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祺
(江蘇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甲骨文的“來”和“翌”在表示時間這一概念上,意義和用法相近,都可以和干支連用,表示將來的某一時間。從這一點上看,二者是近義詞。但是它們并不等義,二者在用法和意義上也存在著差別。本文通過對“來”和“翌”的使用情況進(jìn)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對二者用法進(jìn)行對比總結(jié),得出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1.《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從來?!盵1]段玉裁注曰:“自天而降之麥,謂之來麰,亦單謂之來。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盵2]甲骨文來作,正象一種農(nóng)作物之形,陳夢家謂來即小麥[3]。因此來的本義即為小麥。這一本義在古籍中有體現(xiàn),正如許慎在來的解說中所引的《詩經(jīng)》“詒我來麰”一句,來即用其本義。但是在甲骨文中,來的本義用法尚未見到。它的常用義是行來和將來之義。正如段玉裁注的說法,先民認(rèn)為小麥這種農(nóng)作物是從天上而來,因而稱其來。也因此引申為行來、往來之來,再引申為將來之來。吳其昌曰:“此‘來’之一字,在殷周之際,從‘麰來’衍為‘往來’,再衍而為‘來日’之經(jīng)過史跡也?!盵4]后代“來”有來年、來春、來生等用法。這些用法在甲骨文中也已存在。
2.《爾雅·釋言》:“翌,明也?!盵5]《說文》“翌”作“昱”,“昱,明日也?!倍斡癫米⒃唬骸瓣抛止哦嗉俳枰钭譃橹??!奔坠俏囊钭?,王襄謂:“蓋制字之始,取象于蟬翼……疑為翼之本字,借為翌日字?!盵6]唐蘭:“當(dāng)釋羽翼之形,翼之本字也”[6]因此可知,當(dāng)為翼之本字,甲骨文用作翌,則為假借用法。后代“翌”表示明日,而在甲骨文中,“翌”不僅僅可以表示明天,還可以表示數(shù)天以上的將來時間,這是與后代不同之處。
陳煒湛先生在其《甲骨文簡論》中寫道:
來字又可假借作未來、將來,常用于稱占卜后之某一日,例如:
丙寅卜,貞:來乙亥易日?《乙編》5849
庚戌卜,賓貞:來甲寅侑于上甲,五牛?《乙編》4747
辛卯卜,貞:來乙巳王勿入?《前編》2.2.1
戊子卜,于來戊用羌?唯今戊用?《乙編》5321
乙亥為丙寅后第十日,甲寅為庚戌后第五日,乙巳為辛卯后第十五日,來戊與今戊相對而言,當(dāng)指戊戌,則為占卜后第十一日。此數(shù)例之來,義與并不專指第二日的“翌”同[7]。
陳煒湛先生意識到了卜辭中“來”和“翌”的相同點,但他對二者的看法并不全面。其實,二者在表示將來時間上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
姚孝遂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8]一書收錄《甲骨文合集》[9]中有關(guān)“來+干支”的卜辭共有167條。其中占卜日期和“來+干支”都保存完整的卜辭共有84條,如:
癸卯卜,貞:來甲寅侑于大甲。(合240)此句卜辭中,占卜日期“癸卯”和“來甲寅”都完整保存下來。根據(jù)干支表可推出甲寅日是癸卯日之后的第12天。
辛卯卜,貞:來丁巳晹日。十月。(合26764)丁巳日為辛卯日之后的第27天。
其他如:
貞來庚寅不其雨。(合12464)
貞來乙巳晹日。(合13305)
這類卜辭,由于沒有記載占卜日期,因而無法推出“來”后的干支日距占卜之日為多少天,故不在本文統(tǒng)計范圍內(nèi)。
前面說到,完整保存了占卜日期和“來+干支”的卜辭共有84條,其中:
1.“來”后的干支日距占卜之日十天以上(包括十天)的卜辭有54條,占總數(shù)的64.3%,例如:
辛卯卜,貞:來丁巳晹日。十月。(合26764)丁巳日為辛卯日之后的第27天。
壬戌卜,來甲辰惟衣五于大…(合1482)甲辰日為壬戌日后的第43天。
癸卯貞:來乙未…(合33346)乙未日為癸卯日后第53天。
2.“來”后的干支日距占卜之日五天以上(包括五天)的卜辭有78條,占總數(shù)的92.9%,例如:
丁酉卜,爭貞:來乙巳下乙。(合1668)乙巳日是丁酉日后的第9天。
乙巳卜,貞:來辛亥。(合15724)辛亥為乙巳后的第7天。
3.“來”后的干支日距占卜之日在十天到二十天之間,即在占卜日起第二旬時間內(nèi)的卜辭有38條,占十日以上卜辭總數(shù)的70.4%,例如:
甲寅貞:來丁巳尊鬲于父丁,宜三十牛。(合32694)丁巳日是甲寅日后第14天。
丙戌卜,大貞:于來丁酉大史,晹日。(合25935)丁酉日是丙戌日后第12天。
以上是“來+干支”表示將來時間的一般情況。
同樣,以《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收錄的《甲骨文合集》中“翌+干支”卜辭為統(tǒng)計標(biāo)準(zhǔn)。此類卜辭共有311條,其中:
1.“翌”后的干支日距占卜之日五日(包括五日)以下的有287條,占總數(shù)的92.3%,例如:
庚申卜,何貞:翌辛酉其侑妣辛。(合27042正)辛酉為庚申后第2天。
癸亥卜,何貞:其蒸鬯于祖乙惟翌乙丑。(合27220)乙丑是癸亥之后的第3天。
2.“翌”后的干支日距占卜日十日(包括十日)以下有304條,占總數(shù)的97.7%,例如:
戊戌卜,貞:翌甲辰河。(合14592)甲申是戊戌后的第7天。
癸亥卜,爭貞:翌辛未王其河,不雨。(合14591)辛未是癸亥后的第9天。
3.“翌”后的干支日即為占卜日后第二日的卜辭有226條,占總數(shù)的72.7%。這與后代“翌”表示“明日”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例如:
庚申卜,何貞:翌辛酉其侑妣辛。(合27042正)辛酉為庚申后第2日。
辛酉卜,翌壬戌啟。(合20989)壬戌為辛酉后第2日。
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和“翌”在表示將來時間上的區(qū)別:
“來+干支”當(dāng)是指距占卜日之后較遠(yuǎn)的時間;而“翌+干支”則是指距占卜日之后較近的一天,二者區(qū)別明顯。
具體說來,二者區(qū)別在于:“來+干支”主要表示從占卜日開始第二旬中的某一時間;“翌+干支”則以表示從占卜日起第一旬內(nèi)的某一時間為主,且多表示占卜日后第2天,與后代“翌”的“明日”用法相同。
1.相同點
①“來”和“翌”都可以和干支連用,表示將來時間。
戊辰卜,爭貞:來乙亥不雨。戊辰卜,爭貞:來乙亥其雨。(合12465正)
辛酉卜,翌壬戌啟。(合20989)
②二者都能和“日”連用,表示將來時間。
貞其于來日吉。(合26073)
其延鬯小乙,惟翌日,王受祐。(合27347)
③“來”和“翌”都可以和天干連用,表示將來時間。
乙亥子卜,來己羊妣己。(合21547)
壬申卜,翌癸帝其令雨。(合14153)
④有“來日+干支”、“翌日+干支”的用法。
于來日丁丑雨。(懷1366)
癸未貞:惟翌日甲申。(合34547)
⑤有“來日+天干”、“翌日+天干”的用法。
來日庚。(存1.1929)
丁卯卜,貞:翌日戊,王其田,亡災(zāi)。(合28459)
2.不同點
①“翌”可以和地支連用。
丙寅卜,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合12570)
丙辰卜,爭貞:翌巳侑于丁。(合1934)
此二例中,“翌”后沒有天干,只用地支表示占卜后的某一日。其原因,可能是漏刻,也可能是故意省刻。因為卜辭中“翌+干支”常表示占卜日起一旬內(nèi)的某一天,根據(jù)占卜日期,再根據(jù)“翌”后的地支,即可推算出“翌”后的確切日期為哪一天。因而,即使“翌”后省略了天干,也不至于產(chǎn)生時間上的混淆。
第一例中,“翌日卯”當(dāng)是占卜日丙寅后第二天,即丁卯。
第二例則更明顯,因為卜辭記載的是對祖丁進(jìn)行侑祭的,故在天干為“丁”的那天。又根據(jù)“翌日巳”可知為丁巳日,也正為占卜日的后一天,符合“翌”在卜辭中的常用用法。
②“翌”可單用表示翌日,相當(dāng)于一個時間名詞,而“來”則無此用法。
庚戌卜,惟翌步射兕于。(合20731)
乙亥卜,行貞:王賓祖乙,翌無尤。(合22898)
③“來”有來春、來秋、來歲、來生等用法,“翌”則沒有。
貞來春不其受年。(合9660)
來秋。(合3311)
辛卯貞:咸我來歲惟受禾。(合33256)
貞來生二月…今…(合11562正)
這一不同點則與“來”與“翌”在表示將來時間遠(yuǎn)近不同有關(guān)。“來”指自占卜日起很長的一段時間,因而引申有來春、來秋、來歲、來生等用法。而“翌”則不具備這樣的用法。
在這一點上,“來”和“今”則是一對反義詞?!敖瘛币灿薪翊?、今秋、今歲、今生等用法,表示從占卜日起較近的一段時間,與“來”相反。例如:
丁酉卜,爭貞:今春王勿黍。(合9518)
庚午卜,我貞:今秋我入商。(合21715)
癸卯卜,大貞:今歲商受年。七月。(合24427)
上述內(nèi)容也說明了“來”和“翌”在表示將來時間上的不同之處,即“來”表示距占卜日較遠(yuǎn)的某一天或某一段時間,且主要是指從占卜日起第二旬內(nèi)?!耙睢北硎緩恼疾啡掌鸬囊谎畷r間內(nèi),且主要指占卜日后第二天。也正因此,即使卜辭中只用“來+天干”、“翌+天干”,也不會使人們對其具體所指是將來哪一天產(chǎn)生混淆。例如:
乙亥子卜,來己羊妣己。(合21547)“來己”當(dāng)是指下旬的己日,根據(jù)干支表推算,當(dāng)為己丑日,距占卜日為15天。其間還有一個己卯日,距占卜日為5天。若不明白“來”和“翌”區(qū)別,則會使人誤以為“來己”指的是5天之后的己卯日。
壬申卜,翌癸帝其令雨。(合14153)“翌癸”則指占卜日當(dāng)旬的癸日,應(yīng)為癸酉日,是占卜日的后一天。若不清楚“翌”的這一用法,則會使人弄不清“翌癸”到底指哪一天。
除了上述“來”和“翌”的主要用法外,二者皆有特例存在。如:
庚戌卜,賓貞:來甲寅侑于上甲五牛。(合1144)甲寅為庚戌后的第5日。
壬午卜,來乙酉雨?不雨?(合21065)乙酉為壬午后的第4天。
這些都是“來+干支”近指占卜后某一天的記載。
壬辰卜,翌辛卯雨。(合33309)辛卯是壬辰后的第60天。
乙亥卜,賓貞:翌乙亥晹日。乙亥,允晹日。(合13307)此例中,“翌”后干支日距占卜日61天。
這些表明“翌+干支”也有遠(yuǎn)指將來時間的用法。
上述特例表明,甲骨文字體系是一種正在走向成熟的文字體系,其中仍存在著不固定、混用的情況。但總的來說,類似“來”“翌”這樣的近義詞,它們的區(qū)別也已經(jīng)相當(dāng)明顯了。
甲骨文“來”和“翌”在表示將來時間上用法相似。但細(xì)分之,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在表示將來時間上的區(qū)別?!耙睢北硎咀罱膶恚嘣谡疾啡掌鹨谎畠?nèi)。而“來”則表示較遠(yuǎn)的將來,多在占卜日起第二旬之內(nèi)。另外,“來”和“翌”在用法上也存在一些相同與不同之處。相同點源于二者都能與干支日連用,表示將來時間;不同點源于二者所表示將來時間遠(yuǎn)近的不同?!都坠俏淖值洹穼Α皝怼钡慕忉尀椤皩⒅烈??!盵10]對“翌”的解釋為“卜辭中翌指將來之日,不限于明日?!弊值鋵Χ叩慕忉尡容^寬泛,不能體現(xiàn)二者的區(qū)別,不利于人們對卜辭的深入理解。因此,在研究卜辭時,既要認(rèn)識到“來”和“翌”在表示時間上的相似點,更要注意二者的區(qū)別,方能全面理解卜辭中的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xiàn):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11.
[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31.
[3]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8:530.
[4]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8:287.
[5]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1:69.
[6]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1857.
[7]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
[8]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Z].北京:中華書局,1989:109-112.
[9]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Z].北京:中華書局,1983:61-91.
[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617.