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
(中山大學中文系 廣東廣州 510275)
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綜述
馬小燕
(中山大學中文系 廣東廣州 510275)
西藏當代小說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達到興盛期,并在21世紀后出現(xiàn)了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在不斷的學術爭鳴中逐漸形成了“西藏新小說”研究、概述性研究、女性小說研究、藏文小說研究等學術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文章分析了西藏當代小說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針對目前存在的研究者視野有待于拓寬、跨越語言邊界的學術成果較少、研究質(zhì)量有待提高等問題,提出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實踐新的研究方法。
西藏文學;西藏新小說;女性小說;人物形象;評論
關于西藏當代文學的時間界定,學術界已有定論:將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作為西藏當代文學的起始時間。60多年來,學術界涌現(xiàn)出一些回溯西藏當代文學發(fā)展歷史的著述,其中以張治維對當代西藏文學的界定最為清晰,他認為當代西藏文學從范圍上來講包括三個方面:本地區(qū)藏族作家用藏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本地區(qū)藏族作家用漢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內(nèi)地來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1]。耿予方先后在《藏族當代文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西藏50年(文學卷)》中對西藏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進行了全方位的回顧和梳理。益希單增在《西藏文學的過去與現(xiàn)狀》中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回顧了西藏文學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發(fā)展過程。此外,李佳俊也在《當代藏族文學的文化走向》中對早期小說作家、鄉(xiāng)土文學作家、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家、青年作家群體等4個作家群體小說創(chuàng)作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進行了評述。經(jīng)過這些從事西藏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資深學者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線索,以重要作家作品為依托,對西藏當代文學進行的縱橫交錯的詳細整理和記錄,基本厘清了西藏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可靠資料。根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出現(xiàn)對西藏當代小說研究進行梳理和反思的綜述類文章,鑒于此,筆者希望能夠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
西藏當代小說發(fā)端于1956年徐懷中的《我們播種愛情》,劉克在1957年發(fā)表短篇小說《央金》,這些軍旅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西藏當代小說的開山之作為學術界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基本材料。但由于西藏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響,當時對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
20世紀80年代,益希單增的《幸存的人》、《迷茫的大地》等現(xiàn)實主義題材小說問世,以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西藏,隱秘歲月》、《風馬之耀》,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拉薩河女神》、《西海的無帆船》等為代表的“西藏新小說”[2]橫空出世,西藏當代文學進入了發(fā)展鼎盛期。隨著研究對象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和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學術界對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才蹣跚起步。1985年的《西藏文藝評論選》匯集了從事西藏當代文學研究的著名學者的評論文章,其中對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占有相當比重,李佳俊認為《我們播種愛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取得突破,成功將崇高孕育于平凡之中,從普通建設者身上表現(xiàn)出偉大的時代風貌,賦予新人形象以鮮明的地區(qū)特色和民族特色,使新人形象具有多姿多彩的個性特征,給更多年輕人提供了生動的“生活教科書”[3]。汪承棟、胡秉之、張曉明、勒敖汪堆等人分別撰文對《幸存的人》人物性格和語言風格[4]、故事情節(jié)[5]、民族特色[6]、結構方式[7]等進行了討論,給予了較高評價。張隆高分析了《古堡上的烽煙》中的蒼姆決這個典型藝術形象,認為她真實地反映出古堡女奴走上解放道路的心路歷程[8]。張治維也在1985年提出,《迷茫的大地》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可信、能夠從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用富于民族特色的藝術語言來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個性[9]。這些成果代表了當時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最高水平。
(一)對“西藏新小說”的歡呼
除了對西藏當代小說中的早期作品進行研究外,對馬原、扎西達娃等人領銜的西藏新小說的研究成果后來居上,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徐明旭是較早關注扎西達娃小說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83年,他就撰文對扎西達娃在1982年創(chuàng)作的8篇小說進行了分類,認為致力于表現(xiàn)西藏社會歷史轉折、人物性格與命運的變化是扎西達娃小說的標記,力圖從人物心靈深處追蹤其變化,雖然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但構思巧妙、語言明快、講究意境,善于運用對比手法[10]。田文也認為扎西達娃小說的藝術風格堪稱獨步,具有濃厚的美學力量,表現(xiàn)在觀念沖突的設計、心理活動的描寫、情節(jié)的設置等多個方面[11]。在當時大量對西藏新小說毀譽參半的文章中,以秦文玉的研究獨具匠心。他針對評論者對扎西達娃、色波、金志國、李啟達等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評,提出了很有見地的評判,認為這些青年作家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走出了四步:第一步是運用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現(xiàn)實的新穎手法,以現(xiàn)實的迅變來反映人們的觀念習慣的不易改變;第二步是從現(xiàn)實去追溯歷史,努力追求一種縱深的歷史感,探求民族心靈中的歷史沉疴;第三步是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錯閃回中,投射出較強的時代的折光;第四步是采用隱喻、象征、荒誕等多種手法進行藝術試驗。提出西藏青年作家的探索小說在出發(fā)點、生活土壤、文學追求等三個方面與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存在不同,認為探索小說是神秘的,而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則是魔幻的。還以前輩學人的口吻提醒年輕作家要對本民族的文化積淀作更深層的探研,對外來文化采取更大度也更審慎的態(tài)度[12]。吳方則認為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雖然新鮮、奇怪,但根還是在西藏的生活土壤里,離不開內(nèi)陸文化的背景,具備復調(diào)小說特征,獲得了較多的表現(xiàn)自由,提供了一個向小說復調(diào)世界展開的探索標本,也為小說觀念變化的思索提供了一個探索方向[13]。類似評論文章還有益希單增的《西藏文學與西藏作家》、李國文的《意在言外——讀馬原小說》、皮皮的《扎西達娃:哲學與方法》等。這些文章在同類文章中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使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表現(xiàn)出開局良好的態(tài)勢,也反映出當時學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獨到的學術眼光。
(二)關于“什么是真正的西藏文學”的爭鳴
隨著扎西達娃、色波等藏族作家用漢文寫作的小說作品獲得成功,學術界出現(xiàn)了“用什么文字創(chuàng)作西藏文學,藏族文學是否必須用藏文來書寫才能代表藏族文學”的爭論,這個爭論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結束。索朗是西藏當代文學藏文創(chuàng)作論的堅定支持者,他以文學作品的受眾面為出發(fā)點,認為“漢文作品由于民族題材與民族形式的脫節(jié),很難達到廣大藏族農(nóng)牧民的欣賞要求。文學作品的漢語形式不適合藏族題材的內(nèi)容,寫出來缺乏民族特色;作品的語言對廣大的藏族群眾來說無法起到媒介作用,脫離了人民的欣賞要求;用漢文寫的作品做不到繼承和發(fā)揚藏族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不是藏族文學,不取決于作者是不是藏族,而取決于他具不具備使用藏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功力和藏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14]牧田英二、湯曉青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對20世紀80年代西藏文壇關于“什么是真正的西藏文學”的爭論進行了回顧,認為只有具備作者是藏族、作品為藏語寫作、題材具有反映藏族生活內(nèi)容的民族特征等條件才能稱為西藏文學的觀點其實是說扎西達娃和色波不是西藏文學的代表。這種現(xiàn)象反映的是近年來民族意識高漲而對用漢語創(chuàng)作的作家和作品在感情上拒絕。必須要考慮到不會講藏語、即使會講藏語也不能用藏語創(chuàng)作的藏族作家實際上有相當數(shù)量這個事實。提出扎西達娃和色波的文學作品代表的是新的西藏文學的觀點[15]。李佳俊感嘆:
“一個在歷史上本來很明晰的概念,到八十年代竟出現(xiàn)了理解上的分歧,說明當代藏族地區(qū)文學發(fā)生了結構上的變化。”他沒有直接對這種學術爭鳴進行評判,而是提出了“藏族地區(qū)文學”這個新概念,認為今后西藏作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會有所提高,但基本的民族結構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16]。益希單增則明確反對因用不同文字而采取否定主義和不承認主義的做法,認為“用什么文字進行創(chuàng)作時作者的自由,要發(fā)展西藏文學,應該注重文學藝術本身的價值,不管用什么文字創(chuàng)作只要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精美的,我們就要大力歡迎和扶持,并且發(fā)揚光大?!盵17]次仁央宗更進一步提出了很有見地的認識,她認為,西藏新文學是按照藏漢文創(chuàng)作兩條線索相輔相成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文學。在這兩條線索上分別形成了一支文學隊伍,一支是漢文創(chuàng)作的作家隊伍和由他們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另一支是用藏文進行創(chuàng)作的文學隊伍和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18]。這種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支持,從此,使用藏漢雙語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西藏當代文學的慣例。二十年后的2011年,藏漢學者們提出了西藏當代文學內(nèi)部格局在創(chuàng)作語言上的兩條范式和創(chuàng)作隊伍的三種類型。兩條范式指藏語寫作范式和漢語寫作范式,三種類型指藏族作家的母語寫作、藏族作家的漢語寫作和其他民族作家的漢語寫作[19]。這算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這段爭論和前輩學人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被大家所認同的結論。筆者認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藏族學者間的這場學術爭鳴對于西藏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最后的結論也是眾望所歸。它使西藏當代文學告別了“正統(tǒng)與否”的無謂爭吵,而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正軌上來。
20世紀90年代后期,與80年代的轟轟烈烈相比,西藏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期,一些被冠以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西藏新小說作家減產(chǎn)或者封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術界對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卻進入了一個活躍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成果,并匯集成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幾個焦點,為之后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發(fā)展開辟出幾條路徑。
(一)對“西藏新小說”的評論和反思
隨著西藏帶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西藏新小說創(chuàng)作的逐漸沉寂,西藏文學在中國文壇中獨領風騷的時光一去不復返。這引發(fā)了學者們對西藏新小說現(xiàn)象的深度思考。有的學者對讀者和研究者給扎西達娃、馬麗華、色波、劉偉、馬原等人的作品冠以現(xiàn)代、魔幻、尋奇、朦朧、先鋒之類的名稱表示反對,認為讀者和評論者對西藏生活的陌生造成了作品與生活的誤差、讀者評論者與作品的誤差、作者與評論者的誤差。在陌生的基礎上又產(chǎn)生了所謂的神奇與不可知、不可理喻。作家本身受外來文化影響,在創(chuàng)作時有意識地在形式上靠近洋人的風格。所以這些作品其實是現(xiàn)實主義的[20]。
除了追問西藏新小說的身份到底是魔幻的還是現(xiàn)實的這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西藏新小說走向衰落的原因進行了思考。劉振洲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總結了西藏新小說的形成過程和價值,指出主題的覺悟與迷失、探索的休克、民族文化的淡漠等原因造成了西藏新小說的衰落[21]。趙代君也認為正是因為西藏新小說淡化現(xiàn)實、背向生活、脫離政治,過多地專注于形式和技巧,而忽視內(nèi)容的實在與質(zhì)感,才漸漸走進了死胡同[22]。這種一針見血式的客觀總結和反思對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對西藏新小說的緣起、屬性、跨文化書寫的討論也得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意義的結論。扶木認為1981年和1982年《西藏文學》發(fā)表的21篇停留在記敘文層次上的中短篇小說奠定了西藏新小說的基礎。提出西藏新小說是一種亞文化的產(chǎn)物,代表著一種新文化,既不屬于傳統(tǒng)的西藏,也不屬于傳統(tǒng)的漢地,而是關于中間地帶的自言自語,表現(xiàn)出對西藏精神的追求。他總結道:這一時期的小說給人留下的不良印象源于極端片面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反映論,作家們出于對目不暇接的各種思潮沖擊的無奈,而轉到了純形式化的書寫[23]。這篇純理論文章給人以客觀、真切的感覺。尼瑪扎西以“浮面歌吟”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題目,對當代西藏文學的生存與發(fā)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西藏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語言的取向和態(tài)勢使西藏文學呈現(xiàn)某種邊緣化狀態(tài),嚴重缺乏對于西藏本土現(xiàn)實土壤在發(fā)展大背景下潛在差距的深層敏感;缺乏植根于西藏生存的充分自覺和現(xiàn)代反??;缺乏對可操作變換的語言和技巧背后,不可完全操作的西藏精神氣質(zhì)和生存維度的認識;缺乏在以漢語創(chuàng)作為主的定式中主動借鑒、彌補和深化本土生活體驗及文化敘事內(nèi)涵的有效嘗試,不同程度上有用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心態(tài)和價值觀進行創(chuàng)作和審視的傾向,造成了西藏的現(xiàn)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上與本土表面的貼近和實質(zhì)的疏離[24]。比較前面的學者,這幾位學者的理論水平更進一步,從資料、創(chuàng)作取向、文化差異等方面表現(xiàn)出西藏新小說作家的尷尬身份,代表了此類研究的最高水平。
雖然西藏新小說的創(chuàng)作高潮已經(jīng)過去,但學術界對這些作品的討論卻進入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時期,各種各樣的評論性著述不斷涌現(xiàn)。作為西藏當代文學的親歷者,馬麗華在《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一書中專門對西藏新小說及其創(chuàng)作群體進行了論述,認為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占據(jù)著西藏文壇的主導地位,西藏新小說也不例外[25]。在各種評論性文章中,針對扎西達娃及其作品的討論顯得最為熱烈,除了馬麗華在《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中對扎西達娃的高度贊揚外,蒙麗靜則指出扎西達娃前期作品的人物性格不夠飽滿,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后期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更加成熟,但過多對西方大師的摹仿限制了其作品的發(fā)揮[26]。楊紅另辟蹊徑,從地理環(huán)境和神話思維兩個方面的比較,指出了西藏與拉美的文化親緣性[27]。除了內(nèi)地學者外,藏族學者也加入到評論大軍中,涌現(xiàn)出了像卓瑪這樣善于思考的評論者,她運用榮格在集體無意識理論中提出的“陰影”這一原始意象來分析扎西達娃《風馬之邀》中的人性,認為扎西達娃讓作品中的人物從復仇的原始陰影意向中走出來,展示了在沉醉中復蘇的現(xiàn)代人如何得到個體生命的復蘇[28]。此類文章還有馬麗華的《靈魂三嘆——扎西達娃及其創(chuàng)作》等。
可以看出,在20世紀90年代的西藏當代小說研究中,學者們對西藏新小說的研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精力,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者,這種持續(xù)性討論使西藏新小說研究注定成為西藏當代文學中不可跨越的一道靚麗風景。
(二)西藏當代小說的概括性研究
在西藏和平解放40年前后,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批反映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西藏文學發(fā)展的回溯性文章,西藏當代小說在其中占有相當比重。強巴平措在《西藏當代文學藝術四十年》中對西藏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當代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的成就進行了概述,并將其歸功于西藏民主改革的勝利。李佳俊就拉薩騷亂提出了弘揚西藏文藝主旋律的問題,要建立西藏社會主義文藝新格局的構想[29],這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耿予方利用自己精通漢藏雙語的優(yōu)勢,對西藏當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作家和作品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特別是對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藏族文壇的特點進行了高度概括[30]。
除了正面評價之外,也有學者直言不諱地指出西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其中以寧世群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他認為,西藏當代文學過多地表現(xiàn)了沉郁晦暗的陰影的生活畫卷,未能抒寫出當今西藏沉重的生態(tài)和心靈的活歷史;未能表現(xiàn)出西藏文化在當代西藏歷史發(fā)展中的極大的滲透力;未能慎審地剖析時代變革中新舊文化的精神碰撞,特別是舊文化精神的頑冥[31]。這種評價是非常有見地的。張治維將西藏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劃分出三個高潮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作家以革命現(xiàn)實主義并部分地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新生活的贊頌;第二個時期是80年代,積極借鑒吸收了西方和拉美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開始對民族歷史和民族生活進行較為深刻的反思;第三個時期是90年代,比較自覺地能把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意識結合起來,在文學的創(chuàng)新上有新的進度和突破[32]。益希單增[33]、葉玉林[34]等西藏當代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親歷者也通過自身經(jīng)歷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藏當代文學特別是西藏當代小說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回顧,提供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資料。
(三)西藏女性小說研究的萌芽
民主改革后,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西藏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建設方面,也表現(xiàn)在西藏當代小說的發(fā)展上。1981年,女作家益西卓瑪?shù)摹肚宄俊烦霭妫_了西藏女性小說的序幕,1995年,隨著央珍《無性別的神》、梅卓《太陽部落》等女作家的長篇小說的問世,藏族女作家開始在西藏文壇上嶄露頭角。學者們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新情況,及時展開了研究。唐晉中從意象、意象群、神話等層面對央珍的《莊園》進行了探討,對黑白這一成對相反物、二元對立的意象群、充滿類比思維的神話的分析很有見地[35]。耿予方在《央珍、梅卓和她們的長篇小說》中高度贊揚兩人的創(chuàng)作,認為她們沖破了傳統(tǒng)的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走上了反映藏族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作之路??偨Y了青年女作家獲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受過高等教育;二是在藏族社會中的生活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素材;三是富有創(chuàng)作熱情[36]。這些研究者無一例外,都對西藏女性作家及其作品進行了鼓勵和褒揚,希望西藏女性小說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外,還有學者對意西澤仁等藏族作家進行研究,徐其超認為意西澤仁的創(chuàng)作受艾特瑪托夫的影響較大,將焦點對準人物的心靈、性格、命運,格外關注“草原上的無名小花”即小人物的悲劇命運,贊揚藏族人的善美真性靈[37],使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范圍向其他藏區(qū)拓展,其外延不斷擴大。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西藏小說創(chuàng)作群體的多元化,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成果也呈現(xiàn)出井噴式發(fā)展,以《西藏文學》為主陣地,研究者對益希單增、扎西達娃、色波、阿來、蔡英、寧肯、次仁羅布、敖超、班丹等人的單篇作品或系列作品進行分析討論的文章層出不窮,但敘述性文字的重復率較高。也有對藏族當代文學中的諺語進行研究的個別文章出現(xiàn)。除了這些數(shù)量多、但良莠不齊的文章之外,也涌現(xiàn)出了一些學術著作,莫福山在《藏族文學》一書中對當代藏族作家的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作品進行了梳理,是一部有用的資料匯編。丹珍草在《藏族當代作家漢語創(chuàng)作論》一書中首次系統(tǒng)提出了西藏當代作家“邊界寫作”的概念,認為在這些作家身上表現(xiàn)出多重文化的沖突與交合、語言的雜糅與變革、種族-文化身份認同的模糊與超越等特征[38],讓人耳目一新。
對于藏族當代作家的杰出代表阿來及其作品的討論從未停息。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楊艷儈大膽使用人類學的“文化相對主義”、“文化并置”等觀點,從西藏當代漢語小說的發(fā)展脈絡中尋找阿來的創(chuàng)作之源,在將阿來與其他西藏作家的對比中體現(xiàn)其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認為阿來在藏族生存與人類生存之間找到了共鳴,為藏族當代文學受眾范圍的擴大以及當代中國文學的多樣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9]。客觀地說,這篇博士論文為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西藏當代小說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藏當代小說發(fā)展的概述性研究
作為西藏當代小說的資深評論家,李佳俊對西藏當代小說在20世紀50-60年代、80年代后期的兩次創(chuàng)作高峰進行了梳理,認為世紀之交的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在題材上偏重當代題材的特點,作品的民族色彩不再是貼上去的標簽,而是發(fā)掘藏族傳統(tǒng)文化對主人公思維、情感和行為無所不在的支配作用,追蹤社會大變革中兩種文化的碰撞導致的人物復雜心態(tài),賦予作品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得到自由發(fā)揮[40]。與他以往的研究不同,此次增加了對藏文小說、紀實文學的討論。胡沛萍、于宏認為新時期以來的當代西藏文學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深處,開始用現(xiàn)代意識思索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尋找新的文化發(fā)展出路,讓民族文化在新的歷史境遇中獲得生命力并為整個社會的進步提供精神支持[41]。朱霞以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分界線,將當代藏族漢語文學批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微觀批評多,宏觀批評少,批評方法屬于社會歷史批評和直覺批評,視角相對封閉。第二個階段批評者立足當代藏族文學,以藏族漢語文學為本體[42]。鄭靖茹致力于尋找西藏文學創(chuàng)作滑坡的原因,認為相對于20世紀五十六年代作家群和七八十年代作家群,九十年代的西藏作家實際上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上的緊密作家群體,客觀上造成了九十年代的西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滑坡局面[43]。此外,藍國華[44]、郭阿利[45]也分別撰文對此進行了討論。
除了這種從縱向的單純時間維度的概括性研究外,因為《西藏文學》雜志對西藏當代小說所發(fā)揮的重要載體作用,以《西藏文學》為研究對象的概述性文章也大量出現(xiàn)。鄭靖茹是較早開展這項工作的學者,她旁征博引,詳細梳理了《西藏文學》的成長歷史,雖然有凌亂和堆砌材料之嫌,但為后人的研究做好了資料上的準備[46]。徐琴[47]、楊紅[48]等人對《西藏文學》在西藏新小說的興起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巨大扶持作用和純文學姿態(tài)大加贊揚。魏春春也通過對2010年《西藏文學》(漢文版)刊發(fā)小說作品的分析,認為這些小說在民族性的書寫方面體現(xiàn)出民族性的歷史記憶書寫、民族的生態(tài)境遇書寫、民族的心理依戀書寫等,魔幻敘事、歷史敘事和回環(huán)敘述的敘事角度有待創(chuàng)新,徘徊在傳統(tǒng)文學寫作模式和現(xiàn)代性文學寫作模式的焦灼狀態(tài)[49]。吉米平階則回顧了三十年來《西藏文學》的辦刊過程和文學追求。這種研究使《西藏文學》這一西藏的文學載體成為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熱點,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點。
除了從傳統(tǒng)的文學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外,有的學者嘗試運用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對《西藏文學》進行研究。李美萍運用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框架論述了《西藏文學》刊發(fā)作品的宗族現(xiàn)代性、象征儀式、拉薩公共領域等[50]。此類研究還有劉穎的《西藏文學與人類學的構思——以1976—1986年〈西藏文學>的小說研究為例》,這種交叉學科的運用給西藏當代文學研究帶來了一股清風。
(二)女性小說研究的以量取勝
21世紀以來,隨著女性作家的不斷成長,她們的創(chuàng)作也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出現(xiàn)了數(shù)十篇對女性作家作品的評論,較集中地對央珍《無性別的神》、格央《雪域的女兒》、白瑪娜珍《復活的度母》、《拉薩紅塵》、鄢然《角色無界》、尼瑪潘多《紫青稞》、多吉卓嘎《藏婚》等小說作品進行了贊揚式、感想性的隨筆式點評,但這些抒發(fā)感情式的評論的學術意義不大,只能提供一些和作家有關的軼聞趣事,具有較高學術研究水平的成果不多。這使李美萍對西藏女性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變化的研究顯得別具特色,她將20世紀50-70年代藏族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稱為“失聲的群體”,被視為男性視角下傳統(tǒng)性別、家庭角色中的想象體。80年代之后,女作家試圖為女性的失語地位辯駁,女性形象才回歸身體原型的現(xiàn)實層面[51]。胡沛萍認為當代藏族女性文學經(jīng)歷了邏輯環(huán)節(jié)式研究 ——單個作家或作品的獨立研究——系統(tǒng)性、整體性研究的發(fā)展階段,而原始資料的匱乏是制約其發(fā)展的核心問題[52]。
此外,孫婧對鄢然小說的語言策略進行了研究,普布昌居對藏族女性生存境遇的審視,白措姆對白瑪娜珍小說的敘事方式進行了論述??陀^地說,這時的文章質(zhì)量雖然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因以數(shù)量取勝,引起人們對西藏女性小說的普遍關注,也發(fā)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其社會意義不言而喻。
(三)西藏新小說研究的不斷深化
進入21世紀以后,學者們在思考西藏小說向何處去時,不約而同地將眼光重新聚焦到西藏新小說上。鄭靖茹繼續(xù)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對西藏新小說的討論,對西藏新小說的定義、西藏魔幻小說和西藏新小說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她認為西藏新小說指的是西藏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運用現(xiàn)代主義小說表現(xiàn)技法創(chuàng)作的有別于西藏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漢語小說,是西藏現(xiàn)代小說種種探索和實驗的總稱,而西藏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其實是西藏新小說的一部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早期實驗、探索和借鑒,是西藏小說尋求現(xiàn)代性的第一步。并歸納了西藏新小說終結的原因[53]。楊紅則認為雖然西藏新小說始終處于被忽略位置,但卻以對藏傳佛教文化的書寫和進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探索,為尋根文學潮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54]。王德領在前人基礎上對20世紀80年代西藏小說魔幻化書寫的局限進行了討論,認為過分追求神奇現(xiàn)實,為魔幻而魔幻,以致走向了獵奇、志怪;滿足了內(nèi)地對西藏的想象,采用的是外部人視角,而不是內(nèi)部人的發(fā)言,遮蔽了西藏題材小說的豐富性[55]。這些討論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解決了西藏新小說的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希望指出西藏新小說存在的問題,從學術史的角度為西藏新小說正名,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四)藏文小說的研究有所發(fā)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一批擅長藏文創(chuàng)作的藏族作家逐步登上西藏文壇,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藏藏文小說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除了數(shù)量眾多的藏文短篇和中篇小說外,還出現(xiàn)了《璁玉》、《普通人家的歲月》、《騾幫的生涯》、《齋蘇府的秘聞》、《血染雪峰》等膾炙人口的藏文長篇小說,使西藏藏文小說邁上了新臺階。這種情況也引起了研究者特別是藏族學者的格外關注,次多詳細梳理了藏文創(chuàng)作的當代藏族文學的發(fā)展過程,對當代藏文小說的時間進行了界定,認為它和西藏當代漢文小說一樣,也肇始于1951年。1980年以后是當代藏文小說的飛躍階段,而出現(xiàn)的五部藏文長篇小說則是藏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里程碑[56]。增寶當周對萬瑪才旦的藏文小說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具有多維敘事、魔幻化的現(xiàn)實、荒誕的存在、內(nèi)心體驗的書寫等敘事特征,既有民族特征的傳統(tǒng)敘事方式,也體現(xiàn)了對中外文學的借鑒,為藏族當代藏文文學做出了貢獻[57]。才貝則運用人類學儀式理論對多杰才讓的藏文小說《肩胛骨之魂》進行了分析,認為很多藏族文學作品都與人類學有某種碰撞,越是年代久遠的母語文學作品,就更加具備民族志資料的價值,應該積極進行文學人類學的探索[58]。雖然以漢文撰寫的對藏文小說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不多,但卻體現(xiàn)出精通藏漢雙語的跨文化研究者的優(yōu)勢。
除了以上類型的研究外,這一時期的西藏小說研究還體現(xiàn)出重視歷史的傾向,王泉對此做出的貢獻最大,他從1999年開始研究西藏文學,先后研究了1980年代中國軍旅小說的西藏題材,20世紀90年代西藏小說走向文化詩學過程中對夢、死亡和多元文化碰撞的關注,21世紀初漢族作家對生存意識的關注和藏族作家表現(xiàn)出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最終撰寫出《中國當代文學的西藏書寫》[59]這本專著,對以往零散的文獻資料和學術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論述,對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是國內(nèi)第一部當代西藏題材的文學史專著,其中對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具有編年史和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意味。
首先,總的來說,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xiàn)在,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過程,研究群體逐漸突破西藏的地域限制,擴展至全國,研究人員也從最初的以漢族為主演化為現(xiàn)在的藏漢合璧,藏族學者在對藏文小說的研究上發(fā)揮了自身優(yōu)勢,使西藏當代小說的研究內(nèi)容更加完整。學者們經(jīng)過十多年的爭鳴,解決了西藏當代小說的定義、時間跨度、內(nèi)涵、外延等基本問題,為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在方法論上,西藏當代小說研究者多從文學學科本位出發(fā)展開研究,絕大多數(shù)成果屬于文學批評的范疇,較廣泛地采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對活躍在西藏當代文壇上的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了對比研究。借鑒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試圖通過對西藏當代小說發(fā)展歷史的不斷強化,構建出西藏當代文學的學術史。
第三,就研究內(nèi)容而言,研究者做到了與現(xiàn)實社會、小說作品發(fā)展相適應,不再拘泥于對作家生平、作品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內(nèi)容的敘述性、平面化書寫,嘗試進行純理論的、立體化的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加大對新出現(xiàn)的西藏當代小說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力度,擴大了西藏當代小說在學術上和社會上的影響力。
第一,西藏當代小說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并不匹配。很多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還停留在“作品簡介+內(nèi)容摘取+研究者感想”的簡單固定模式上,一團和氣,極盡贊美欣賞之詞,只有文學批評之名,而無文學批評之實。一些研究者習慣于采用自言自語式的書寫,但內(nèi)容和文字都過于艱澀,不好理解。
第二,客觀地說,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群體的視野不夠寬廣,存在一定的封閉意識。在西藏當代小說的成長和研究方面,《西藏文學》雜志都發(fā)揮了主陣地的作用,所刊發(fā)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眾多,但重復率高、批判性不強,質(zhì)量有待于提高,特別是對某一部小說作品的評論小集內(nèi)容過多,但研究視角過于分散,不夠集中。此外,敘述性多而較高層次的理論性探討少也是困擾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的主要問題,很多研究成果屬于研究者的自娛自樂,學術意義不大。
第三,西藏當代小說研究群體呈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意識,藏族學者研究藏文小說者居多,漢族學者偏重于研究漢文小說,雖然有一些精通藏漢雙語的學者,但跨越語言邊界的學術成果相對較少,還有相當大的拓展空間。
結語
經(jīng)過了六十多年的發(fā)展,雖然西藏當代小說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與內(nèi)地當代小說研究相比,仍然顯得不夠成熟和完善。我們也看到,學術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使用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對西藏當代小說進行研究的成果,這種研究視角符合西藏當代文學作品所反映出的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和社會發(fā)展實際,應該進行不斷嘗試并使之不斷完善,使西藏當代小說研究走出一條新路。
[1][32]張治維.略論當代西藏文學的發(fā)展[J].西藏文學,1996 (4):121,121.
[2]對扎西達娃、馬原等人的小說作品,學術界在其產(chǎn)生初期稱其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則將其與其他作家作品統(tǒng)稱為“西藏新小說”,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屬于“西藏新小說”的一部分,為保持行文一致,筆者在這里使用“西藏新小說”一詞。
[3]李佳俊.崇高孕育于平凡之中——談《我們播種愛情》的新人形象塑造[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57.
[4]汪承棟.當代藏族作家的一部長篇小說——喜讀益希單增的《幸存的人》[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113.
[5]胡秉之.西藏農(nóng)奴生活的藝術畫卷——略論《幸存的人》的創(chuàng)作特色[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112.
[6]張曉明.藏族當代文學的一朵奇葩——試論長篇小說《幸存的人》的民族特色[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139.
[7]勒敖汪堆.生活結構人物——《幸存的人》閱讀札記[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151.
[8]張隆高.真實才能感人——淺析劉克短篇小說《古堡上的烽煙》里蒼姆決的形象[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66.
[9]張治維.歷史的必然性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喜讀長篇小說《迷茫的大地》[G]//當代西藏文藝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64.
[10]徐明旭.新時期西藏文壇的弄潮兒——關于藏族青年作家扎西達娃[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187.
[11]田文.我凝視這高原的黃昏——談扎西達娃小說的藝術風格[G]//西藏文藝評論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193.
[12]秦文玉.神秘土地的青年探險者——試論扎西達娃等西藏作家的藝術探索[J].民族文學研究,1986(5):42-46.
[13]吳方.《岡底斯的誘惑》與復調(diào)世界的展開[J].文藝研究, 1985(6):90-93.
[14]索朗.文學的民族特色與藏族文學[J].西藏研究,1986 (4):23-27.
[15]牧田英二,湯曉青.《風馬之耀》譯后記[J].民族文學研究, 1991(4):91
[16]李佳俊.論新時期十年的藏族地區(qū)文學——兼及五十年代藏族地區(qū)文學[G]//文學,民族的形象.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9.
[17][33]益希單增.西藏文學的過去與現(xiàn)狀[J].西藏大學學報, 1999(1):28,25.
[18]鄭靖茹.“西藏當代文學的縮影”——漢文版《西藏文學》[J].2005(5):106.
[19]魏春春.“西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學術研討會綜述[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1(4):135.
[20]李雙焰.我們是何人?[J].西藏藝術研究,1991(4):80-83.
[21]劉振洲.西藏新小說為什么走向衰落?[J].西藏藝術研究, 1992(3):77-79.
[22]趙代君.尋找“突圍”——“西藏新小說”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西藏大學學報,1993(1):3-6.
[23]扶木.順行與顛覆——西藏新小說的思考[J].西藏文學, 1995(2):117.
[24]尼瑪扎西.浮面歌吟關于當代西藏文學生存與發(fā)展的一些斷想[J].西藏文學,1999(2):116.
[25]馬麗華.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7.
[26]蒙麗靜.西藏魔幻之魂——略談扎西達娃的小說創(chuàng)作[J].大同高專學報,1996(4):55-57.
[27]楊紅.雪域魔幻文學的探尋 ——西藏與拉美的文化親緣性[J].民族文學研究,1999(4):70.
[28]卓瑪.走出“陰影”——談扎西達娃《風馬之耀》中人性的復蘇[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8(4):104.
[29]李佳俊.西藏當代文藝的幾點理性思考[J].西藏藝術研究,1990(1):5-11.
[30]耿予方.藏族當代文學的興起和發(fā)展[J].西北民族研究, 1992(1):219.
[31]寧世群.在西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個人的幾點思考[J].西藏藝術研究,1992(3):75.
[34]葉玉林.風云萬里、藝苑紀行[J].西藏藝術研究,1999(2):76.
[35]唐晉中.黑色的變奏——讀央珍的《莊園》[J].西藏文學, 1994(2):96
[36]耿予方.央珍、梅卓和她們的長篇小說[J].民族文學研究, 1996(3):67-68.
[37]徐其超.意西澤仁創(chuàng)作論——兼論艾特瑪托夫小說對意西澤仁的影響[J].當代文壇,1996(3):23.
[38]丹珍草.藏族當代作家漢語創(chuàng)作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0.
[39]楊艷儈.新時期藏地漢語小說視野中的阿來及其意義[D].蘭州:蘭州大學,2010.
[40]李佳俊.雪域作家的智慧和追求——西藏改革開放30年文學發(fā)展述評[J].中國藏學,2008(4):21.
[41]胡沛萍,于宏.當代西藏文學的文化現(xiàn)代性追求[J].西藏文學,2009(6):91.
[42]朱霞.當代藏族漢語文學批評評述[J].西藏文學,2014 (3):101.
[43]鄭靖茹.現(xiàn)代進程中的西藏當代文學六十年[J].西藏文學,2011(4):98.
[44]藍國華.近年來西藏當代文學批評及其學科構建[J].西藏文學,2009(6).
[45]郭阿利.西藏當代文學評論及狀況略析[J].西藏文學, 2014(1).
[46]鄭靖茹.現(xiàn)代文學體制建立的個案考察:漢文版《西藏文學》與西藏文學[D].成都:四川大學,2005.
[47]徐琴,冉小平.一份雜志,一段文學——20世紀80年代的《西藏文學》與西藏新小說[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1):62.
[48]楊紅.由20世紀80年代《西藏文學》的考察看其文化身份定位[J].2007(6):76.
[49]魏春春.小說不是無情物——2010年《西藏文學》(漢文版)刊發(fā)小說作品論析[J].西藏研究,2012(6):88.
[50]李美萍.《西藏文學》的文化人類學想象[J].西藏文學, 2012(2):107.
[51]李美萍.藏族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嬗變[J].文藝爭鳴,2010 (23):153.
[52]胡沛萍.當代藏族女性文學研究概述[J].西藏研究,2013 (3):106.
[53]鄭靖茹.“西藏新小說”的興起與終結[J].民族文學研究, 2008(3):149.
[54]楊紅.西藏新小說之于尋根文學思潮的意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7(6):144.
[55]王德領.20世紀80年代的魔幻化書寫及其局限——以扎西達娃的小說為中心[J].蘭州大學學報,2010(6):29.
[56]次多.藏文創(chuàng)作的當代藏族文學述評[J].西藏文學,2005 (5):147.
[57]增寶當周.萬瑪才旦母語小說敘事特征分析[J].西藏文學,2013(1):103.
[58]才貝.人類學儀式視閾下的藏族母語小說——以藏文小說《肩胛骨之魂》為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105.
[59]王泉.中國當代文學的西藏書寫[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Tibetan Novels
Ma Xiao-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 510275)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Tibetan novels started in the 1980s,bloomed in the 1990s,and has been diversified 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academic contending,the studies on“Tibet’s new novels”,female novels,the novels in Tibetan language and so on were carried out one after another,which brought up a thriving prosperity in the field.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existing,such a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results don’t match,the researchers need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few in cross-language researches.In order to have a breakthrough,we need to apply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keep searching for new ways for the studies.
Tibetan literature;Tibet’s new novels;female novels;characters;review
I207.42
A
1005-5738(2014)04-107-09
[責任編輯:蔡秀清]
2014-08-20
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藏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2XMZ067作者簡介:馬小燕,女,回族,寧夏吳忠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