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 要:擁有廣泛受眾群的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作為娛樂節(jié)目的突出代表,在后現(xiàn)代式的娛樂風暴中呈現(xiàn)出精神維度的消逝、充斥節(jié)目的生產與消費、零散化的拼湊與復制、無信仰的身體狂歡、標新立異的審美標準等一系列的后現(xiàn)代主義表征。其中,身體狂歡具有典型的意義,它在為大眾生產豐富娛樂食糧的同時也對大眾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值得引起當下傳媒人的注意和反思。
關鍵詞:真人秀;身體狂歡;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109-02
縱觀電影和電視的發(fā)展史,電影藝術在不斷地純熟中拉開了“身體以形象的形式”進入大眾文化的大幕。在電影中身體被編碼整理,滲透著時尚化的氣息。電視作為比電影更有影響力的媒介類型,使得這樣的形象無處不在,也進一步消除了我們與它們之間的距離而顯得異常親密。我們可以盯著電視屏幕細細地欣賞這些形象的細枝末節(jié),并從其中獲得能與自我認同一致的審美體驗,點燃情感的興奮點,最終達到一種與形象所表達的情緒的契合。
一、身體狂歡出現(xiàn)的原因
電視本身就比較適宜傳播相對淺顯的內容,人們看電視的目的普遍也是為了放松和休閑。在杰弗瑞戈比看來“休閑是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喜愛的且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1]”然而本應是精神式休閑的娛樂開始屈從于身體狂歡。
談到身體狂歡不得不提的一個名詞是后現(xiàn)代主義,著名學者孫紹振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股消極的思潮,把后現(xiàn)代主義看做是“一頭蠶食現(xiàn)代精神價值的怪獸”,運用顛覆、游戲等方式,假以去中心和零散化的策略,削平深度、價值。依照他的解讀,后現(xiàn)代主義是人類淪喪了信仰的結果,它迎合著后工業(yè)社會的冷漠、榨取著人文精神的意義,人類以虛無取代了實在,最終淪陷在無信仰的身體狂歡里無法自拔。
單就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而言,感官娛樂之于精神娛樂,審美快感之于思想價值,它們之間應該是統(tǒng)一的。這些真人秀大都集中在周末的時段向觀眾“集中發(fā)難”,營造出周末的晚間就應該是“狂歡時刻”的錯覺,這種虛擬的假日氛圍借助電視這一大眾媒介的平臺強化了受眾無意識的內在認同,人們在相同的時空里一起狂歡。
在收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時候應該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滿足,兩者缺一不可。然而,目前中國的有些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往往很難帶給觀眾深層次的審美享受。電視真人秀這種消費性的節(jié)目,導致了混亂的文化價值觀。根據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力圖構建平等自由的關系,解構傳統(tǒng)僵化的思維方式。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經受巨大社會壓力的人們希望得到一種痛快直接的娛樂方式,電視真人秀以絕對的優(yōu)勢滿足了受眾的娛樂需求,這種供需關系也是電視娛樂節(jié)目泛濫的根本原因。而在眾多的娛樂節(jié)目中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更加富于娛樂精神,把觀眾帶入一場場狂歡之中。
狂歡文化在西方的文化范疇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巴赫金曾說,狂歡不是供人們駐足觀賞的,而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甚至不是供人們表演的;它的參與者置身其中,根據有效的規(guī)則來狂歡。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整個狂歡活動的“中心”,在切身的參與中獲得狂歡的快感?!翱駳g之歡,來自于人的感性力量對理性結構的突破;狂歡之狂則表明噴薄而出的是平日難以實現(xiàn)的隱秘欲求。[2]”這種狂歡因為制造了廣泛的參與感、親切感和審美快感而備受電視觀眾追捧。真人秀由于基本沒有門檻可言,原本儀式化的娛樂節(jié)目變得具有親切感,這種因為摒棄了精致與高雅的娛樂,消除了觀眾的壓力,放松了身心,享受著消費時代的審美快感。
以湖南衛(wèi)視的《我是歌手》來講,這種狂歡的樂趣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節(jié)目的“表演者”是明星,他們是節(jié)目的參與者,是節(jié)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節(jié)目中他們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如普通人一般展開去留的廝殺,并且接受普通大眾的評判。其次,明星和觀眾的距離感幾近消失。現(xiàn)場觀眾、電視機前的觀眾和選手們一起沉醉在整個節(jié)目里,獲得快樂的意義?,F(xiàn)場觀眾的情緒反應或high爆演播室,或感動到熱淚盈眶;電視機前的觀眾也通過各種方式與現(xiàn)場進行互動,感動著現(xiàn)場的感動,悲傷著現(xiàn)場的悲傷,歡樂著現(xiàn)場的歡樂。總之,人們在自由的狂歡里擁抱自己所期待的快感。
另一個方面來說,后現(xiàn)代主義的無中心主張繁榮了大眾文化。這種多元化的語境造成了主流文化核心地位的消逝,一些人沉醉于電視文化營造的溫室里,甚至我們的視覺方式也由凝視與注視變成了瞥視與流觀。大眾文化在整個文化系統(tǒng)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乃至不知不覺中大眾文化似乎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
在電視娛樂節(jié)目中,消解的元素使得我們的審美標準變得標新立異,使得節(jié)目的審美價值變得孱弱不堪。正如施拉姆所言,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電視娛樂節(jié)目創(chuàng)造的快樂是表層的,是從社會、環(huán)境和理性中解放出來的快樂,這種快樂摒棄了理性,這種藝術消弭了藝術本真的正面價值和意義,身體狂歡就在這樣多重原因的合力下上演著。
二、身體狂歡的消極影響
依照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來說,快樂原則接近于人類的共性。倘若我們將人們對于電視在文化中所起作用的爭議放置一邊不談,至少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人們喜歡看電視,而且電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快樂的來源之一。人類總是在尋找快樂的,巴爾特曾經提出雙重快樂的概念,將快樂分為“小樂”和“極樂”,并且認為這兩種快樂產生于觀眾與文本的聯(lián)系中,觀眾在觀看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巴爾特所謂的極樂是“無窮快樂”、“狂喜”、“高潮”的意思,是指一種肉體的快樂,極樂離不開嗓音、肉體等形容詞,他認為極樂是身體的表達,而不是意義或言語的表達。電視節(jié)目中的特寫鏡頭往往能夠產生巴爾特所謂的極樂,并且布朗也認為“痛哭一場”是肥皂劇提供的快樂之一。
“用死神的笑聲來消解權威”是狂歡的一個主要特征,后現(xiàn)代式的歡樂是以犧牲人類對于世界真實感受以及對于真理的追求為前提的。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創(chuàng)造的狂歡讓人們從普遍的真理和既定的秩序中暫時被解放出來,這種狂歡處于藝術和生活之間?!翱駳g的另一個哲學成分是自我模仿以及自我嘲弄??駳g節(jié)的意象、交談、宴飲和戲劇不僅是戲謔模仿以嘲弄正統(tǒng)的世界觀念,他們同時也是在諷刺他們自己[3]”。
丹尼爾貝爾認為群眾娛樂一直是視覺的。當代社會和文化越來越表現(xiàn)為視覺化。在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中節(jié)目通過圖像傳達快感和意義。正如鮑德里亞的說法,真實比虛構更令人陌生,虛構取代真實而無處不在。世界充滿了媒體所塑造的形象,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是形象的形象,復制品的復制品,電視直接侵入到我們的私人領域——家庭,當我們沉浸在起居室里的電視屏幕的時候,電視營造了一個獨立的世界,這個世界讓我們的身體日漸消瘦?!霸谶@些具有大眾文化傾向的電視文本中,藝術不再承擔啟蒙的重負,而總是被娛樂所替代[4]”,我們無法選擇地成為大眾傳播圈的組成部分。
某種程度上來說,后現(xiàn)代式的真人秀中歡聲笑語的場面不過是一個虛幻的避難所,而非真正的精神家園,它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的一種逃避。尤其是窺視欲的生產與消費,“消費偶像”幾乎毫無例外地把焦點聚集在他們的私生活上,他們的消費習慣、愛好、社交活動和娛樂消遣等都被一一展現(xiàn)。正是在這種消費語境下,“消費偶像”本身也就成為一種消費品,私生活表明消費的種種可能性,這樣的真人秀作品所傳達的意義是:不再激勵受眾去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和奮斗,而是向受眾提供羨慕、好奇和滿足,給受眾提供了夢想和寄托。然而,這種虛構的幻想對于受眾來說無異于一個廉價的避難所,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難和艱辛在這種幻想中得到慰藉,人們遠離現(xiàn)實,精神游弋于藝術和現(xiàn)實之間,這種“不用花錢”的避難所,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具體可感的生活樣板,更是掩蓋了社會生活中不同階層生活價值觀的差異。這種無聲無息的轉換,將文化中產階級的價值觀設定為人人向往的東西,受眾模仿這種價值觀生活,而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模仿引起快感,這種快感的確立也成為文化霸權確立的過程。
正是這樣的身體狂歡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宣泄的窗口、一個廉價的避難所??駳g所具有的這種強有力的感染作用,在真人秀的狂歡中,所有的人都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在對傳統(tǒng)理性的反叛中,狂歡淹沒了所有,重構了所有,也同化了所有。在《我是歌手》的節(jié)目中,現(xiàn)場歌手與觀眾流淚的特寫鏡頭就是這一種極樂生產的表現(xiàn),這些被挑選的觀眾成為節(jié)目的隸屬品,而這種身體的狂歡雖然給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慰藉,但一些不夠理性的觀眾往往沉浸在狂歡的世界里無法自拔,這勢必會消解人們的意志,長遠來看是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的。
后現(xiàn)代主義的真人秀節(jié)目往往追求當下,諸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標簽不但削減了人們的意志也滋生了享樂主義的蛀蟲,這種文化氛圍只能使得人們崇尚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價值取向,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社會的發(fā)展動力。因此,只有建立一個新的、能夠為我們的精神提供棲息地的精神家園,才能徹底摒棄身體狂歡帶來的弊端,持續(xù)為人們提供真正有益的精神食糧。
三、結 語
總之,要想真正地做好真人秀節(jié)目,必須真切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平衡好節(jié)目的經濟利益和審美價值之間的矛盾,摒棄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反思進取,倘若我們不能夠警鐘長鳴,“詩意地居棲在大地上”就只能是天方夜譚了。
參考文獻:
[1] (美)杰弗瑞戈比著.康比譯.你生命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駱冬青.后現(xiàn)代狂歡[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5).
[3] (澳)多克爾著.王敬慧,王瑤譯.后現(xiàn)代與大眾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新浪博客.《超級女聲》彰顯的獨特傳媒視角[OL].http://blog. sina.com.cn,200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