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我母親今年已近74歲,不久前被人騙了,買回一顆假鉆戒3000元,幾天來一直在為那損失的錢財感傷,心情遁入低谷,只語不發(fā),誰也不理睬。在受騙的刺激下,老人不是通常會出現(xiàn)的惱怒和對惱怒的釋放,而是極為難過和愧疚,覺得自己犯了彌天大錯一樣。愧疚比起惱怒,是更傷身心的隱形殺手。我趕緊對她“危機”干預:別用自己的損失懲罰自己,學會原諒自己的過失。失去了錢可以掙回,失去了快樂和健康是錢買不回的。
用最簡單的問候入手行騙
看電視讀報紙,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人因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騙而上當?shù)南?。其實有些奸商手段并不高明,但為什么就有人那么輕易上當受騙呢?
我們常看到一些“腦筋急轉(zhuǎn)彎”的小游戲。比如,問“三點水加一個來念什么”,大多數(shù)人都會回答“淶”;再接著問“三點水加一個去呢”,這時,許多人就會落入圈套,本能地說“去”(法)。為什么一個簡單的語言游戲就能讓我們的頭腦迷糊呢?這種容易受騙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做“事前激活”。
“您好!用很少時間,能不能征詢一下您的意見……”像這樣發(fā)生在電話或路邊的問候式征詢的請求并不少見。但征詢并不是奸商的目的,老人回答了詢問之后,還會有更進一步非常麻煩的陷阱在等著你。它先是利用一般人容易接受“小小的請求”的心理,然后再步步緊逼,直至對方最終接受更麻煩的請求。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通過實驗明確了這種方法的心理效應。
為什么奸商能從簡單的“對不起,請問……”開始下手呢?這里就用心理學“事前激活”效應。先用一個小的請求,讓人容易接受并產(chǎn)生信任,接著再一步步提出請求,使老人聯(lián)想到與其意義相近的其他含義,不知不覺中輕信了上了當。
“時間緊迫”也是有效的手段
在奸商推銷術(shù)中使用的心理技巧還有“閉店時間效應”。對某些對象來說,“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一概念很有效。常遇到這樣的場面,“千載難逢,今天是最后一次機會啦”,這種說法的誘惑力就是利用了時間效應。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布萊恩·古德拉等人通過實驗得到驗證。
比如在日本,不管警方有多少次提醒警告,2003年1~10月,仍發(fā)生約3800件“匯款欺騙”事件。手段就是假裝兒女或?qū)O子的聲音給家里的老人打電話,讓家里趕快匯錢。這種欺騙事件急劇增長的關(guān)鍵在于,騙子總是說“是我,是我呀”,在欺騙老人的同時,還發(fā)出哭泣或痛苦的聲音。
這種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哭泣能使聲音具有特別痛苦,特別打動人的特點;二是哭泣還有動員對方趕快采取支援行動的效果。實際上,為了確認哭聲的效果,曾經(jīng)有讓母親聽孩子哭聲的實驗數(shù)據(jù)。母親聽到孩子哭泣時的生理變化是脈搏加快,精神處于一種慌亂的狀態(tài)。
親眼目擊也未必管用
常有受傷者鬧事掛牌尋目擊者,其實即使是親眼目睹,也有人上當受騙。他們把當時對事件的目擊記憶與后來得到的信息攪在一起,或修改原來的記憶,提供了并不真實的目擊情況。
比如,假設白天在事件發(fā)生現(xiàn)場,A先生目擊到一輛黑色的汽車駛離現(xiàn)場。后來,不知誰說了一句“出事當時有一輛墨綠色的汽車開過去”,于是,A先生的記憶就被后來所聽到的話修改,這叫做“事后誤導信息效應”。
目擊記憶被修改并不僅是來自別人的信息,有時是自己被人左右了。還有的人為了包庇某人而提供假證詞,即使想說真實的目擊情況也說不出來了。這個現(xiàn)象在2004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明確。
人為什么容易受騙?專家認為,不僅是人,從長遠來看,相信他者并互相幫助的生物要比總是懷疑他者、唯我正確、任性生存的生物更為有利。所以對他人的信任是人心的基本價值,好人總是多嘛。這也就是人容易受騙的原因了。
受騙了,別怪罪自己
老人受騙是一種心理挫傷。但受傷的大小取決于損失的大小,或是耐受創(chuàng)傷力的大小。據(jù)說有些老人打麻將輸?shù)魩资畨K錢,要慪氣幾天。我媽媽受騙后,最大的反應的是隱忍傷感,她覺得自己犯了低級錯誤,不好意思說出口。還好,我及時幫媽梳理了情緒,同時告訴她,等這事過去一段時間,你感覺可以或想要講出它的時候再說,不想說可以仍然不說就是。我只想叮囑,媽媽,你沒做對不起任何人的事,別拿受騙為難自己!為了你的身體,得學會想通所遇的荒誕怪事。
有哲學家說:“任何事情存在發(fā)生都有它的價值意義?!蓖ㄟ^受騙,老人們是否可考慮一些改變:對自己舍得一點,對自己好一點,不再凡事節(jié)儉,不再貪圖便宜呢?因為節(jié)儉利弊兼有。容易受騙的人,其實內(nèi)心是不夠強大或不安全的。而人深切的不安全感則需要太多(錢或東西)來填補。如我媽媽一樣的許多老人,盡管他們現(xiàn)在不再貧窮,但內(nèi)心深處對貧窮的焦慮恐懼還在;一貫的節(jié)儉,不僅是他們緩解生活焦慮的捷徑,也帶給他們“賢惠持家”的榮稱;盡管他們改變了窮,但他們節(jié)儉的“光榮傳統(tǒng)”不會改變,這是因為他們已對節(jié)儉有心理依賴。在他們眼里,越是有,越要珍惜,珍惜就是懂得節(jié)約,不能浪費。
節(jié)儉支配著一些老人的消費模式,以買價廉物美的東西為宗旨,以撿便宜為樂趣。騙子之所以瞄準老人為“獵物”,就因為這些老人喜歡節(jié)約、貪圖便宜。我媽媽平時為自己舍不得開銷,但在“鉆戒”誘惑下何以出手闊氣?分析起來,全因為她的節(jié)儉動機,她滿以為撿了個大便宜:價值2萬元只花3000元買下,不是賺了17000元嗎?這樣的便宜,是我媽媽一貫節(jié)儉的消費模式“計算”出來的。當這一美夢被真相揭穿后,無疑對我媽是一突然打擊,重要的不僅是那被騙的3000元,更是對面子或自尊的傷害。
可見要避免被忽悠,老年人要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投資購買前,多問幾個為什么,三思而后行。遇到別人忽悠和慫恿時,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類的理由推托。再有就是正確對待面子問題,不要為了面子而掏錢。當然,更不能貪圖便宜。
(責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