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榮
司馬遷在《史記·佞幸列傳》中,以短短的兩百多字,記述了西漢音樂家李延年顯赫而又悲慘的一生:
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xié)聲律。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久之,浸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后,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1]
李延年(?—約公元前90年),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人。他是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宮廷音樂家,不僅對漢代音樂風格的形成,而且對中國后來音樂的發(fā)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李延年“善歌”
從李延年的身世看,可知他出生于音樂世家,父母兄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yè)的藝人。李延年年輕時因犯法而被處腐刑,以“太監(jiān)”名義在宮內(nèi)管犬。由于其“性知音,善歌舞”, 逐漸受到漢武帝的賞識,后來又被任命為“樂府”領導人——協(xié)律都尉。
許多人認為,李延年的顯貴與其妹妹——李夫人受到漢武帝的寵愛有密切關系。李延年的特長之一是“善歌”,因為歌唱得好,“每為新聲變曲,圍者莫不感動”,他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2]
這首歌為北方佳人定下了一個遺世獨立,冰清玉潔,美而不可及的形象。李延年的歌開首即唱“北方有佳人”,先聲奪人,又以奇特夸張手法對佳人的美做了側面渲染,傾國傾城,美人的殺傷力夠震憾的了。這種令人震懾,企慕,輾轉(zhuǎn)反側,大嘆難得的美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正面驚艷更加形神兼具而蕩人魂魄。而且詩中的佳人難得,更道出美麗難求、美麗易逝的悵然與哀傷,韻味綿長。
李延年所歌的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李妍。其妹因此歌得幸,被漢武帝立為夫人。這證明不是李延年因其妹而得寵漢武帝,反而是他的妹妹因為他的歌讓漢武帝知道了她并且寵愛終生。這不能不說李延年歌聲的魅力太大了。
李延年做協(xié)律都尉后,負責“樂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祿,當然顯赫一時。據(jù)《史記·外戚世家》載:“李夫人雖卒,其兄李延年以音幸。” 這也證明,李延年并非僅靠與上層統(tǒng)治者的親緣關系而受到重視,他確實有著出色的音樂才華和出眾的領導才能。因為這時的漢武帝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需要祭祀天地以加強統(tǒng)治,需要制作歌曲樂章。而李延年善于體會漢武帝的意思,成功地給新作的樂章譜了曲。這既是他受重視的原因,也是他“以音幸”的具體內(nèi)容。
二、李延年“變新聲”
李延年不僅在歌唱上有著高超的技藝,善歌習舞,且長于音樂創(chuàng)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且思維活躍,所以在作曲方面也顯示出了出色的才能,這就是司馬遷說的“變新聲”。關于他創(chuàng)作、改編樂曲的材料,文獻中記載頗多,總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創(chuàng)作的《郊祀歌》十九章;二是他創(chuàng)作改編的“新聲二十八解”。
關于李延年創(chuàng)作《郊祀歌》十九章之事,記載于《史記·樂書》和《漢書·禮樂志》中: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xié)律都尉。[3]
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4]
以上文獻中的記載雖然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都承認李延年曾為當時的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等所寫的19首郊祀歌詞作曲,用于皇家祭祀樂舞。他既能體會武帝對音樂的要求,也能深入理解這些難懂的“爾雅之文”。所以,李延年創(chuàng)作《郊祀歌》十九章樂歌當是事實。當然,由于時間的久遠,這些樂歌曲調(diào)早已在歷史的天空中消失殆盡。《郊祀歌》十九章的歌詞現(xiàn)在還保存于《漢書·禮樂志》中,不過由于其晦澀難讀而歷來難解其意?!妒酚洝窌分芯驮f:“通一經(jīng)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jīng)》家相與共講習之,乃能通其意,多爾雅之文?!笨芍@些歌詞在當時就已很難讀懂了。
關于李延年創(chuàng)作改編“新聲二十八解”的說法記載于《晉書·樂志》《古今注》等文獻。不過,由于學術界對這些文獻的可靠性歷來存有疑義,涉及到文獻內(nèi)容即“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之事”亦有不同的說法。
《晉書·樂志下》的記載是:
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用者有《黃鵠》《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
《古今注》的記載與《晉書·樂志》大致相同,個別文字略有出入:
橫吹,胡樂也。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軍,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見世用者《黃鵠》《龍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
以上兩段記載都涉及到“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的內(nèi)容,但是,因為《史記》、《漢書》對此事都沒有記載,所以歷來有人對以上材料持懷疑態(tài)度。其實,《晉書·樂志》和《古今注》所記載的這兩則史料是不應該否定的。盡管《史記》、《漢書》都沒有記載這兩則史料的內(nèi)容,但都構不成這兩則史料為偽的證據(jù)。鄭祖襄先生曾經(jīng)從文獻學、訓話學的角度入手分析,排除了這兩則史料為偽的可能,明確了“二十八解”為漢代作品。[5]
由此可知,李延年根據(jù)一支胡曲素材《摩訶兜勒》改編成28首(段)樂曲,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這些樂曲流傳甚久,直到數(shù)百年后的晉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黃鵠》《隴頭》《出關》《入關》等10首。這種將西域音調(diào)改編為新曲的創(chuàng)作實踐,體現(xiàn)出當時作曲技術的高度水平,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從這一角度講,李延年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根據(jù)外來音樂進行加工、改編、創(chuàng)作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都是融合民族音樂后推陳出新的成果。
關于李延年創(chuàng)作、改編樂歌之事,其實并不止“新聲二十八解”。在《史記·田儋列傳》中的三家注《正義》部分,還有關于李延年改編樂歌的記載:
齊田橫墓在偃師西十五里。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送哀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而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滅。至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逝者歌之,俗呼為挽歌?!?/p>
此外,唐人吳兢撰的《樂府古題要解》中也有此相關內(nèi)容的記載,且記述似乎更為詳細一些:
喪歌。舊曲本出于田橫門人,歌以葬橫。一章言人命奄忽如葬上之露,易晞滅也。詞云:“葬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已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二章言人死精魄歸于蒿里。詞云:“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至漢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挽柩者歌之,亦呼為《挽柩歌》?!蹲笫洗呵铩罚骸褒R將與吳戰(zhàn)于艾陵,公孫夏使其徒歌《虞殯》?!倍蓬A注云:“送葬歌也?!奔磫矢璨蛔蕴餀M始矣。復有《泰山吟行》,亦言人死精魄歸于泰山,《葬露》、《蒿里》之類也。[6]
由以上引文來看,按照唐人吳兢引《春秋左傳》的說法,最早的喪歌并非出自田橫及其門人,似乎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所謂的《薤露》《蒿里》原系田橫的門人所作的樂歌,后來由李延年分為兩曲,成為漢代流行的喪歌,為送葬時所唱。這些樂歌的內(nèi)容也都保存在《樂府詩集》的相和歌辭中。雖然現(xiàn)在已無法對樂歌的曲調(diào)進行考察了,但從歌詞內(nèi)容中,仍然可以略知其樂歌的風格。
三、李延年是“佞幸”?
漢朝帝王重用外戚之家在歷史上很有名,如漢武帝在位時的衛(wèi)青、霍去病,二人都是外戚,二人都“以功能自進”封侯。漢武帝對李延年也很重用,卻主要是因為他對李延年的音樂才華的青睞有加。至于李延年對其妹的“推薦”,首先是“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的。當然,因為漢武帝與李夫人在感情上的和諧,所以他對包括李延年在內(nèi)的李家也寄予厚望。李延年的哥哥李廣利和弟弟李季,都很快成為武帝預備重用的人選。李延年因此確有顯赫的外戚身份。
后來,由于李夫人早逝,作為寵妃,漢武帝以皇后的禮儀安葬她。再后來,李家漸漸失寵,更由于李廣利降匈奴,李季奸亂后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李氏家族包括李延年在內(nèi)都被漢武帝誅殺。
《史記》和《漢書》,都專門設置有“佞幸列傳”。將佞寵列入正史者,漢武帝時“士人則韓嫣,宦者則李延年”。韓嫣從小和武帝一起長大,他從武帝手上獲得的恩賞可跟劉徹爺爺孝文帝劉恒的寵臣鄧通相比。但韓嫣這樣的人,“常與上共臥起”,卻不懂自覺和內(nèi)斂,頤指氣使目中無人,終于玩大發(fā)了,“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聞,皇太后怒,使使賜嫣死”。[7] 漢武帝講情都不準,他便只有死了。
而李延年卻完全不同于韓嫣,可是為什么被司馬遷和班固打入被鄙視的“佞幸”行列呢?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李延年雖然是外戚并受重用,但是他首先是因為音樂才華??!李延年之所以被司馬遷等當時的正人君子看不起,應該說是與其時的音樂不受重視的觀念相關。
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緩慢。農(nóng)業(yè)樸實的生產(chǎn)觀念是與音樂這樣的精神享受完全相反的。當時的政治結構是皇帝管官,官管民,傳統(tǒng)的觀念是當官比較貴?!胺歉患促F”這句話就可以概括兩個方面:耕作可以致富,當官則身份尊貴。而從事音樂工作的伶工,除了譜寫曲子之外,還登臺給別人表演,供別人取樂。所以優(yōu)伶被認為地位低下,相當于依附于別人生存的“奴”。除非皇帝本人是音樂家(例如唐玄宗,他不僅自己搞音樂,還開設了藝術輔導學校梨園),否則音樂工作者的地位不會太高。所以,像李延年這樣的歌者,現(xiàn)在人們謂之音樂家,在漢朝則稱為“倡”。更為不幸的是,漢朝以后,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倡”屬下九流,在所謂正人君子中真正關心音樂的人很少,音樂只是他們純粹的取樂工具。
與此相對照的是,《史記·佞幸列傳》又說:“衛(wèi)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彼抉R遷的意思是,不僅衛(wèi)青,連衛(wèi)青的外甥霍去病雖然也被漢武帝“貴幸”,但二人是憑自身的天賦成就一番功名。這個“天賦”,就是在軍事方面有突出才能,而李延年是不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的。
被列入“佞幸列傳”的漢朝外戚,李延年排在第一個,大抵也是歷史上惟一的因為是倡出身而列入佞幸當中的外戚。從此李延年就與非議相伴,這真是天大的冤案。
我們無意去責怪司馬遷等正人君子,因為當時的社會觀念就是這樣。文學、音樂,都同樣是藝術。司馬遷寫出《史記》能千古流傳,成一家之言,為什么將音樂事業(yè)進行到底的李延年卻成了為人不齒的下九流?李延年對漢代音樂風格的形成以及對中國后來音樂的發(fā)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其實也是千古流傳,自成一家之言的。
注釋:
[1][7] (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
[2] (東漢)班固:《漢書·佞幸傳》。
[3](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
[4] (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
[5] 鄭祖襄:《<古今注>“橫吹曲”史料真?zhèn)握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6](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津逮秘書本。
作者: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成都)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