕“低逮捕率、高瑕疵率”的特點卻比較明顯,與A院“高逮捕率、低瑕疵率”的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逮捕的實體條件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準確把握。
《刑事訴訟法》第79條第1款規(guī)定:對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該條規(guī)定實施逮捕須具備三個條件: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有逮捕必要。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是證據(jù)條件,只有這個條件還不能逮捕,還得具備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這個刑罰條件,只有證據(jù)條件和刑罰條件也還不足以逮捕,還得具備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才可以逮捕,即必須具備逮捕必要性條件。一般認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備前兩個條件,但是采取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方法,可以防止社會危險性的發(fā)生,就沒有逮捕的必要??梢?,逮捕的證據(jù)條件、刑罰條件和必要性條件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證據(jù)條件、刑罰條件是前提,必要性條件是關鍵,是對前兩個條件的制約[1],只有三個條件全面把握、整體衡量,才能保證逮捕措施的正確運用。但是《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guī)定的“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等規(guī)定都過于籠統(tǒng)、概括和抽象,都是以“可能”、“企圖”等字眼來表述的,沒有一個具體可供衡量的標準,加之由于辦案人員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司法實踐體驗和感覺不同,對逮捕條件的把握也可能大相徑庭。比如鄰里之間的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案件,法定刑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當事人之間沒有達成和解,在審查批捕階段一般都會認為應當“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并考慮應當要批捕。但是到了公訴環(huán)節(jié)、審判環(huán)節(jié),如果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被告人認罪態(tài)度比較好,加之沒有犯罪前科等從重情節(jié),有的法院會考慮判處緩刑。檢察機關批捕后的案件被判處了緩刑,案件就出現(xiàn)質量瑕疵,被認為是辦案質量不高。如A院2011-2013年7月的不捕案件分別為83、130、96件,其中無逮捕必要不予批捕案件分別為49、77、50件(見附表三)。
附表三:某市檢察機關2011-2013年審查批捕不捕案件
(二)與公安機關在訴訟價值取向、執(zhí)法理念和工作機制上存在諸多不協(xié)調之處。
1.與公安機關在訴訟價值取向、執(zhí)法理念側重點不同。從訴訟理論的角度來看,公安偵查機關與檢察機關都行使的是控訴職能,但二者的訴訟價值取向不盡相同,公安偵查機關更多的是關注控制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秩序,而檢察機關從訴訟庭審的角度對證據(jù)進行審查把關,價值取向在于履行客觀公正義務,更多地注重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和諧,這些價值取向和執(zhí)法理念導致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對逮捕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對執(zhí)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理念的力度也不一樣。
2.公安機關對逮捕案件的質量把關不嚴?,F(xiàn)行的偵查工作機制早已取締了對案件進行實體審查的預審部門,普遍實行“偵審合一”,偵查機關各辦案部門辦理的案件直接報捕或經(jīng)法制部門形式審查后報送檢察機關[2],案件質量沒有經(jīng)過行之有效的監(jiān)督把關,加之近年來公安機關新招了一大批專科文憑的干警,他們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就直接充實到辦案一線,因此整體辦案質量參差不齊,偵查人員執(zhí)法理念、執(zhí)法能力和實際辦案水平都與新刑事訴訟法的要求有不小差距,致使報捕的隨意性較大和報捕案件的質量不高,報捕后檢察機關不捕率大幅度上升。如2013年,A市檢察院的不捕率高達37%,全市的平均不捕率達31.5%。
3.公安機關的考評機制不是很科學。目前,公安機關多以立案數(shù)和報捕數(shù)為考評標準,有的地方的公安機關甚至規(guī)定,辦理一個批捕案就有一定的辦案獎金,所以受目標考核和利益驅動的影響,偵查人員關注的重心在于檢察機關的批捕率。工作考評導向重數(shù)量而輕質量的傾向,導致“構罪報捕”的觀念在偵查人員中較為盛行。為了完成考評任務,有的公安承辦人員不但將剛入罪的案件統(tǒng)統(tǒng)向檢察機關報捕,有的甚至連明顯屬于治安處罰的案件也向檢察機關報捕,“試捕”的心理較為嚴重。如A院2011-2013年7月的不捕案件分別為83、130、96件,其中不構成犯罪不予批捕案件分別為8、18、13件。2011-2013年7月,全市市不構成犯罪不予批捕案件分別為22、36、18件,不捕率分別為9.6%、12.5%、8.6%(見附表三)。
4.在一部分案件中,偵查機關還存在轉移矛盾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為了轉嫁社會矛盾,公安機關將一些久調不和的交通肇事案件和輕傷害案也提請審查批準逮捕,檢察機關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往往騎虎難下陷入兩難的處境:被害方在捕前期望值往往過高,而嫌疑人的賠償能力又有限,如果不批準逮捕嫌疑人,受害方會強烈不滿,可能導致雙方矛盾激化或者出現(xiàn)新的社會問題,也極易引發(fā)涉檢上訪等社會風險;如果批準逮捕嫌疑人,又可能不符合逮捕條件中“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條件要求,捕后往往可能判處輕緩刑,成為質量不高的瑕疵案件,影響檢察機關的目標考核。如劉某故意傷害案,當事人雙方積怨頗深,公安機關無法調解,將矛盾移送檢察院,檢察機關調解未果,當事人雙方在調解的過程中差點發(fā)生打斗。基于維穩(wěn)壓力,C院只好作出逮捕決定,在庭審的過程中,雙方在法官的調解下才達成和解協(xié)議,法院從輕判處了劉某緩刑。在這類案件中,逮捕這種公權力容易被當事人當作向對方漫天要價的法碼或者是作為威脅對方以滿足自己過分要求的“法寶”。又如2013年7月,犯罪嫌疑人葉某交通肇事致5歲小孩死亡一案,葉某被刑事拘留后,因雙方在賠償數(shù)額上差異較大而未能達成和解協(xié)議,矛盾幾乎激化。公安機關調解未果,將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報捕。受害方要求賠償40萬,聲稱不批捕嫌疑人就要上訪鬧事。A院為了避免案件“捕后判緩刑”,影響目標考核的悲劇出現(xiàn),在當事人之間進行了大量的矛盾化解工作,直到批捕時限即將屆滿的當日下午,才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由嫌疑方除已經(jīng)支付的喪葬費、醫(yī)療費之外,再支付被害方24萬元賠償金。
(三)檢察機關自身考評機制不盡科學。
不逮捕分為不構成犯罪不捕、證據(jù)不足不捕和無逮捕必要不捕??墒?,檢察機關目標考核管理制度不考慮捕后證據(jù)的變化,籠統(tǒng)規(guī)定只要是捕后判處輕緩刑的案件,一律都界定為案件質量有瑕疵,并在目標考核中給予扣分。如B院2011年捕后案件瑕疵率高達13.9%;又如C院2012年捕后被判處緩刑就達19人 ,其中9人涉嫌故意傷害罪,在審查批捕階段當事人雙方未能達成刑事和解,受害方意見較大,檢察機關基于維護穩(wěn)定的壓力,只好作出了逮捕的決定,到了審查起訴或審判階段,當事人雙方才達成刑事和解,被害人要求對嫌疑人從輕處理,因此法院從輕對嫌疑人判處了緩刑。目標考核不考慮捕后當事人雙方達成刑事和解,證據(jù)發(fā)生了變化,機械地認為捕后判處緩刑的比率過大,該院當年的目標考核出現(xiàn)“敗筆”,影響了整個考核成績
(四)有的法院整體量刑偏輕,讓“無逮捕必要”失去了“風向標”。
一是“泛輕刑主義”的傾向嚴重。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精神實質是“輕輕重重”,即對嚴重刑事犯罪從重處罰,對輕微刑事案件從輕處罰,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然而,有的法院在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時,不能很好地綜合考慮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犯罪情節(jié)和社會表現(xiàn),“泛輕刑主義”的傾向較為嚴重,讓檢察機關在判決后反向分析和考量“無逮捕必要”是否恰當失去了“風向標”。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犯罪案,有的法院一味從寬處理。有的未成年人因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多次犯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公安機關為此抱怨不已。如C院辦理的幾名未成年人搶劫出租車司機案,檢察機關考慮到該案系結伙作案、犯罪情節(jié)較重,作出了批捕決定,但法院以審判期間當事人之間賠償和解為由,判處嫌疑人緩刑。二是今年法律法規(guī)的修改,出現(xiàn)了不少捕后判處輕緩刑的案件。如盜竊罪、尋釁滋事罪等新司法解釋的出臺,入罪的標準較以前提高了,但對于一批已經(jīng)逮捕、起訴但正在審判的案件,法院只得按新規(guī)定對一些捕后案件判處了輕緩刑。如A院辦理的吳某伙同他人盜竊摩托車一案,被盜車輛價值鑒定為4728元。另查明,吳某因盜竊于2013年3月12日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2013年4月30日才刑滿釋放。檢察機關認為吳某系累犯,社會危險性較大,有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應當對其逮捕。但是法院認為吳某盜竊金額僅為4728元,按盜竊罪入罪的新標準只能判處其拘役。三是個別法院存在“以錢贖刑”的傾向。在一些侵財類案件中,由于新司法解釋的出臺,比如盜竊金額為4000元左右的案件,如嫌疑人自愿認罪,賠償受害人損失,與其達成刑事和解,并愿意交納一定數(shù)額的罰金,每增加一個從輕處罰的情節(jié),其量刑就會減少5%至10%,所以法院一般會從輕判處其輕緩刑。
(一)建立規(guī)范的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和評估機制。
1.建立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是指偵查機關(部門)在偵查取證的過程中,除了收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jù)外,還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無社會危險性以及社會危險性大小的證明性材料,檢察機關據(jù)此依法作出是否批準逮捕決定的制度。要求偵查機關(部門)不僅要移送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必要證據(jù),還應當一并移送犯罪嫌疑人具備法定社會危險性條件的證據(jù):要列明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證據(jù);具備《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guī)定的五項法定社會危險性的證據(jù);特殊情形證據(jù)還要求列明犯罪嫌疑人懷孕、患有嚴重疾病不適合羈押等特殊情形的證據(jù)。偵查監(jiān)督部門在審查批準逮捕案件時,除了對提請的犯罪事實、證據(jù)加以必要的分析論證之外,還應當專題分析闡述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的刑罰條件和社會危險性條件,根據(jù)案件事實和證據(jù)綜合審查判斷是否具備社會危險性條件。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可以使審查批捕案件更加規(guī)范化、具體化,也可以提高審查逮捕案件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增強執(zhí)法公信力。
2.建立社會危險性評估制度。《刑事訴訟法》第79條將社會危險性條件細化為五項,為了審查逮捕時便于操作和把握,防止對社會危險性裁量的隨意性。《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對五項社會危險性作了進一步細化。在《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144條中,從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行為程度、悔罪表現(xiàn)、賠償情況、年齡等多個方面,列舉了可以認為不具社會危險性的情形。第144條和第139條對五種社會危險性的界定,從正反兩方面界定了社會危害性條件的判決標準,進一步引導和規(guī)范審查逮捕中對社會危險性條件的審查判斷。在司法實踐中,為準確適用捕與不捕的決定,可以探索社會危險性的客觀量化標準 ,從犯罪嫌疑人基本情況、犯罪后的表現(xiàn)和主觀惡性程度等多個角度把握其人身危險性,將影響社會危險性的因素進行羅列,根據(jù)其影響力程度大小對各因素設置相應的加減分值,通過累加評分,設定一個批準逮捕和不批準逮捕的分界點,讓承辦檢察官將自由心證和量化標準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判斷發(fā)生社會危險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從而作出較為科學客觀的結論[3]。
(二)建立社會危險性雙向說理制度和捕后判處輕緩刑案件的分析制度。
建立雙向說理制度,強化“慎捕、少捕”保障人權的理念,切實改變“構罪即捕”的觀念,摒棄“一捕到底”,“以捕代偵”的傳統(tǒng)偵查行為,明確逮捕只是訴訟保障的手段、而不是具體的懲罰措施,對一般的犯罪,能用其他強制措施的盡量不用逮捕強制措施。社會危險性雙向說理制度就是要強化上述理念,要求偵查機關(部門)提請逮捕犯罪嫌疑人時除提供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證據(jù)外,還應當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備社會危險性進行說明,打牢社會危險性的證據(jù)基礎和分析論證基礎。檢察機關經(jīng)審查,認為偵查機關(部門)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證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在做出不捕決定的同時,應當向偵查機關(部門)書面說明不具備社會危險性的理由。同時,要建立捕后判處輕緩刑案件的分析制度 ,認真分析其成因,反思影響作出批捕決定時的各種因素,著力提高批捕的質量。
(三)強化檢察監(jiān)督,引導偵查取證,提高逮捕必要性的證據(jù)關和質量關。
一是對要克服“重配合、輕制約”的思想。嚴格按照逮捕條件進行全面審查,對應當收集而沒有收集社會危險證據(jù)的案件和沒有進行社會危險分析論證的案件,檢察機關要通過會簽執(zhí)法性文件、聯(lián)合發(fā)文、召開聯(lián)系會、協(xié)調會和案件通氣會等形式,與偵查機關(部門)加強溝通與交流,在社會危險性證據(jù)的收集與分析論證上達成共識,切實對接新刑事訴訟法的要求;偵查監(jiān)督部門要與案件管理部門加強聯(lián)系,形成監(jiān)督合力,對沒有收集社會危險證據(jù)并進行分析論證的,可以以法律文書不齊全、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退回偵查機關(部門)補齊相關材料。二是要適時介入重大案件引導偵查取證,引導收集和固定關鍵證據(jù),特別是要注意引導收集和固定社會危險性的有關證據(jù),提前把好逮捕必要性中“社會危險性”的證明關,引導偵查機關(部門)著力提高移送逮捕案件的質量,切實減少不構成犯罪不捕、證據(jù)不足不捕和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減少不必要的不捕率。三是加強審判監(jiān)督,通過個案分析與類案剖析相結合的監(jiān)督方式,對捕后判處輕緩刑的案件要加強分析調研。一方面對于確系偵查監(jiān)督部門自身執(zhí)法標準、執(zhí)法尺度和執(zhí)法能力方面的問題導致質量不高的“瑕疵案”,要加強自身監(jiān)督和執(zhí)法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執(zhí)法能力和辦案水平;另一方面,對法院“泛輕刑化”、“交罰金就判緩刑”、“交錢贖刑”等案件,要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甚至是法官違法行為調查等方式,強化監(jiān)督,確保捕后判處輕緩刑的“風向標”起到應有的導向作用,提高對逮捕必要性的把關能力和案件質量的把關能力。
(四)進一步構建審查逮捕訴訟化構造模式。
傳統(tǒng)的審查逮捕實行的是行政審批式的內部審查機制,逮捕決定作出的整個過程中,被告方缺乏必要的辯護和申訴,逮捕決定的作出完全是建立在對偵查機關提供的案件材料進行單方審查后作出來的[4]。新刑事訴訟法在第86條初步構建了審查逮捕的訴訟化模式,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探索社會危險性的聽證制度。在審查逮捕時,嘗試當場公開聽取偵查機關、律師、被害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社會危險性”的意見,并積極促成刑事和解。要更加重視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因為在無逮捕必要或者不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中,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往往會對被害人權益,特別是對其民事權利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作出是否批準逮捕決定時,應當充分尊重被害人意見,給予被害人以充分發(fā)表意見的程序參與權,體現(xiàn)現(xiàn)代司法的“雙向保護”以人為本的人權保障理念。
(五)建立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政法工作績效考評機制。
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政法工作績效考評機制會保障執(zhí)法、司法工作沿著理性、文明和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公安機關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的執(zhí)法考評辦法,改變目前單純重立案數(shù)和報捕數(shù)的激勵機制,加大或增設對破案率、案件的起訴率和有罪判決率等指標的考核,加大捕前刑事和解工作,對捕前刑事和解的案件,一般應當直訴,避免不必要的報捕,特別是把注重執(zhí)法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改變重打擊犯罪、輕構建和諧的現(xiàn)象;作為檢察機關,要修改逮捕案件質量標準和考核指標,如在捕后判處輕緩刑案件的考評中,很大部分輕傷害件是在捕后和解的,考核時要注意證據(jù)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不要機械地認為捕后判處輕緩刑就認為是辦案質量不高或有質量有瑕疵。此外,要注重考核捕后判無罪、捕后法定不訴和撤案情況的考核,增設立案監(jiān)督有罪判決率和復議復核案件改變率等質量考核指標,引導考核機制從注重量的考核向注重質的考核轉變。
[注釋]:
①瑕疵案件系檢察系統(tǒng)目標考核中捕后被判處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案件,捕后被判處緩刑的案件為質量不高案件。
[1]張兆松,范東卿.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視野下非羈押措施適用實證分析[J].人民檢察,2012,(6).
[2]張兆松,范東卿.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視野下非羈押措施適用實證分析[J].人民檢察,2012,(6).
[3]崔家國.關于逮捕條件的論證及修改[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9,(4).
[4]向澤選.修改后刑訴法的實施與審查逮捕[J].人民檢察,2012,(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Enforcement Measure in Arresting
LIU Yun
the New"Criminal Procedural Law"has been modified the enforcement measures in arresting, necessarily detailed the"five situations"and"three necessary arrests".The enforcement measures in arresting showed strong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but poor effectiveness in judicial practice,Attaching greater attention to collect the legal sentencing evidences than necessary arresting evidences and greater attention on result than conclusion in necessary arresting.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in high rate of arresting with low rate of mistakes,or low rate of arresting with high rate of mistak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aracteristics, suggest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applications of enforcement measures in arresting.
Procuratorate;Arrest;Enforcement Measure;Application
DF7
A
1674-5612(2014)06-0029-07
(責任編輯:吳良培)
2014-07-28
劉 韻,(1987-),女,四川安岳人,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西南大學法學碩士生,研究方向:刑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