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
?
石油美元:綜述
宋晨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100871)
規(guī)模龐大的石油美元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直接影響到了全球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地緣政治關系。本文旨在梳理現有的對石油美元有關問題的論述,討論石油美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何影響,并試圖尋找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石油美元;國際貨幣;石油價格;石油美元回流
“石油美元”一詞最早是由埃及裔的美國經濟學家奧維斯所創(chuàng)造,指石油出口國“通過出售石油而賺得的收入”?,F在有關“石油美元”的討論多采用更為具體的定義,指石油出口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即在石油收入中扣除進口商品、勞務開支以及私人單方面轉移凈額后的剩余部分[1]。根據IMF的估計,石油出口國的真實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 8000億美元,大大高于2002 年的 3300 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1998-2005年,OPEC國家因油價上漲帶來的額外的石油出口收益超過 13000 億美元[2]31。
這種大規(guī)模的外匯盈余,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直接影響到了全球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地緣政治關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特里芬曾提出所謂的“特里芬困境”: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fā)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淀,對美國來說就會發(fā)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wěn)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而這兩個要求是互相矛盾的[3]。要緩解這一困境,就必須設法為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融資。融資的規(guī)模越大、成本越低、流向越穩(wěn)定,美國就越有能力繼續(xù)維持本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和美元地位的穩(wěn)定。在這種情況下,手中握有大量外匯盈余的石油出口國和東亞貿易順差國就成為了重要的融資對象。因此,所謂的石油美元循環(huán)和貿易美元循環(huán)就成為了維持現有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穩(wěn)定的至關重要的部分。
盡管石油美元循環(huán)和貿易美元循環(huán)能夠緩解“特里芬困境”,但也只是不斷推遲問題爆發(fā)的時間而已。隨著全球經濟失衡越來越嚴重,2008年又發(fā)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人們也進一步關注了石油美元與美元霸權之間的聯系及其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影響。本文旨在整理現有的對石油美元有關問題的論述,并尋找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簡單總結起來,相關問題大致可以歸結為石油美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何影響幾個方面。
石油美元得以存在的前提是絕大部分的石油交易由美元計價。對國際貿易計價貨幣的研究表明,大宗初級產品貿易一般是由主要的國際貨幣計價的[4],當年的煤炭英磅計價和現在的石油美元計價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但由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曾經遭遇過嚴重的質疑,因此人們對石油美元計價的相關研究更為豐富,核心命題就是“為什么在美元地位受到質疑的時候,石油仍然能夠維持以美元計價?”
人們對這一問題主要有兩種答案,一是認為美國對中東產油國施加了多方面的壓力,迫使產油國承諾維持石油的美元計價;二是認為石油定價機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發(fā)生了極大地變化,石油定價權由產油國手中轉移到了國際金融市場上,而由于美國金融市場發(fā)達、美元具有強大的網絡外部性等原因,美元在國際金融中的核心地位仍然十分牢固。
有研究指出,美國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對中東產油國施加了多方面的壓力,包括在軍事上實施“雙柱戰(zhàn)略”、在經濟上威脅進行食物和采油設備禁運等等。依靠這些策略,美國不僅與沙特簽訂了所謂的“不可動搖協(xié)議”,使沙特承諾以美元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還與沙特達成諒解,使其同意用石油收入投資美國國債,使石油美元回流美國[5]。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認為,不可動搖協(xié)議是在美元地位面臨重大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維持石油美元計價的重要因素[6]。更進一步來說,維持石油美元計價也對維護當時美元岌岌可危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有相關研究認為,在貿易活動和金融實踐中,一國經濟活動與能源貿易的結合度是決定該國貨幣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面向世界范圍的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圍內最重要能源供給的能力,以及該國是否擁有該能源的國際定價權等[7]。
而另一種意見認為,1970年代美國與中東產油國的合作對維持當時搖搖欲墜的美元地位的確非常重要,但由于石油定價(以及使用什么貨幣計價)的權力逐漸從產油國手中轉移到了石油交易市場上,今天中東產油國已經失去了對美元的這種影響力[8]?!半S著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相互滲透與結合,石油的‘準金融產品’特征日益彰顯。石油期貨、石油互換、石油基差期權等衍生工具的迅猛發(fā)展,石油期貨交易市場、石油現貨交易市場、石油衍生品市場、石油美元市場的互動,已經使石油經濟系統(tǒng)變成一個高度復雜、精密的金融市場。國際石油市場已不再是簡單的貨物交易市場,而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以上兩種答案都是對問題的正確回答,只是前者發(fā)揮作用的時間主要是在上世紀70年代,而后者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2008金融危機爆發(fā),美元地位再一次遭到嚴重質疑的時候,石油計價貨幣的問題也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以歐元、盧布或SDR對石油進行計價的設想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隨著美元地位的下降,美國不得不花費更高的成本說服盟國繼續(xù)持有和使用美元,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美國的同盟體系在冷戰(zhàn)結束后已經不再堅固如昔[10]。從石油美元計價的角度來說,非美國盟友的產油國(如俄羅斯和伊朗)與石油進口國之間的合作也對美元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各新興經濟體也開始著力于建立新的石油期貨市場,增強本國在石油交易中的力量[9]。
在1997-2001年,海灣產油國的石油出口總收入是7500億美元,而2002-2006年的石油出口總收入高達1.5萬億美元,比上一個5年翻了一番[11]。石油美元的規(guī)模如此龐大,固然是因為石油是最重要的國際大宗商品,具有巨大的交易量。但不少學者都指出,石油美元迅速增加,并不是因為產油國向市場投放了更多的石油,而是因為石油價格的上漲[12-13]。
石油主要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很多學者們研究了美元匯率與石油價格的聯動關系,“考察2000年以來美元匯率與油價之間關系,不難發(fā)現,兩者成反向變動。但是對匯率與油價之間的因果關系則見仁見智。劉江永提出了‘油價牽動匯率’假說,即油價高漲引發(fā)美元貶值,進而日元升值。還有學者對‘美元貶值推升油價’進行了論證,即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必然使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一般等價物特征的石油等實物資產升值。也有一些歐美學者認為美元貶值不是油價上漲的原因,理由是用其他主要貨幣表示的原油價格與美元計價時成同向變動”[13]。
總之,大致看來,石油美元規(guī)模激增與石油價格上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石油價格上漲又與美元貶值相關。如果這一系列因果關系成立,那么石油美元的增加就不會給石油出口國帶來表面上那么大的購買力。而產油國將大量增加的石油美元投入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后,則會進一步造成世界性的通貨膨脹,2008金融危機的惡化和蔓延與此不無關系。
《經濟學人》曾總結了石油美元四個可能的流向:一是購買美元資產,約2/3的石油美元投向了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二是流向國外私人投資基金,如購買一些大公司的股份;三是就近投資,如投資股市、購買飛機等;四是購買歐元資產,增加歐元外匯儲備等[14]。也有學者將石油美元的流向較為簡潔的劃分為經常項目渠道和資本項目渠道。前者是指石油出口國用獲得的出口收入增加進口,支持國內消費和投資;后者是指石油出口國用獲得的出口收入購買外國資產,或者通過中央銀行增持國際儲備的方式實現,或者通過國內的私人投資機構增持外國金融工具的方式實現[12]。對于這一問題,學者們討論最多的是石油美元流向隨時間變化的特點。相關研究總結起來大致有兩項結論:
第一項結論認為石油美元流向在早期傾向于通過經常項目渠道流出,即購買外國的商品和服務,而后期傾向于通過資本項目渠道流出,即投資外國資產。上世紀80年代以前,石油出口國主要用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進口,支持國內消費和投資。據IMF統(tǒng)計,1973-1981年期間,OPEC成員國石油出口收入邊際進口傾向由0.14增加到0.42,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由0.08增加到0.25,俄羅斯由0.77增加到1.08。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石油美元的流向主要是以資本性項目為主,即石油出口國用石油收入大量購買外國資產、增持外匯儲備、投資國際金融市場等[2]31。在產油國進行大規(guī)模國際金融投資的初期,產油國和國際金融市場都對大量的石油美元缺乏準備,由此導致的信貸寬松與后來的拉美債務危機有直接的關系[12]。
為什么石油美元的流向會出現這種變化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出口國政策的變化:從歷史上看,產油國支出水平和支出結構的變化相對于石油價格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當油價上升時,產油國傾向于提高支出水平,但由于這種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當支出水平達到峰值時油價可能已經回落,從而對產油國的國際收支平衡造成威脅。當產油國吸取歷史教訓之后,就不會再在油價飆升、石油收入大幅增加的時候大規(guī)模擴張商品和服務進口,而是改為投資資產[15]。
將石油美元流向的變化歸因于產油國政府相關認識和政策的變化,這種解釋是否充足呢?這就涉及關于石油美元流向的第二項結論:也有學者認為,石油美元從以前的政治導向型回流逐漸變?yōu)槭袌鰧蛐突亓?,市場機制替代了美國與中東石油出口國之間的“不可動搖協(xié)議”,成為石油美元回流的主要推進力量[6]。換言之,石油美元流向的變化可能并不是產油國的直接政策發(fā)生變化造成的,而是因為處置石油美元的主角發(fā)生了變化。
市場機制發(fā)揮主導作用的表現之一就是石油美元的流向不斷豐富,從原來單一的存款于國際商業(yè)銀行,再由商業(yè)銀行進行投資,轉變?yōu)橹苯油顿Y、組合投資、以外匯儲備的方式持有外匯資產等方式結合起來[2]32。IMF的相關研究表明,第一和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各石油輸出國主要持有的是儲備資產和國外銀行的存款。然而到1999年前后,OPEC各國的組合投資的比例上升到了28%,外匯儲備的比例上升到了19%,投資于國外銀行的資金由1978-1982年的58%下降到了47%[1]。另一方面,產油國的投資以前主要傾向于發(fā)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美國國債,但現在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投資比重增加。1999年到2005年,OPEC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投資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美國2770億美元,占35%左右,中國和亞洲其他新興市場2450億美元,占31%左右[1]。
市場機制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另一表現就是產油國處理石油美元的相關機構變得更加豐富,不再局限于產油國的財政和貨幣當局。以主權財富基金為例,石油出口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是全球最早建立,同時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2000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持續(xù)上漲,這直接導致中東產油國和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度增長,最終使得這些國家中以石油收入為主要資金來源的主權財富基金得到迅猛發(fā)展[15]。石油出口國掌握了世界上所有主權基金的3/4,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其中70%在阿拉伯海灣地區(qū)[1]。還有學者認為,石油美元回流還直接導致伊斯蘭銀行大量建立,催生了所謂的“伊斯蘭金融體系”[17]。
根據這些數據,石油美元從以前的政治導向型回流變?yōu)槭袌鰧蛐突亓鬟@一判斷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是美國因為某些原因不再需要或者不再能夠對產油國繼續(xù)施加政治影響,還是這些影響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追蹤石油美元的流向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國際清算銀行表示自己無法掌握產油國自1999年積累起的可投資資金中70%的行蹤[1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產油國認為其中很多信息涉及國家機密,不希望被統(tǒng)計機構跟蹤調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相關機構發(fā)展壯大、石油美元流向更為豐富,相關信息變得更為復雜了。因此,對石油美元流向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工作值得努力。
石油美元回流對全球經濟平衡和產油國國內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上文已經有所涉及。這里主要討論石油美元回流的“財富轉移”效應??偨Y起來,這種財富轉移效應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從貿易的角度來看,由于國際油價大大高于其成本,因此石油出口國能夠從石油貿易中賺取大量的超額利潤,而石油進口國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成本,并經由生產到消費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傳遞形成通貨膨脹。石油進口國又會用石油收入購買商品和服務,這會造成商品和服務出口國出口額的增加。但出口額的增加不可能完全彌補進口成本的增加,因此總體來說,商品和服務出口國將面臨貿易條件的惡化[13]。這樣一來,財富就從石油進口國轉移到了石油出口國。也有學者指出,雖然石油進口國中包括美國、日本、德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但這些發(fā)達國家往往能夠維持較低的經濟能耗水平,甚至控制著某些油氣資源或有充足的石油儲備,因此對油價上漲的承受能力較強。但依賴石油進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貧油國將受到較大的影響[6]。
其次,石油出口國并沒有用全部的石油收入購買商品和服務,而是將很大一部分投資到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金融市場上,而美國則可以利用這部分融資繼續(xù)購買石油出口國的石油和新興經濟體的商品。有研究者認為當前世界經濟的縮略圖可以概括為,“美國出口美元,OPEC出口石油,進口美元和商品,東亞出口商品,進口美元和石油”。在這樣一種圖景中,居于世界金融主導地位的美國可以通過金融市場或貨幣政策調整等手段,將經濟政策的風險轉嫁給為石油美元或貿易美元尋求避險與增值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則要背負起世界經濟調整的主要成本[1]。于是財富就從新興經濟體轉移到了美國手中。
有學者指出,石油美元體制的兩大要素就是石油的美元計價和石油美元回流。對石油美元問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但上述研究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特別是學者們都提及石油美元回流的途徑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會發(fā)生、有何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1] 嚴榮.石油美元:石油與美元的風云際會[J].黨政論壇,2008(10):47-49.
[2] 陳洪濤.石油期貨市場多重分形特征及相關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3] 彭興韻.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及多元化進程的中國選擇——基于“貨幣強權”的國際貨幣體系演進分析[J].金融評論,2010(5):8-27.
[4] TAVLAS G S.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the US dollar:An optimum currency area perspective[J].World Economy,1997,20(6):709-747.
[5] 徐孝明.論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美國對沙特的外交政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32-136.
[6] 常軍紅,鄭聯盛.石油美元的回流、影響及政策建議[J].國際石油經濟,2008(1):46-51.
[7] 王穎,管清友.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理論、現實與選擇[J].當代亞太,2009(1):110-128.
[8] MOMANI B.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oil exporters and the future of the dollar[J].New Political Economy,2008,13(3):293-314.
[9] 陳洪濤,周德群,王群偉.石油金融理論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8(7):99-105.
[10] KIRSHNER J.Dollar primacy and American power:What's at stak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8,15(3):418-438.
[11] 馮躍威.次貸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和石油市場的影響[J].國際石油經濟,2008(5):1-8.
[12]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解讀石油美元:規(guī)模、流向及其趨勢[J].國際經濟評論,2007(2):26-30.
[13] 付麗穎.國際油價波動對日本經濟均衡的影響[J].外國問題研究,2009(4):72-77.
[14] 管清友.流動性過剩與石油市場風險[J].國際石油經濟,2007(10):1-11.
[15] 覃東海.新石油美元與全球收支失衡[J].中國外匯,2006(9):32-34.
[16] 關雪凌,劉西.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現狀、原因與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5):72-79.
[17] 胡振華,王守貞.伊斯蘭金融與中東石油資本[J].西部金融,2007(11):17-19.
[18] 曹張偉.石油美元的神秘走向[J].經濟,2006(10):28-29.
Petrodollar: A Review
SONG CHEN
Petrodollar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regions of the whol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sort out the present discussions on relevant issues, including where the petrodollars come from, where they go and what kind of impact they have, and try to point out a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Petrodollars,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Oil Prices, Petrodollar Reflux
F821
A
1008-472X(2014)07-0070-05
2014-03-12
宋晨(1986-),女,陜西西安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推薦專家:
陳紹鋒,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能源問題研究、亞太地區(qū)合作、全球經濟治理。
王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美關系、中美經濟關系、貿易政治、區(qū)域合作、國際經濟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