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良鏞
碌碌平生,年邁九十,而本書也接近完篇,撫今追昔,不免情從中來。1945年初夏,滇緬戰(zhàn)爭終結,我回到重慶,擬完成未竟之學業(yè),得梁思成師之召,從事戰(zhàn)區(qū)文物保存工作。次年,又被委以清華教席。又兩年,赴美從沙里寧師,翁之教誨:“汝來美探索現代化道路,但勿忘爾中華博大文化”,此語常銘記在心。
從20世紀50年代初歸國重登教席以來,講課中力所能及,告以國情,并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1960年主持《城鄉(xiāng)規(guī)劃》教學用書中的總體規(guī)劃部分,專附以“中國城鄉(xiāng)規(guī)劃史”章節(jié)。“文革”后,美國凱文·林奇教授一行來訪清華大學,我曾示以中國城市史初步研究圖,開展學術交流后,開設了“西方城市史”課程,在講課的同時,也對中國城市史進行了平行的探索和研究。1980年,我應邀去聯邦德國卡塞爾大學講學,為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風景園林與應用社會科學系開設聯合講座,《中國城市與建筑》十講,形成《中國城市史綱》(英文本)在聯邦德國出版,其中有涉及中國都城史的內容。
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促使我認識到,只有單獨的城市史、建筑史、園林史是不夠的,要進行綜合融貫的“人居史”的研究。在2001年《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寫就之后,就開始逐步進入人居史的研究。
寫作的過程中,通過發(fā)掘史實,不斷深入理解而有新的認識,最終確定從人居史演進的角度分期論述,抓住各期之特色,兼顧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對于古代人居史部分,基本內容完成后,意猶未盡,又就人居與自然、社會、空間治理、規(guī)劃設計、審美文化等關系,進行展開與歸納,形成“意匠與范型”一章。同時,也認識到中國人居史由傳統(tǒng)向近現代的轉折至關重要,需認真探索,于是又總結形成“轉型與復興”一章,并對中國人居的未來簡略地提出了一些基本觀點。
縱覽書稿,本書只能算作是初步大膽的“立說”,雖然花費了多年的功夫,但對于浩瀚的中國人居史來說工作也只是開了個頭,就像是尋到了晉人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的入口,“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研究工作還遠遠不夠,但如果能夠對中國人居學術的發(fā)展有所促進,能對民族文化復興有所啟發(fā),我們將會感到極大的欣慰。
對于中國傳統(tǒng)人居的寶藏,我知之恨晚,所做的也非常有限,正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云:“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希望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寶庫的大門,吸引更多的學者、學術團體以及執(zhí)政者加入到探寶的隊伍中,共同迎接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