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新聞回放】 2013年11月25日下午,重慶吳女士帶著一歲半的孫子原原乘電梯到一樓時,吳女士搬著童車走出電梯,原原被關在了電梯里面。5分鐘之后,原原渾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樓下。小區(qū)電梯內的監(jiān)控錄像顯示,一名十一二歲的小女孩摔打原原,最后將他扔出電梯。事后發(fā)現原原是從25樓掉下,懷疑是女孩兒所為。
“暴力”或源于生活中的“游戲”
十歲女孩兒摔打男童的視頻一出就引起極大反響,有震驚、有憤怒、有感嘆……很多人發(fā)出疑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什么會這么暴力,下如此重的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付瑤說:我們習慣性的會考慮她的成長經歷,到底是怎樣的環(huán)境,才會讓一個女孩子成長為這樣。她的暴力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她的心理問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并不在意孩子在游戲中習得的生活經驗,也并不知道孩子的游戲是在演練自己內心的世界。不妨從心理方面做一個簡單的假設: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在玩自己的玩具,如果不喜歡了,會不會直接扔到地上,然后踩上兩腳?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在父母看來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孩子不喜歡的不是玩具,而是小狗、小貓或者是一個更小的孩子呢?放到這次事件中,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女孩看著男童很可愛,就抱了起來,而男童一直哭鬧,女孩沒有了耐心,就像扔玩具一樣把男童扔在了地上,看到其還是哭鬧不止,然后開始出手打他。這樣的行為肯定能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痕跡,如父母曾對女孩打罵或是女孩對玩具的破壞。
施暴女孩心理健康程度低
在新聞中可以看到,女孩兒的父親說自己的女兒平時很好,只是表達友好的方式不對,說事發(fā)后他問女兒為什么要踢打男童,“女兒說男童跟她做鬼臉、不友好”。李先生認為,傷害男童只是女兒表達感情的方式,“她希望男童對她笑,對她友好?!迸旱南敕ㄊ遣皇钦f明她的心理出了問題呢?
付瑤說:整個事件中,女孩表現出的行為是殘忍的,不論是先天生成,還是后天促成,也不論其間發(fā)生了什么,對1歲半的嬰兒實施暴力的女孩,心理健康程度是很低的。而他父親認為傷害男童只是女兒表達感情的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是否李先生自己也覺得家庭中對孩子的打罵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呢?
從女孩的行為方式推測,她的家庭很可能存在暴力環(huán)境,在一個缺少愛的家庭里,孩子耳濡目染,極有可能模仿大人的行為。同時,女孩的認知發(fā)展也不是很好,否則不會做這樣視生命如草芥的事情。她缺少同齡人該有的道德是非認知,這應該是與其受到的教育有關系。
另外施暴的小女孩之所以殘暴,不僅僅是其父母的教育問題,更是目前教育體制的問題,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優(yōu)秀,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一心只關注孩子的課業(yè)問題,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道德、心理、修養(yǎng)層面的教育。
什么樣的孩子易有暴力傾向
付瑤說:性格的形成可追溯到剛出生的嬰兒時期,但除了先天因素,后天的教育、環(huán)境對性格的影響更大,其中家長的養(yǎng)育方式尤為重要。一顆種子,種到怎樣的泥土里,就會吸收怎樣的營養(yǎng)長大。諸多兒童暴力事件,往往都會在家庭、在家長身上找到答案。
用暴力宣泄情感的孩子大都是早期教育的暴力承受者,從小到大,他們接觸到各種形式的暴力,例如家庭暴力、冷暴力(被家長冷漠、忽視)、電視文化傳播的古惑仔或者是網絡游戲中的暴力等等。耳濡目染下,這些孩子對這些暴力都有一種內在的自我認同感。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性,父母常暴力孩子也會學;家長是完美主義者,孩子壓力大,也會形成以暴力發(fā)泄情感的習慣;同時孩子缺少陪伴,內心孤獨壓抑,也會衍生暴力。
及時發(fā)現孩子的異常行為
現在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太多,家長如何能發(fā)現孩子的問題?付瑤認為:首先應判定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狀況。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言行舉止與外在環(huán)境越不協調,心理越反常。如果孩子老是吃不下飯或暴飲暴食,做功課、看書總走神,做游戲時提不起精神,在同齡人群中格格不入,為無足輕重的小事煩躁不安甚至大發(fā)脾氣等等,都是孩子在發(fā)出信號——我需要幫助。
第二,觀察孩子有無異常的癥狀。孩子體重驟增或驟減、精神委靡、失眠、嗜睡或常做噩夢、亢奮多動、焦慮不安、害怕、沉默不語、躲避與人的接觸、記憶力下降、身上有傷痕等現象,都是應引起警覺的癥狀。家長一般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對異常癥狀很難做進一步細微的檢查,但可通過詢問孩子的感受來綜合判斷。任何行為必然伴有主觀感受,一種行為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孩子的主觀感受如何。要看這種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
第三,用心理測量工具測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專門的心理測驗量表,可在較短時間內對一個人的某些方面的心理屬性作出測定,判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家長最好到心理咨詢機構或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聯系,借助科學的方法判斷孩子心理問題。
心理疾病的診斷是需要科學依據的,下結論尤其要慎重。同時在孩子面前,家長不要表現出對心理疾病特別的恐懼和擔憂,更不要制造一種諱莫如深的氣氛,讓孩子感到這是件“丟人”的事。你可以像對待孩子發(fā)燒感冒一樣,表達適度的擔心,談論對付它的方法。事實上,許多心理問題也和感冒發(fā)燒一樣,再普通不過了。
讓孩子哭出聲來
女孩摔嬰事件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在孩子成長期間,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周圍的成年人,都應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和關懷,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和責任心,形成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懂得對生命的尊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時時遇到困難,但孩子并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有些難關,孩子可順利通過,但有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會郁積下來,成為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
付瑤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社會及家庭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長和老師要疏導好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正常宣泄不良情緒的第一個渠道是孩子的叫喊聲。當孩子痛苦時,我們起碼得讓孩子喊出來,把“我很難受”這句話說出來。第二個渠道是孩子的哭聲。孩子心里有委屈、傷痛,就讓他痛痛快快地哭,這就大大降低了孩子心身得病的可能性。第三個渠道是讓孩子把難受的事情說出來。稱職的家長首先得學會聽孩子的聲音——聽有聲的聲音和無聲的聲音。你聽清了,你做的反應不一定正確;你聽都沒有聽,你做的反應肯定不正確;另外,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要構建尊重、理解孩子的氛圍,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除了文化課程,還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