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要用課文教語文,這已成為小語界的共識,但如何操作,則比較模糊。而解決這一問題,與落實課標提出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關系密切,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本專輯中,全國著名小語教學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從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觀點獨特、新穎,有發(fā)聾振聵之感,其他4篇從實踐的角度,闡述如何強化課程意識,落實“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做法也很有新意,值得一讀。
語文課不應該教課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或者說用課文來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認同這一觀點,對于我們增強語文課程意識,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至關重要。那么面對一篇篇課文,教師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一、分清本體和非本體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都認同,語文課程不僅承擔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功能的闡述,我們可以把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大致劃分成兩個大類:一類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一類是非本體性教學內容。
所謂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就是反映這門學科本質特征的、區(qū)別于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這類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本職任務,反映出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特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就能為學生學習各門課程奠定扎實的基礎,也能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
所謂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tài)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包括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等,這類教學內容并不是語文課程一科獨擔的,而是基礎教育各門課程共同承擔,并且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所能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語文這門課程。
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聚焦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展開教學,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的。(見圖一)
然而觀察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往往是將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當成了一堂課主要教學目標,瞄準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按照“初讀課文,分段講讀,總結延伸”等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這樣的語文課實質上是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當做語文課主要目標,顛倒了本體性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的關系,客觀效果就是造成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邊緣化。(見圖二)。請看下面案例1。
案例1:二年級《稱贊》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10個生字,會寫8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3.學著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
教學重點
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學著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
案例1“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學著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毫無疑問屬于非本體教學內容,將其列入教學目標當然不錯,但將其作為“教學重點”顯然不妥,說明教師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誤讀。按照這樣的重點教學這篇課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會集中在課文內容的討論上。學生學完課文,所得到的主要收獲將是“知道稱贊別人的重要性”,達到的是德育課、社會課的教學目標,很容易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社會課,或者上成地理課、歷史課,降低語文課的教學效率,甚至會異化語文課的學科性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語文課程教學內容誤讀不是個別,而是相當普遍,甚至在一些教學參考書中,也將課文思想內容理解作為教學一篇課文的主要目標,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案例2:二年級《稱贊》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10個生字,會寫8個。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3.先講故事,再分小組表演。
教學重點
學習講述課文故事。
這個案例除了生字和朗讀之外,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講述課文故事”上,屬于本體性教學內容。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出了要求,是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學習有感情地朗讀”的過程中“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這樣就比較妥善地處理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關系。
二、準確選擇本體性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可以選擇的教學內容往往是多元的。有些教師備課時教材鉆研得很深,很細,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編寫教學計劃時想把發(fā)現(xiàn)的可以教學的內容一股腦兒寫進教學計劃,這樣就會造成新授的教學內容過多,各項教學內容都是蜻蜓點水,結果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這是不可取的。下面我們來研讀三年級課文《爬天都峰》,教師鉆研教材時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至少可以教學以下一些本體性教學內容:
在人物描寫方面,有對話描寫,人物對話的幾種提示語,爬山時的動作描寫,人物心理描寫等等;在景物描寫方面,課文對天都峰描寫一段也很精彩;從課文結構看,通過起因經(jīng)過結果寫一件事,是很典型的記敘事情的寫法;從課文主題看,是通過一件事情表達一個主題,在文章立意方面也很值得借鑒。
以上這些都是屬于本體性教學內容,同時也都可以作為新授內容進行教學,都是發(fā)展性教學內容??梢钥隙?,教學這些內容都是有價值的,但如果將這些教學內容在一堂課里全部教給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會不堪重負。因此就需要教師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并進行必要的選擇。
選擇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jù),一是根據(jù)學情,即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二是課程標準中的年段目標;三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情,這是選擇教學內容的出發(fā)點。從學情看,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一般可以從寫一件事開始,因此可以把學習通過起因、經(jīng)過、結果完整記敘一件事情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當然,片段性的人物描寫、景物描寫也可以作為起步階段的教學內容。再從年段目標看,文章立意方面的要求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顯然過深,不適宜作為三年級教學內容;還有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動作、語言描寫相對容易些,而心理活動描寫難度較大,一般放在四、五年級教學更加合適。綜上所述,我認為這篇課文教學把“如何寫一件事”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比較合適。當然這也要看學生的實際,如果這個班級已經(jīng)教過“怎樣寫一件事”這項教學內容,那就應該另行選擇其他的教學內容。
三、處理好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關系
我們將語文教學內容劃分為本體性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目的是為了區(qū)分這兩類教學內容在語文課程的不同目標定位及實施過程中的不同途徑和方法,而不是要否定語文課程應該承擔的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盡管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審美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但是這類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在體驗,重在感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其具體表現(xiàn)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的,應該結合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的,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如果把思想、情感、審美教育從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中剝離出來,甚至無限放大或強化,就會異化語文課程的性質。我們一起來研讀《姥姥的剪紙》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責、叼”2個生字,指導寫“屯、豬”等8個字。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3.品讀課文,體會奶奶的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間的濃濃親情。
4.寫話練習,反映“我”與長輩間親情的一件事。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了解剪紙。
2.研讀課文,體會技藝之“神”。
3.品讀課文,體會祖孫情深。
4.擴展寫話,反映“我”與長輩間親情的一件事。
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是第2、3兩個環(huán)節(jié),但是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最后的落腳點都是放在“體會技藝之神”和“體會祖孫情深”,這是非本體性教學目標。最后設計的寫話練習也是從“祖孫情深”延伸出來的,與本課教學重點“品讀課文”基本沒有聯(lián)系。可以看出,這堂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體會奶奶的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間的濃濃親情”這些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展開的,雖然期間也添加了品讀課文、寫話練習等本體性教學內容,但是這些本體性教學內容之間沒有內在聯(lián)系,學生學完課文,留下的痕跡就是“體會奶奶的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間的濃濃親情”。按照語文課程的本質特征來設計這堂課,首先必須選擇好這堂課本體性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并且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請看《姥姥的剪紙》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責、叼”2個生字,指導寫“屯、豬”等8個字。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3.品讀反映奶奶剪紙技藝高超和祖孫情深的有關段落,學習品詞品句的方法。
4.體會并模仿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了解剪紙。
2.讀姥姥技藝之“神”,學習品讀方法。
3.運用品讀方法,讀祖孫情。
4.運用學到的遣詞造句的方法寫一段話。
5.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改為“學習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先指導學生閱讀“剪紙技藝之神”,認識體會課文是如何表達的;再引導學生自己閱讀體會“祖孫情深”這一段,進一步體會課文詞句運用的特點;最后模仿課文詞句運用的方法寫一段話。這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都是圍繞學習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展開設計,這是本體性教學內容,凸顯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學完課文,留下的痕跡應該是“品詞品句的方法”,具體說就是閱讀文章時要關注文章如何適當運用詞語句子來描寫人物的特點,寫作時應該適當?shù)剡\用詞語句子來描寫人物的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品詞品句的同時,一定也會感受到奶奶剪紙技藝高超和祖孫情深等一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這樣設計教學過程,就較恰當?shù)靥幚砗帽倔w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